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包全胜

  摘要:结合养殖场的实际发病经过,介绍了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诊断方法,并提出了对应的防治措施,以保证养殖安全。
  关键词:副猪嗜血杆菌病;诊断;防治
  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为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致病原为副猪嗜血杆菌,主要危害断奶仔猪和保育猪,是造成养猪场保育猪、仔猪发病率、死亡率增加的主要细菌性疾病,每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可估量。副猪嗜血杆菌是猪上呼吸道定殖的一种菌群,通常情况下猪群抵抗力较强时副猪嗜血杆菌不会产生致病性,一旦受到多种应激因素影响,猪群抵抗力下降或免疫器功能下降时,该菌就会趁机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使猪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副猪嗜血杆菌病在不同规模的养殖场都有发生,尤其是在一些管理较差的中小型养殖场发病率较高,已经成为威胁猪群健康生长的常发病和高发病。作为养殖管理人员就需要加强流行病学调查,掌握该病的具体表现,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防控,做好猪群的净化处理工作,切断病原的传播途径,减少病原菌数量,以此来保证养殖安全。
  1 病例介绍
  2018年4月13日,一个中小规模养殖场的50头育肥猪相继发病,体重在20~30 kg的断奶仔猪表现为突然发病死亡,随后病情快速传播蔓延。发病期间,养殖户尝试使用青霉素、链霉素、硫酸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进行治疗,没有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截至养殖户将病情上报前,育肥猪全部发病且死亡9头,发病率较高,死亡较为严重。兽医接到求助电话后赶往养殖场进行诊断,发现该养殖户存在不科学地引种行为,在发病前1个月从外地引进了20头断奶仔猪,到达养殖场后没有进行隔离,直接与原来的猪群混群饲养,也没有按照养殖场的免疫程序进行针对性免疫接种,养殖场的环境卫生较差,有大量蚊虫和吸血昆虫,有毒有害气体积累,污水横流,养殖场周围存有很多积水。
  2 临床症状
  猪发病较为突然,最先是膘情较好的断奶仔猪出现临床症状。大多数患病猪表现为体温升高,最高达到42 ℃,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刺激不敏感,不能正常采食,并出现短时间的咳嗽症状,呼吸困难,全身肌肉震颤,共济失调,体表皮肤发红,尤其是猪的耳尖变成紫红色,眼睑高度水肿,触摸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为原来的2~3倍。年龄较大的病猪除了上述症状外,还表现腕关节、跗关节显著肿大,不能正常行走,少数病猪长时间卧地不起,起立困难,行走时缓慢,左右摇摆。患病猪临死前倒地不起,四肢呈游泳状滑动,并发出痛苦的尖叫声。年龄较大的猪表现为慢性发病经过,采食量逐渐下降,身体逐渐消瘦,被毛逆向生长,体表皮肤苍白无光泽,大多数病猪便秘腹泻交替出现,并出现短暂的咳嗽症状,呼吸极度困难,四肢无力,卧地不起,并出现间歇性的呕吐空嚼,生长发育不良,身体增重放缓[1]。
  3 病理变化
