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河道治理过程中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控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安军普

摘 要:河道治理项目的寿命周期,往往与结构的强度息息相关,而混凝土强度及工作性能又往往在结构强度中扮演着重角色,随着水利建设工程的发展,施工质量管理手段日进完善,但混凝土施工质量受的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尤其需要质量管理中不断完善过程控制,本文将详细介绍在河道治理过程中混凝土材料、搅拌、运输、浇筑及养护五个方面的管理手段,并通过对混凝土养护提出养护方法、养护时间、养护湿度与养护温度四项措施,分别阐述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通过良好的混凝土施工技术与的改进,寻求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手段,进而提高河道治理工程的质量。

關键词:河道治理;质量控制;混凝土养护

中图分类号:TU47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20)06-0114-02

1河道治理过程中混凝土配料的选择

混凝土是由一定比例的水泥、水组成的胶结材料与砂子、石子、化学外加剂及矿物质混合材料通过拌制,入仓后经振捣密实成型,经过一定的化合周期,最终形成的人工石材。故原材料的选择和质量对混凝土的施工工艺和质量有较大影响。在施工中,必须对原材料进行质量检验和控制,把握好其中的变化规律,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首先,要严格依照设计图纸要求和工程所在地的环境条件,特别是地下水和气候因素,挑选与之相适应的水泥品种。同时水泥的选择应尽量挑选信誉良好、规模大的企业产品,并有生产单位的产品合格证。进场后分批次做好水泥的进场复检,检验水泥的强度、凝结时间、安定性等相关指标,不合格产品不能使用。做好进场水泥标识,袋装水泥不能直接置于地面,应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方,做好上盖下垫工作,防止地面水分降低其水泥质量,而散装水泥则可置入储罐,储存期在三个月以上的水泥在使用之前必须进行复检,水泥若受潮结块则不能使用,并做到“先进先用”。其次,施工人员可选择级配良好、颗粒洁净及质地坚硬的机制砂或天然砂作为细骨料,其泥沙的含量通常在3.0%-5.0%之间,有足够的强度和耐磨性,而泥块的含量则在1.0%-2.0%间。应重视做好筛分试验、视比重试验、含泥量试验和有机质的试验,认真核对细骨料砂的级配、质地、细度模数、有害物质含量以及含泥量,砂料中有活性骨料时,必须进行专门试验论证。

特别是后二项对于混凝土的强度有着较大影响;另外还要认真核对好粗骨料的质地、级配、含泥量、针片状颗粒含量和最大颗粒。之后根据现场试验结果,及时做好配合比的调整,使施工配合比符合设计配合比要求[1]。

混凝土的拌和用水,凡适宜饮用的水均可使用,应检验好水质和抗腐蚀性能,合格后才能使用。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不能使用。拌和用水所含物质不能影响混凝土和易性和混凝土强度和增长,以及引起钢筋和混凝土的腐蚀。

外加剂根据混凝土的性能要求,结合混凝土的配合比的选择,通过试验确定外加剂的掺量。不同品种的外加剂分别储存,在运输与储存中不得相互混装,以避免交叉污染。

2河道治理时混凝土的搅拌质量控制

应采用拌和站拌制砼,严格按配合比控制骨料用量、水泥用量、外加剂用量及水用量,控制好加料顺序、搅拌时间,及时测定拌合物的坍落度及含气量等指标,以确保砼拌合物质量合格。

3河道治理时混凝土的运输

混凝土的运输应满足几项要求,第一,运输的设备需不漏浆、不吸水,避免发生混拌物分离、泌水过多等情况,在某种程度上也要防止坍落度降低。第二,同一辆运输设备若运输混凝土种类较多,应设置标识,防止混淆。第三,缩短运输时间,并缩小运输次数,若混凝土形成初凝,将极难使用。第四,运输人员最好选择平坦大道,防止混凝土出现分层、离析与振动。混凝土送到浇筑地点后,如混凝土拌合物出现离析或分层现象,应对混凝土拌和物进行二次搅拌,同时应检测其坍落度,所测数据应符合施工方案中对此数据的要求,其允许偏差值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并应夏季有防晒、防雨,冬季有保温、防风雪措施[2]。

