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水平理工大学建设背景下“环境化学”课程双语教学实践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北原晶子 吴小莲 徐小亚

摘 要:高水平理工大学建设背景下,对关键学科的专业主干课开展双语教学有助于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复合型人才。“环境化学”是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核心建设学科之一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该文在两轮双语教学的基础上,对目前该课程的内容、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初步的总结及探讨。学校应加大对双语授课教师的培训,教师也需进一步探索更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关键词:双语教学 环境化学 新工科 环境科学与工程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1)03(c)-0184-04

Explorations of Bilingual Education of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nstruction of High-level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YUAN Jingzi WU Xiaolian XU Xiaoya

(School of Environment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Foshan University, Foshan, Guangdong Province, 528000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level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ilingual education of some major courses of key discipline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and compound talents with international vision. As one of the major course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is one of the core construction disciplines in Foshan University. On the basis of two rounds of bilingual teaching, this article preliminarily summarizes and discusses the content, teaching mode and current problems of the course. The university should provide more training opportunities to those teachers who are teaching in bilingual models. In addition, the teachers should explore further to have more suitable teaching models and methods.

Key Words: Bilingual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New engineering;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alent cultivation

1 高水平理工大學建设背景下,开展“环境化学”课程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应国家需求,为推进广东省经济转型、产业转型的进一步发展,2015年广东省政府和广东省教育厅共同提出了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战略布局,以推动省内理工类高校在创新性、地方性、应用型多个方向上的建设,该项政策为省内地方高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作为首批入选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一员,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简称佛科院)是佛山市目前唯一的本科院校,明确“立足佛山、服务广东、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学定位,急需全面提升特色工科建设水平。佛科院根据佛山市的产业优势,提出重点打造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食品工程、节能环保、制造服务六大学科领域。作为佛科院高水平理工科建设的六大核心之一—— 节能环保环节的紧密相关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是该校重点发展的学科,并于2018年获批为广东省重点学科。

双语教学是指对专业课程运用汉语和英语同时进行教学的方法,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学习使用英语查找专业知识,增加其在专业学习上使用英语的机会,并期许学生能使用英语进行一定程度的学术交流[1]。“环境化学”是国内外高校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等环境类专业本科生的主干课,具有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鉴定和测量化学污染物在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中的含量, 研究它们在环境中存在形态及其迁移、转化和归趋的规律[2]。该课程是佛科院2019年双语教学课程立项建设项目,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开设的本科生专业选修课,总学时为32学时,开设在第5学期,主要前导课程有“环境科学导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课程。该课程在佛科院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两个专业中的讲授重点一致,开设双语教学的目的是系统巩固学生环境化学类知识的同时提高其专业类英语的能力,并对部分学生之后的国内外继续深造起到良好的承上启下作用。在学校建设层面上,开展“环境化学”双语教学能为佛科院培育更多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复合型人才,为该校建设高水平理工大学贡献力量。

2 “环境化学”双语教学内容和教材的选择

教材的合理选用对教学效果影响重大。目前双语课程选用教材的模式多样化,主要包括采用外文原版教材,国内高水平院校编写的全英教材或中英对照教材,以及由授课教师自编的英文讲义。考虑到学生英语水平等因素,该课程教师备课教材采用英文原版书籍,由Stanley E. Manahan等编写的环境领域经典教材“Environmental Chemistry(the tenth edition)”,学生手持教材为由南开大学孙红文教授主编,对上书进行系统翻译的中文版“环境化学(第九版)”。但由于该教材内容丰富,体系庞大,而该课程学时数有限,仅囊括了部分内容。另外,原版英文教材在知识框架及编写方式上与国内主流教材存在差异,并不适合直接使用于双语教学。在此基础上,教师在备课中参考了南开大学戴树桂教授主编的“环境化学”第二版、浙江大学黄昌勇、徐建明教授主编的“土壤学”第三版、唐孝炎教授等主编的“大气环境化学”等经典国内环境领域教材,对原教材进行整合补充。

3 “环境化学”双语教学的初探

3.1 采用交叉渗透型的教学方式,减少学生压力

教学方式的正确选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特别是双语教学模式下。根据授课时采用中文、英文的比例多少,我国双语教学方式可以主要分为以下3种:术语引导型、交叉渗透型和完全渗透型[3-4]。术语引导型使用英文比例最低,仅在介绍专业术语时使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完全渗透型,要求完全采用英文讲解。可见,完全渗透型教学模式对教师及学生的英语水平、学习能力等有着较高的要求,可能不利于此课程授课对象为首次接触双语教学且,英语基础较为薄弱的情况。然而,术语引导型并不完全符合该校对高水平理工大学建设背景下对学生的环境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需求。据此,该课程的授课方式采用交叉渗透型:上课课件以英文为主,个别专有名词、关键词辅以中文,讲授以中文为主,辅以英文。在讲授一些基本概念、专有名词时尝试使用全英文讲授,再对部分内容使用中文进行分析和加深学生理解。授课过程中教师每堂课中均设置多个提问环节,使用英文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采用英文回答问题,以达到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2 以网络教学平台“雨课堂”辅助教学,增加学生沟通渠道

