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联主义视域下高职院校SPOC混合教学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SPOC混合教学是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与线下课堂的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当下高职院校SPOC混合教学的开展如火如荼,但也存在一定线上学习和线下教学开展的问题。在分析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在高职院校中开展了关联主义指导下的SPOC混合教学实践,提出关联主义对于高职院校SPOC混合教学中课前线上自主学习、课中活动的开展、课后知识网络的巩固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关联主义;SPOC;混合教学;学习理论;知识网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23-0099-02
  1引言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5G时代的到来,教与学变得更加的灵活与多样,线上教学平台和资源的井喷式发展不断冲击着传统课堂的变革。在经历了一段线上教学的热潮之后,教学者逐渐发现即使线上教学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却不能完全替代现实课堂的教育价值。加州大学的阿曼多·福克斯教授于2013年提出SPOC,希望教育者能够将线上教学资源和现实课堂有机的融合,从而达到优势互补,真正实现技术支持下的教与学更加高效。当下高职院校SPOC混合教学的开展取得一定成效,但知识碎片化、线上线下教学环节脱节等问题让这个当下流行并积极推广的教学形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所以我们需要研究其教学方法来指导我们更好地开展SPOC混合教学活动,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关联主义是信息暴增和知识碎片化的网络时代提出来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强调知识间互联,提倡的核心要点对于SPOC混合教学中线上课程、线下课堂活动、教师和学生等课程要素之间如何形成高效连接具有指导意义。在此背景和现状下,本文基于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对SPOC混合式教学活动、教学结构进行优化和改革。
  2关联主义理论的内涵及其特点
  加拿大学者乔治·西门斯(George Siemens)于 2005 年在《Connectivism: 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中首次提出关联主义(Connectivism)这一理论。乔治·西门斯(George Siemens)提出的关联主义是网络时代下建立的一种区别于认知主义、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对不同的节点进行连接、重构或者原有连接的消除的过程,所谓节点可以是信息源、传递介质、人或者社交媒体等。建立节点之间的“通道”和加强节点之间的连接对于促进持续学习至关重要,然而西门斯认为有六个因素共同影响节点之间的连接,它们分别是动机(motivation)、情绪(emotion)、曝光(exposure)、逻辑(logic)和经历(experience)。
  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现已由4G网络走向5G时代,知识的数量呈指数激增和知识的复杂性也大幅增加。学习者对于快速更新的知识很难全部占有,因此,准确而快速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和建立信息间流通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关联主义学习理论正好诠释了信息爆炸时代个人和组织的学习发生过程,该理论指导下的学习活动主要有四种:聚合、连接、创造、分享。其中聚合主要是指选择过滤信息,连接主要是指连通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或观点,创造指的是重构原有认知,分享指的是将重构的新的认知与人交流从而巩固认知。
  3什么是SPOC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即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2013年由的阿曼德.福克斯教授提出。SPOC是相对于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提出来的一个概念,两者皆为Online course,但也有不同,SPOC的small和private相对于MOOC的massiveopen。即SPOC与MOOC针对的人群和课程开展的形式并不一样。SPOC有两种意思,第一种是设置限制性准入条件并且人数控制在几十人到数百人的线上课程,第二种则为将线上课程与现实课堂教学相结合开展的混合式教学,本文提到的SPOC主要是指线上课程与现实课堂相结合的混合教学。
  4 基于关联主义的SPOC混合教学的开展
  关联主义的认为学习是开放的、自定义的、是构建知识间连接为目的的。而教学开展的核心是帮助学习者连接、传递和生成知识,实现知识的流通与共建共享。本文以《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为例,依据关联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学习活动:聚合、连接、创造、分享,以及影响学习效果即节点间连接的六大要素:动机、情绪、曝光、逻辑和经历,开展基于关联主义理论的SPOC混合式教学。将课程教学活动主体分为:教学资源设计、线上线下教学实施、成果轉化与知识梳理几个板块。
  4.1教学资源设计
  线上教学资源的准备是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线上教学资源的准备包括线上教学视频和阶段性学习任务和安排等。关联主义中提到节点间连接需要学习者原有的认知做判断,与原有认知一致,则连接加强。所以教学资源与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契合度影响教学效果,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则是教学资源的筛选的重要依据。
  首先,人才培养方案是帮助我们了解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和该门课程将要为培养目标达成什么样的效果。如《网页设计与制作》的学生是高职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大二的学生,通过人才培养计划,了解到该阶段学生已经具备Photoshop基础,所以在制定阶段性项目作品时考虑将学生已有的Photoshop技术与网页设计技术相结合,并了解到《网页设计与制作》该门课程针对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网页的设计能力。根据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将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进行碎片化整理,整合教学内容。线上数字资源主要以视频为主,配以幻灯片。线上数字视频资源每段在8~12分钟,主要针对核心内容进行讲解,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并对照着操作。每个视频内容针对一个技能点进行讲解,视频间知识内容承上启下、内容连贯。根据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将课程内容分为几大模块,每个模块细分为几个任务小节,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视频中教学案例风趣化和生活化,通过每个任务小节,学习掌握新的内容,每个模块结束有半开放式项目实战,巩固加深新知的连接,同时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线上数字资源是一条独立的线索,学生可以通过线上视频掌握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   4.2线上线下教学实施