4河道治理时混凝土的浇筑

(1)按照批准方案的浇筑,分层分块和浇筑程序进行施工,在斜面浇筑时从最低处开始,直至保持水平面。

(2)不合格混凝土严禁入仓,已入仓的不合格混凝土予以清除,并按规定弃置于指定地点。

(3)混凝土浇筑时,严禁在仓内加水,如发现混凝土和易性较差,采取加强振捣等措施,以保证质量。

(4)浇筑的间歇时间。混凝土浇筑保持连续性,浇筑允许间歇时间按试验确定,超过允许间歇时间,按工作缝处理。除监理工程师批准外,两相邻块浇筑时间间歇不小于72h。

(5)浇筑层的铺料厚度。混凝土的铺料厚度,根据搅拌、运输和浇筑能力、振捣器性能及气温因素确定,并不能超过规范的规定。

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不超过2m,否则应用串筒或溜槽下灰;依据由低向高依次浇筑原则,确定浇筑分层厚度、浇筑方法,下料高度应符合规范要求,需要时设置下料串筒,及时平料,并捣实密实。在混凝土浇灌过程中,应及时核查混凝土振捣方法有无错误、有无漏振或振动时间太长的情形。同时还要能密切观察各种异常情形,如有模板变形等特殊情况,应按程序及时处理。

5混凝土在河道治理过程中的养护措施

5.1养护方法

首先,若混凝土出现大面积裸露在外,施工人员需采取覆盖的方式进行养护,通过洒水能更加方便,由于河道工程很难达到要求的洒水次数,会中断夜间的养护。对于大体积混凝土,若想控制其内外部的温差小于20℃,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可采用内部降温法降低混凝土内外温差,也可保湿法,尽可能延长养护时间,拆模后立即回填或再覆盖保护,同时预防近期骤冷气候影响,其养护周期较长。基于此,根据相关经验,在养护过程中若采用不均匀冷却或相关强制性措施会产生较高的成本,管理不严也会使混凝土出现裂缝,洒水养护应用在河道工程处较少,且易形成积水基坑,对回填不利,因此,可采用覆盖的方式进行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

其次,针对混凝土结构,相关工程有较为明确的规定,部分墙体可采用洒水模式,而结构性的装置需实行喷涂或覆盖的方法进行养护,依照相关试验,养护方式会极大地影响河道工程的质量,对于抗渗效果,最佳的方式为水中养护,而后是涂养护剂与盖草袋子洒水,而效果最差的则为自然养护,因此,对混凝土进行蓄水养护的方案极为合理与科学。与此同时,河道工程中的其他部位可实行包塑料布的方式进行整治,重要的墙体结构可采取涂刷养护法[3]。

最后,针对河道建筑中的平面结构,在施工浇筑成型的同时,通过覆盖塑料薄膜进行保湿,若部分土地出现坑洼,可实行蓄水防护,而建筑物底面的养护也应时刻注意,在拆除底模后,由于未保护底模,使其底部的混凝土出现裸露,甚至坑洼,影响了整个工程的质量,因此,施工人员不应遗忘对其的养护工作。为了养护每个部位,在拆除底模后,施工人员要立即涂喷覆盖养护剂以完成对底部的养护。