教学方法多样化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近年来,“雨课堂”等以采用信息技术为核心搭建的网络教学平台对现代教学的影响愈来愈强。该课程中在教学过程中使用PPT的插件“雨课堂”,可上课时同步在学生手机上播放PPT。此外,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等类型的题目及时对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況进行考察。“雨课堂”系统可对此部分的成绩在后台进行统计,对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情况进行分析。另外,这些题目的作答情况除了可以即时地显示在屏幕上,亦可以在课后的雨课堂“课堂报告”中查看。从学生角度来看,这些题目也可以在课后及时查看,对知识点巩固复习。此外,教师授课过程中可以使用雨课堂“弹幕”功能,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积极互动,这有益于一些性格害羞的学生回答问题,提高教学互动性。当日课程结束后,教师也可以查看平台上的同学留言,提高与学生的互动机会。

3.3 以小组合作学习-主题报告教学法学习部分课程内容,提高学生自主性

小组合作学习-主题报告法在国际上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该课程在学习“经典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归趋”章节时采用此方法。以学生自由小组(8~10人)为单位,约4周的时间,自行选择感兴趣的目标污染物,以该污染物在选定圈层(大气、水或土壤)中的迁移转化为题目,查阅近年的英文文献,以小组为单位完成1篇10页左右的英文小论文。该论文需包含所学习目标污染物的主要物理化学特性、控制技术的机制等。此外,小组将选取代表做一个8 min左右的英文主题报告,主要包含对目标污染物以上的几个方面的讨论。在该学习形式下,学生可以自主对某种污染物进行系统学习其迁移转化,在学习了需要掌握的知识之外,亦将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在专业研究中查阅文献、阅读英文资料的能力。以团队合作的形式亦能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提高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各取所长,弥补团队成员各自的不足之处,提高互相学习的机会,亦让学生接触到将来毕业工作后可能遇到的一些合作上的困难。该学习模式也有助于学生的未来毕业论文中英文资料查询、英文摘要的撰写等部分。桂海霞等研究者通过统计学习得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包括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规划和组织活动的能力、应用技术的运用的能力等[5]。

3.4 注重与最新科研成果的联系,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讲授该课程中时将注意将课本的内容与环境领域中的前沿发现联系起来,节选了一些顶级期刊上的近年文章给学生阅读,如Nature、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增强课本知识与最新科研成果联系、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之余还能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在上小节提到的主题报告中亦要求学生去利用关键词在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学习如何检索最新的科研成果。吕聪等研究者提出需要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型学习,可通过向学生提问一些环境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的积极性[6]。

4 开展“环境化学”双语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4.1 学生英语水平影响教学效果

相较于传统985、211高校的学生,该校的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学生英语基础较为薄弱,这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习的心理难度。在教学过程中,个别学生反映由于英语水平较低,导致上课并不能够很好地掌握课堂上的知识点,这是双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的阻碍。倪哲在研究江苏省地方高校双语教学情况时亦发现类似问题:部分学生由于自身英语水平的限制增加了学习该课程学业负担[7]。韩建侠等研究者提出只有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或在英语四级考试中成绩优秀才能较为成功地实施双语教学[8]。而根据教师在每轮教学第一节课对学生背景的统计结果,授课班级的学生六级考试的通过率仅为3.5%~4.9%,这增加了实施双语教学的难度。为缓解此问题,教师采取了各项措施,如提前发送PPT给学生预习,在PPT上用中文给一些重点专业术语做标注,并在课堂上多次强调这些术语。

4.2 环境化学课程的体系庞大重难点较多

环境化学涉及的知识较多,特别是该课程选用的教材内容丰富,其页数达700页,而目前该校仅开设32学时,对该课程的教学增加了一定难度。教师通过学习对比国内一些重点高校的精品课程,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精简,保留了重点部分:大气化学、水化学、土壤化学、经典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及绿色化学6个部分,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区分重难点,并在每章的授课结束时及时进行知识框架的梳理、利用“雨课堂”在线做习题等方法为学生及时巩固知识。

4.3 大班授课增加教学难度

双语教学由于其特殊性类似语言类教学,小班授课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授课时留意到环境工程专业大班(约90人)上课时与环境科学专业小班(约40人)学生的互动性、课堂积极性较低。发现该问题后,教师有意识地通过在课堂上设置开放性问题等方式增加与学生的互动。

5 结语

目前,佛科院的“环境化学”双语教学仅进行了两轮,仍处于教学探索的初期阶段,在各方面有待进一步发掘存在问题。总体来看,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得到提升,部分学生可做到独立查阅英语专业资料,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认识到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此外,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有逐年提高,表现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有明显提高、学生的抵触心理有降低等方面。然而,为进一步为该校高水平理工大学建设输送高层次人才,学校亦应重视培养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如提供教师去双语教学较为成功的高校进行访学,系统学习他们在双语教学课程设置、实施等方面的经验,提供英语教学的各类培训等。此外,教师应通过对教学模式的改进、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丰富网络教学平台上的资源等方式,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降低学生的抵触心理上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徐卫华.中外合作办学下双语课程实施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17.

[2] 袁涛,高礼,孙承兴,等.环境化学双语差异化教学探索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6,39(5):74-77.

[3] 侯婷婷.《分析化学》课程双语教学实践初探[J].广州化工,2020,48(16):204-206.

[4] 王军,王莹.“双语教学”模式的界定及实施原则[J].基础教育研究,2002(Z2):66-67.

[5] 桂海霞,趙邦磊,杨郭松睿.大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及“关键能力”的培养[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3(4):106-109,115.

[6] 吕聪,董招君,牛姝,等.环境工程专业“环境化学”课程双语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文汇,2020(5):70-71.

[7] 倪哲.江苏省地方高校双语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5.

[8] 韩建侠,俞理明.我国高校进行双语教学学生需具备的英语水平[J].现代外语,2007(1):65-72,109-1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407485.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