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应用型高校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课程建设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竹婷 夏竹青 孙欣欣 吴晓琴

  摘要: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导向,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围绕深化校企合作、优化课程内容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和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探讨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课程的建设思路。
  关键词:移动应用开发;课程建设;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1)09-0144-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ndroid是一款基于linux内核的手机操作系统,由Google领导的开放手机联盟持续开发和维护,自2007年11月5日公布以来,以其良好的用户体验、低廉的成本和较高的开放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移动终端商青睐[1]。截至2019年9月,Android 已远远超越iOS,占据手机端操作系统70%左右的市场份额。Android不仅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智能手机平台,还在智能家电、可穿戴设备、车载系统等众多领域大放异彩。
  与Android操作系统在智能终端领域盛极一时不相符的是,当今软件行业十分匮乏的人才资源[2]。尽管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基于Android技术的程序开发类课程,但作为一门本科教育阶段的新增课程,其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3];其次,作为一门工程性很强的实践开发类课程,对学生的专业技术和综合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更好地服务地方区域性经济的发展需求,合肥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在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中新增了基于Android的移动应用开发课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根本立足点,以培养软件工程师所必须具备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积极探索本课程的建设思路。
  1移动应用开发课程的现状
  传统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大多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按照我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移动应用开发课程共计48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实验16学时,任课教师应首先按照教学计划完成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再根据理论课程进度,合理安排实验教学任务和实验进度,让学生通过实践环节完成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这种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虽然能够掌握的移动应用端的基本技术原理,并做一些简单的功能实现,但缺乏软件工程师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对于面向企业需求的工程类问题无从下手。分析原因,我们认为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着以下几类问题:
  (1)移动应用开发属于软件开发类课程,按照传统的教学理论方法此类课程一般是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以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展开讲解[4]。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课程的学习内容,但会造成学生的学习过程过分地偏重于理论、抽象层面的知识学习,内容枯燥乏味,容易丧失学习兴趣;
  (2)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实践教学环节往往紧密围绕着理论基础知识展开,而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类课程,其针对技术应用,项目开发的学习机会较少,16学时的实践课时不足以支持软件工程师所必须具备的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
  (3)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只能通过一纸试卷考察学时对于理论知识的识记情况,对于软件工程师所必须具备的工程项目设计、开发、维护和管理能力,团队间的工程意识、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却无从考察。
  综上所述,传统的课程教学和考核模式,仅仅重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忽视了贯穿软件工程项目开发全过程的专业综合素质及能力培养和考察。
  2构建合理的课程知识体系
  本课程在大四上学期开设,经过3年多的课程建设,课程组紧密结合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特色,积极走访本地知名软件企业,深入调研企业对于移动应用端开发人员的专业需求,以企业需求为目标构建本课程的内容体系,在充分尊重学生认知能力的基础上,着重强调应用能力培养,将课程教学分三阶段实施:
  (1)课程认知阶段:重点介绍与Android相关的前沿技术及未来发展趋势、未来可能提供的岗位群,及相关岗位需求;其次是关于Android体系结构的相关介绍和环境搭建,重点帮助学生梳理并解决第三方插件碎片化的问题,为后续的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2)理论基础阶段:包括界面开发、事件监听与处理,四大组件及组件间通信,Android多线程及线程间通信等,这些都是移动端App开发的基础核心内容;涉及知识点较多,授课前应对课程内容进行提炼整合,分析归纳开发过程中的技术共性问题,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以夯实学生的技术基础;
  (3)项目进阶阶段:项目进阶则以网络应用和百度地图二次开发为应用技术背景,从工程项目的角度出发,按照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码、测试、签名的整体流程进行案例分析,同时结合当前主流框架技术,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前期的技术基础,体验完整的项目开发流程。
  3 深化改革课程案例教学法
  移动应用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教学内容和课程案例设计上,应密切结合企业实际应用需求,将核心知识点融入教学案例,将案例导入,需求分析、软件设计、代码编写全过程融入案例教学法中,并注意教学案例的实时更新、以适应不断更新的技术需求,培养移动端软件应用型人才。
  (1)加强校企合作办学。鼓励本校教师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参与企业软件项目研发;同时邀请企业导师全程参与课程建设,从工程项目中提炼关键技术要素,设计工程项目案例,充分整合现有教学资源与企业资源,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设计相融合。理论课程要注意教学案例设计的典型性和可拓展性,课堂上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和课后的编程练习,逐步掌握和理解各学习阶段的关键知识点和技术路线。在实践教学环节则在理论教学案例的基础上着重进行功能拓展训练,使实践案例具备一定的综合性和工程性,并在教师指导由学生独立完成的。
  (3)实施课外自主学习,加强工程项目训练。在课程后期,从企业挑选真实项目案例,带领学生组织3-5人項目团队,利用课余时间,有学生自行安排项目计划,组织项目调研、设计、开发、测试的全部工作。
  4 建立多元化的考核与评价体系
  课程考核体系应对软件工程师所必须具备的各项能力进行多维度的综合性评价,每位学生的总评成绩包括阶段测试(10%)、期末考试(50%)、实验成绩(20%)、课外自主学习项目(20%)。其中,阶段测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前期基础理论学习阶段的技术掌握情况;期末考试的题型全部采用应用题,需要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技术的同时,能够将这些知识和技术灵活应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实验考核则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开发工具熟练应用的情况,要求学生能够完成基础实验项目项目的设计与开发,掌握常规的调试和测试方法;而以能力拓展为主的课外自主学习项目主要考查学生软件工程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比如软件的设计与开发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意识进行相应的评估。
  5 结语
  移动应用开发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选修课,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明确以移动端软件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等各项教改措施,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功元,李桂珍,李欣.“Android应用程序开发”课程建设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2(16):85-88.
  [2] 骆嘉伟,李玮,殷樱.移动应用开发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6(3):136-138.
  [3] 王兴梅,门志国.卓越计划视角下“Android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大学教育,2016,5(2):125-127.
  [4] 倪红军,周巧扣,李霞,等.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Android应用开发课程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5(20):88-91.
  【通联编辑:闻翔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3955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