5.2养护时间

针对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一方面,依照国家规定,在浇筑混凝土后就应及时采取保湿措施进行养护,根据混凝土质量标准,混凝土的平面结构,或浇筑面需采用塑料薄膜实行覆盖保湿,浇筑完成后的12小时内为其最初的养护时间,当前大多数施工工程都有此规定。在初凝前,混凝土就开始自收缩,其收缩时间非常迅速,大约只需一日,特别是掺减水剂的混凝土更是需要及时养护,在初凝的8小时内若养护不及時,当其收缩裂缝产生后,之后的养护很难有较好的效果。最佳养护的起始时间并没有相关数据显示,但若想混凝土在结构上不受损伤,最佳的时间是在完成混凝土浇筑工序后,就立即对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养护,其方式的选择较多,在养护的过程中,不要将混凝土的表面冲坏。

另一方面,河道工程混凝土整治的另一项问题,即养护持续时间,通常来讲,混凝土浇筑完成后的一周内,坚持养护工作并不难,但之后的时间则很难持续,若混凝土的配制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或硅酸盐水泥时,其养护时间需持续7天一周;而使用抗渗混凝土、矿物掺合料混凝土及缓凝型外加剂时,养护时间最好在14天以上。针对部分墙体或结构性建筑物,养护时间需在3天以上,初期的养护模式可采取带模,后期可转换成洒水的方式对其继续养护。养护时间最短的为部分墙体,而其他层面则需根据实际情况,甚至建筑物内外部的湿度与温度也会影响养护时间。

5.3养护温度

养护温度主要包含混凝土内外部温度及周遭的环境温度,根据相关规定,在对混凝土养护的过程中,外部最低温度应为5℃,若周遭温度低于5℃,则不应进行洒水养护,甚至包括自然养护。对于外部最低养护时间,监理人员与施工人员需意见统一,由于日均气温较为灵活,且弹性较大,因而养护混凝土时可实行动态监控,并以5℃作为外部的最低标准。

若混凝土体积较大,需采取温度控制以实现对其的养护,混凝土的内外部温差不应多于25℃,而外界与其表面的温差则不能大于20℃。根据相关工程经验,部分混凝土虽然内外温差超过25℃,但并未影响其质量;而另一部分混凝土内外温差没有超过20℃,但却出现开裂情况,因此,技术与施工人员应根据现场的湿度与温度灵活地进行判断,如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混合材料、工程类型及特征都会影响着混凝土的质量与养护条件,针对温度调控,需将多重因素考虑进来,诸如施工方法、保湿及保温养护措施[4]。

5.4养护湿度

周遭温度的下降会使混凝土产生收缩,在水化热的作用下,其内部的湿度会持续降低,进而形成干燥减少混凝土体积,混凝土质量受湿度影响较大。若周围的湿度较低,混凝土的干缩值会增大,在工程建设完毕的早期,其干缩值会发展较快,而后期则会趋于稳定。当前大多施工人员采用覆盖法进行混凝土的养护,该方式不但能降低其内部的湿度,还可使其表面时刻保持湿润,极大的保障了混凝土的湿度。在覆盖过程中,施工人员实行多种方式,如草帘加塑料薄膜、麻袋加塑料薄膜及塑料薄膜等,在具体操作时,施工人员应将薄膜贴在混凝土的裸露处,监理人员需随时检查。此外,若使用养护剂,要先进行相关试验以保障保湿效果,若没有进行相关试验,施工人员则不应采用养护试剂。

6总结

综上所述,河道治理项目的混凝土质量控制,从混凝土生产的各个环节着手,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有效管理,不断发现影响混凝土质量的问题并进一步纠偏,尤其是应该重视容易忽略的混凝土养护工作,无论是材料的质量还是性能,都要及时监管。同时应加强质量意识教育,建立质量管理制度,明确各自责任、权力和利益,落实施工技术交底制度,执行工序“三检”制度,全员、全过程参入质量管理,有效运行质量管理体系,为工程质量管理提供系统保证,对不断改进施工质量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郭越.关于混凝土实体养护问题的思考[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22):160-161.

[2] 周跃兴.建筑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分析[J].河北农机,2018(5):59.

[3] 朱慧婷.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及养护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35):144.

[4] 沈波.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及养护措施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16):28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407035.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