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面向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罗凡

  摘要:基于目前该院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为了使计算机基础课程更好地服务于各专业,从分析职业岗位技能入手,在教学模式、课程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实施了改革,并在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考核方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1)09-0128-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1 背景
  当前,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正在迅速地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熟练地操作计算机、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已成为当代职业院校学生必备的能力和素质。同时,由于学生计算机知识的起点不断提高,随着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教什么、如何教,学生学什么、如何学的问题,都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方案》提出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如何使计算机基础课程既能满足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所需的基本素质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又能为各专业的学习奠定基础、服务于专业岗位能力形成,是目前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改革面临的核心问题。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涉及的专业面广,学生人数多。开设该类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掌握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思维规律。能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应用到各自的专业中。如何开展好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等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2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为我院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属于通识性教育,在整个人才培养中处于核心基础地位,目前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2.1 学生在高职入学前已有的信息素养程度不同
  我院各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通常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对于这些刚刚经历高考迈入大学校门的大一新生来说,由于地域、教育经历和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他们已有的计算机水平差异很大。有些学生家庭环境比较优越,从小就接触计算机,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而有些同学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地处偏僻,从未接触过计算机。这就无形地加大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的教学难度,通常是计算机基础好的学生会觉得计算机基础课程老师教授的教学内容过于简单,他们已经掌握,因此造成了这部分学生对上课毫无兴趣,觉得是在浪费时间,不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相反,对于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有的甚至都没有摸过键盘,不会操纵鼠标,对于他们来说,老师讲授的教学内容不仅是新知识,而且掌握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时间。这使得授课教师无法准确地把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2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目标的一体化
  目前我院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以院级公共课的形式开设,对于各专业使用统一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实行统一的教学进度,而且在期末采取全院统一考试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对以达标为教学目标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是有益的,通过实施统一教学内容、统一考试,可以确保学生的计算机操作均达到某一水平。但随着我院的发展,我院现行招生专业已达到包括水工、地质、钻探、测量、机电、广告、市场营销、酒店管理、艺术设计、计算机应用等16个专业,各个专业对计算机操作水平的要求各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一体化的教学目标显然远不能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要求,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制约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兴趣发挥。
  2.3 现有的教学模式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授课方式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不仅教学内容陈旧,而且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没有激情,效率较低,教学模式单一。近年来,随着我院教学环境的逐步改善和建设,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大多在多媒体教室和机房进行,采用集中合班讲授+上机实践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仍然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课堂上满堂灌的现象比较严重。在该模式下,学生过分依赖教师,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谈不上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计算机作为工具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实践性和工具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对该课程没有学习兴趣,这说明学院现行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主动性的发挥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面向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3 面向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内容和思路
  通過重塑和构建更高层次和更加全面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促进目前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模式的创新、升级与整合,以尽快适应各专业的发展趋势,使我院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后续各专业开设的课程能进行有效对接,实现计算机基础课与我院各专业课的深度融合。
  3.1 改革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实践
  计算机基础课由原来的“集中合班讲授+上机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小班制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彻底摒弃“灌输式”教学模式,从传统的“学到什么”向“如何学”转变,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培养改变[1]。改为小班授课后,每班的人数控制在30到40人次,教师直接在机房授课,使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授课教师通过相应的教学软件广播教学和操作演示,学生通过自己的显示器一目了然,就像教师在旁边亲自讲解、指导一样。每次课由教师提出问题、带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跟随老师,边学边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注意发现和启发学生使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通过鼓励学生演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强调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行动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思想。   