  解剖病死猪,典型症状表现为纤维素性胸膜肺炎、腹膜炎、心包炎、胸腔中蓄积大量液体,心包积液严重,颜色呈淡黄色,心脏表面存在大量绒毛,俗称绒毛心[2]。大多数病死猪的肺脏病变最为明显,肺间质显著增宽粗糙,肺实质淤血严重。整个肺脏组织外观呈深红色或暗红色,将肺脏切开后,流出大量红色液体,肺脏质地变硬,甚至出现萎缩坏死的现象。肝脏显著肿大,质地变脆,外观呈土黄色,脾脏肿大明显,在脾脏边缘出现锯齿状梗死病灶,肾脏中间存在大小不同的出血点,肾皮质广泛出血,肾乳头水肿并存在出血点,膀胱黏膜充血明显,内部存在小的出血点。病死猪胃黏膜出现卡他性炎症病变或出血性溃疡病变,腹腔蓄积有大量液体,全身淋巴结存在不同程度的肿大现象,尤其是腹股沟淋巴结,支气管肺门淋巴结肿大、充血最为明显。将病死猪肿大的关节切开后,发现关节中蓄积有大量黏液,关节腔存在胶冻样黄色渗出物。
  4 实验室诊断
  结合患猪胸膜肺炎、腹膜炎、心包炎、心脏表面有大量的绒毛,可作出初步的诊断。要确诊还需要借助实验室诊断方法。采集病死猪的病变脏器组织,尤其是采集心脏组织进行细菌分离培養。将病料充分粉碎后,涂片染色镜检发现革兰氏染色阴性的菌体外观呈丝状或多种形态,有时还能看到荚膜存在。将采集到的病料分别划线接种到巧克力琼脂平板上,培养48 h后生长出了针尖大小、圆形、边缘整齐扁平状、灰白色、半透明的菌落,将分离得到的病菌转移到血液琼脂平板上,然后再挑取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垂直划线接种,培养36 h后出现典型的卫星现象,靠近葡萄球菌的菌落健壮生长,远离的则生长发育不良,没有出现溶血现象[3]。由此可以判定致病原为副猪嗜血杆菌。分离得到的病菌进行常规药敏试验,发现对多西环素、头孢噻呋、氟苯尼考高敏。
  5 防治
  确诊后,应该根据筛选出来的高敏抗生素进行治疗,将养殖场的患病猪单独隔离,并做好养殖环境的彻底清理工作,坚持每天上午下午各消毒1次,病情严重没有治疗价值的淘汰处理。症状较轻的患病组选择使用头孢噻呋钠,使用剂量为10 mg/kg体重,第1次用药时剂量加倍,连续使用3 d,1次/d,肌肉注射。全场饲料中添加30%的氟苯尼考可溶性粉剂,添加量为500 mg/kg,连续使用1周。缓解应激刺激,在整个猪群的饮用水中添加电解多维和维生素C,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做好患病猪养殖环境的彻底清理和卫生消毒工作,将患病猪污染的圈舍、饲养用具和垫料全面清理出去,进行严格的无害化处理和喷雾消毒。通过加强控制,连续防控9 d,发病猪数量逐渐下降,大多数患病猪恢复了健康,但有个别患病猪治疗无效死亡。有条件的养殖场在病情控制后,应该对猪群进行一次全面的血清检测,检测出隐性带菌猪后,立即淘汰处理,逐渐净化猪群。另外还应该强化养殖管理,仔猪出生后应该确保吃上初乳,吃足初乳,及时补铁补硒,提高哺乳仔猪的抗病能力。仔猪在断奶、阉割阶段很易造成应激刺激,为了预防副猪嗜血杆菌的感染,应该在阉割前3 d和后4 d在饲料中添加70%的阿莫西林,在饮用水中添加维生素C,抗菌消炎,降低应激,防止出现感染。养殖场也需要构建综合性的养殖管理模式,不同年龄的猪应避免混圈养殖,做好严格把关工作。注重安全引种,坚持自繁自育,切断病原的传播途径。
  6 小结
  由于副猪嗜血杆菌的血清型较多,且不同血清型之间的交叉保护能力较差,利用疫苗防控该类细菌性传染病的难度较大。在长时间的药物治疗过程中,不科学使用抗生素行为使得病原的耐药性大大增强,因此在疾病防控过程中,一定要执行严格的病原分离和药敏试验,选择出敏感抗生素,并在兽医的指导下科学用药,合理用药,确保疫情得到及时有效地控制,降低经济损失。另外,应加强养殖管理,注重提升整个猪群的抗病力,加大养殖环境控制,及时排除有毒有害气体,避免造成严重的应激。
  参考文献:
  [1] 薛国聪,任 涛.副猪嗜血杆菌病流行病学及致病因子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09(5):168-171.
  [2] 吴海明.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与鉴别诊断[J].养殖技术顾问,2012(5):157.
  [3] 王 芬.一起猪副嗜杆菌病的诊治[J].山东畜牧兽医,2016,37(4):62-6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3926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