  关联主义认为学习是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要重视节点间相互连接,所以在关联主义指导下SPOC混合教学中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课堂学习是紧密联系并且相辅相成的教学过程。线上学习者自主学习构建知识网络,线下教师辅助加强知识流通,新的知识点与学习者原有认知一致,则教师辅助加强连接,若与原有认知不一致,则帮助学生判断,重构新的知识网络。
  在进行线上自主学习之前教师发布导学单,导学单内容包括:学生自主学习需掌握的技能、半开放式作品的要求、思維发散讨论要求。上课之前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和学习节奏自主学习线上课程并完成相应作品。学习者完成作品是对课前自主学习的成果检验,为了调动学习者学习动机和情绪,将学生分为3~5人的学习小组,小组内相互帮助,小组间相互竞争参与自学成果评比。如三个学生一个学习小组,那么课前学习作品就需要有三个,以三个作品的平均分作为该小组的得分,该小组期末平时作业得分也是小组完成的平均分,以此促进学习小组间团结协作、共同进步,最终通过个人自主学习和学习小组团队协作完成半开放式作品任务。
  课堂教学的重点不再是传授新知,而是学生成果展示评价、共性问题答疑解惑和方法指导、学生互评互学等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师根据学生作品评选学习效果较好的学习小组演示讲解操作技能,鼓励学生提出补充和疑问,这样增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同时也减少了教师重复简单知识点的讲解。教师根据课前学生反馈和课中学生演示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做针性解答。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强,敢于探索,思维活跃,进入社会的团队协作能力至关重要,为了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个别问题可让掌握了该知识点的同学来进行个别讲解,课堂间学生可以自发的相互帮助解决问题和相互评价学习,教师则将主要精力放在了课堂活动的组织上。知识的传递不再是“教师—学生”这种“点—面”的形式,而是课堂中知识的传递可能发生于教师中每一个人之间,即知识网络形成于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末尾需展示一个涵盖本节课知识点案例,要求学生模仿制作,这是一个固定内容的作品练习,为了检验本次课程学生学习是否达标。
  4.3课后知识梳理
  课后教师针对知识要点和知识结构进行梳理,高职学生喜欢操作实践,但是不善于知识的梳理,这很容易让已经形成的知识网络随着时间而淡化。所以教师及时发布思维导图梳理重难点,巩固知识网络的连接,使得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网络化、结构化和清晰化。每个模块学习结束,将会发布综合作业和问卷调查,以此加强和巩固知识网络,要求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情绪,以此作为参考调整教学方式。
  5结论
  随着2015年和2016年教育部相继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和《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高职院校SPOC混合教学的开展如火如荼。教学实践表明,在数字时代下产生的关联主义从网络的视角重新揭示了学习的过程,对于SPOC混合教学具有理论指导意义。目前,对于关联主义的研究大多数停留在理论层面,关联主义与SPOC混合教学是很好的切入点,以期关联主义能够更多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从而推动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混合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徐葳,贾永政,阿曼多·福克斯,戴维·帕特森.从MOOC到SPOC——基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清华大学MOOC实践的学术对话[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4):13-22.
  [2] 西蒙斯,李萍.关联主义:数字时代的一种学习理论[J].全球教育展望,2005,34(8):9-13.
  [3] 王佑镁,祝智庭.从联结主义到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新取向[J].中国电化教育,2006(3):5-9.
  [4] 许小惠. 关联主义视角下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7.
  [5] 王志军,陈丽.联通主义:“互联网+教育”的本体论[J].中国远程教育,2019(8):1-9+26+92.
  [6] 冯晓英,孙雨薇,曹洁婷.“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式学习:学习理论与教法学基础[J].中国远程教育,2019(2):7-16+92.
  [7] 康叶钦.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SPOC解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35(1):85-93.
  [8] 陈然,杨成.SPOC混合学习模式设计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5(5):42-47+67+80.
  [9] 张永林,肖凤翔.SPOC:MOOC与校园课程的深度融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8):14-18.
  [10] 范唯,马树超.切实解决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6(24):40-42.
  [11] 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1):58-64.
  [12] 田富鹏,焦道利.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混合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05(4):63-65.
  [13] 黄德群.基于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应用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31(3):64-70.
  【通联编辑:王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3163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