3.2 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以实际任务为驱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通过真实的工作内容构建教学情景,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实现“教、学、做”的统一。坚持从“岗位应用”这个角度出发,精心选取符合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以各行业的实际应用为教学案例,如毕业论文的综合排版、商场销售分析处理、企业工资管理、产品广告创意设计、地质野外实习报告等。以若干个案例为载体,形成循序渐进、种类多样的项目群。通过以任务为驱动的项目教学方式,将每个项目分解为多个任务,每个任务均包含“任务情景”“相关知识”和“任务实施”三个部分[2]。以一个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在工作岗位和日常生活中使用计算机处理各种事物作为贯穿整个课程的任务情景,将岗位知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等巧妙地融入任务情景中,真正实现了情景式教学。而且,在每个任务中都包含一个或多个针对性、实用性很强的案例,将知识点融入案例中,从而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轻松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对于每个任务的操作步骤均提供完整的操作視频,学生可以通过手机使用微信扫码观看视频。此外,在每个项目后,教师给出多个综合性很强的项目实训案例,从而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为。
  3.3 改革教学内容,面向各专业以增强课程的针对性
  为了落实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信息能力、信息生存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指导思想[3-4],满足用人单位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通过和我院16个专业的教师、毕业学生详细座谈、深入调研,了解各专业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需求,以便使学生的所学内容与所学专业与时俱进。对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针对性的取舍和优化设计。加大对Office办公软件使用的训练,注重网络知识和技能的有效应用,普及计算机网络安全知识,并且面向不同专业,提供了网页制作、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基础等若干选修模块,并积极开展了第二课堂计算机实践教学(例如:PC机配置与维护),以加强学生计算机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使各专业学生上不同的计算机基础课,共同形成了一个既完整、又相互独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使教学内容达到“必须、够用、实用”。为各专业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终身学习以及就业奠定基础,逐步使学生具备以信息技能为手段来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拥有在信息化社会中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3.4 改革考核方式,注重能力检测
  摒弃传统的理论考核方式,实行以实际能力为本位的考核方式,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坚持“以学生能力为中心”的思想,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行以能力为本位的开放式、过程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5]。通过实践操作考核,实现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无纸化考核”。例如对于使用Office办公软件的考核,分为Word、Excel、PowerPoint三个部分,针对前两个部分,建设了上机操作考试题库和考试系统,考试前做到题库全部开放,考试时通过考试系统随机组卷,实现了考试内容随机、选项随机,真正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对于幻灯片部分以小组汇报的形式进行考核,让学生模拟一位在职工作人员,通过小组讨论自行选定演讲题目,通过小组分工自行组织材料、制作一套演讲幻灯片,并且分组演讲展示,以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结果作为最终成绩考核。通过考核方式改革,将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和综合评价等相结合,建立以质量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评价体系,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刻、扎实,能够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3.5 搭建教学平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而学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较大,很多学生没有看书预习的习惯,且看书学习效率又比较低。因此,在有限的教学时数中往往达不到预想的效果。所以搭建现代化教学平台,借助于互联网是解决计算机基础教学问题的一个较好的方法,可以将电子课件、操作视频、知识拓展等放到网络平台上,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上网提前预习或课后巩固;同时,可以将课后练习、章节测验等上传到网络平台,督促学生完成作业、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通过使用网络平台,学生可以查阅到大量的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信息和知识,同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拓展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 结束语
  从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对知识结构的需求出发,针对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通过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考核模式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形成了一个新的、适合不同专业学生特点、满足不同专业学生需求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在改革的过程中,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促进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整体优化,在我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教学改革,使学生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及上机操作的实践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教学摸索与创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的课堂出勤率以及考试及格率明显提高,并且在“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核心技能与信息素养大赛总决赛” “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等赛事中取得了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的佳绩。学生能够取得这样来之不易的成绩与教师的辛勤付出和学生的不懈努力是密不可分的。
  随着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还将进一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前进,更新教学理念,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结合各专业培养方案,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得到一定的提升,向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目标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 王娟,吴宪祥.慕课时代民办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J].软件导刊,2015,14(1):172-173.
  [2] 龚斌.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程[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6.
  [3] 戴士弘.职教院校整体教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4] 周建松,唐林伟.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历史演变与科学定位——兼论培养高适应性职业化专业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2013(2):94-98.
  [5] 罗凡,冉祥金,王玉.高职高专数据结构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市场,2016(45):180-181.
  【通联编辑:谢媛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3954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