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隐性教育资源在高校资助育人中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军

摘 要 隐性教育资源作为教育资源的一种,蕴藏于校园环境当中,时常通过暗示性教育,实现对教育客体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目的。通过对资助育人中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探索,挖掘出隐性教育资源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效用价值,探析隐性教育资源在高校资助育人中的运用,提出做好顶层设计同时,从专业课程、校园文化、网络媒体、受助自身及教师挖掘资助育人资源,有机将隐性教育资源融入现代高校资助育人实际工作中,以达到良好育人效果。

关键词 隐性教育 资助育人 运用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1.11.056

On the Application of Recessive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University Subsidized Education

WANG Jun

(Y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Yangzhou, Jiangsu 225000)

Abstract As a kind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recessive educational resources are contained in the campus environment, and often through suggestive education, it can achieve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imperceptibly. By explor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cessive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subsidizing educ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utility value of recessive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the work of subsidizing and educating peopl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of hidd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university subsidizing education, and proposes to do a good job in top-level design. At the same time, it is necessary to excavate the hidd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from professional courses, campus culture, network media, recipients themselves and teachers In order to achieve good education effect, the source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the practical work of modern university funding education.

Keywords recessive education; subsidize education; analysis of application

資助育人是促进教育公平,实现社会和谐和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落脚点,是 “十大育人体系”之一。在国家顶层设计的推动下,资助育人理念不断深入,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育人功效初步显现,但是受育人主体力量和意识的局限、内容与形式的粗放单一、学生时代特征变化等多因素交织影响,给予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带来了更多思索。

1 隐性教育资源内涵及特点

所谓“隐性教育资源”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资源”,指“非书本教材式的,但是可以达到教育目的的潜在性教育资源。”在实际中,相对有目的、有计划、有主题的定制式显现教育资源不同,隐性教育资源在功能发挥中,客体不会意识到或者明显意识到教育的刻意与针对性,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参与体验过程,在无声无息中受感染与引导。

1.1隐性教育资源具有潜在性

通过隐性教育资源内涵可以深刻感受到隐性教育资源的内在潜隐性,它不是人为有意打造的“产物”,是“天然”于当前校园环境当中,以一种非正式的姿态出现在师生面前,让受教育者感受不到异于对待的感觉,能够有效降低内在的不适和抵触情绪,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自愿的参与、接受与转变。

1.2隐性教育资源具有多样性

隐性教育资源存在多样式,可以存在于某节课堂中的内容传授当中,也可以存在于课堂外的某次话题探讨中;可以是某一次实践过程,也可以是某一项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是物质形态方式呈现,也可以是精神感召形式存在等,它没有边际,没有一成不变的形态,会随时间的推移或外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内在精髓不会改变,需要运用者去发现、发掘和凝练。

1.3隐性教育资源具有开放性

造就隐性教育资源多样性的特征,其中重要一点在于其自身的包容与开放性,凡是符合社会主义主旋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有助于促进学生思想修炼的提升与身心全面发展,均可以被吸纳和运用,成为隐性教育资源。

2 隐性教育资源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效用价值

2.1增进资助育人理念转变

当下资助工作的要求已从单项“助”转向“助与育”的融合,更多注重学生内在综合素质的提升。过去常予以实用的任务式的灌输说教,“雷同式”的教育形态,显然难以达到新理念的要求。隐性教育资源的“引入”,与显性教育资源双融合,无论是资助教育力量、形式,还是内容、氛围等将带来可想的变化,更能适应新理念带来的新要求,促进资助育人高质量提升。

2.2编牢资助育人网络防护网

网络技术的普及,打破了时空阻隔,学生获取信息更加便捷,其中不乏伪思想、伪内容等虚假信息,在学生中产生了不劳而获、盲目攀比等不良行为。隐性教育资源的开放、多样和丰富性的天然特点,可以隐性、便捷、高效的吸引到学生,可以与传统显性教育资源的紧密配合,编织出资助育人网络保护网,进行网络正确教育引导,让学生在洁净的网络环境中有所知有所获。

2.3提升资助育人科学精准性

“一锅端”“喷涌式”灌输说教,常忽略了学生真正需求、个体差异、消化接受与否等客观情况,带来资助育人不精致、不精细和不精准的“瑕疵”特征。隐性教育资源作为一种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潜隐渗透、熏陶式教育,育人主体可以将所需传达的教育目的隐藏其中,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资源“分割”,从不同方位、角度、方式、途径对所有贫困学生施加全面而综合的影响,促进资助育人的科学和精准性。

2.4促进资助育人力量整合

当前资助育人主体从学校到学院力量相对都是薄弱的,而且学院中一定量 “兼职”辅导员带来的辅导员队伍相对的不稳定性,给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延续性带来不小的困扰。而隐性教育资源往往掌握在多样性人员手中,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融入,將囊括校内外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进而将大大丰富资助育人内容和壮大育人队伍力量,促进资助育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目标的实现。

3 隐性教育资源在高校资助育人中的运用对策

3.1做好顶层设计

隐性教育资源在高校资助育人中开发与运用,单凭某一个部门或某一类人群来引导推动难以真正发挥出作用,更重要的是需要高校决策层在准确把握国家资助政策的基础之上,紧紧把握好高校“立德树人”这个根本,在充分论证前提下,高屋建瓴的做好政策和制度层面顶层设计,加大人财物的保障与投入。同时,理清资助育人整体协作思路,以资助育人为主线,紧紧串联起各部门、各人群于资助育人统一理念下,明确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强化监督考核力度,打造出职责明确、要求清晰、落实有序的良性共同资助育人氛围,实现资助育人资源整合,形成合力,促进资助育人功能更加全面、系统和长效。

3.2深挖课程资源

随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顺利召开,课程思政建设日趋走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家庭。为此,在资助育人项目思索中,要注重课程资助育人力量的挖掘。一方面需要继续加大“两课”创新性作用发挥,从传授方法、载体等多方面着手,打破课堂灌输的硬模式,实施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问题式引导,情景式体验等多方面突破,增强传统思政课程的吸引力和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要借助课程思政建设的东风,让专业课程育人功能回归“正位”,深挖专业课程资助育人元素,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加强思想道德品格、技术能力等教育,使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等得以无声式地改变与提升。

3.3拓宽校园文化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在、深刻和持久性的特点,广大青年学生长期置身于其中,其个人情感心理、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等各个方面都将受到熏陶和感染。在当前的一些资助育人形式中,许多都是校园文化的一种体验,例如资助典型分享会、资助征文等,但是校园文化并非单指校园文化活动,它的范围应该更广泛,应该包括校园物质环境文化、精神传承文化和制度文化,例如教室、宿舍、食堂和校园多角落文化场景的布置,可以让学生学习、生活等多状态下接受感官校园文化熏陶;校风校训、制度规范等作为一种强烈的隐性教育资源,能够帮助学生从精神层面到行为层面得到教育与引导,实现知情意行等多方面培养成健康且积极向上的人。

3.4注重网络技术

现在的学生成长于信息网络时代,信息网络是他们日常学习、交流和获取信息的重要媒介,是常接触、易接受的一种方式,是隐性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作为高校资助育人主体需要准确把握现在学生这一特点,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向学生宣传和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营造良好的资助育人氛围。同时,利用QQ、微信、微博等常用网络交流工具,加强与贫困学生的日常网络交流,打破常规面对面交流的拘谨和顾虑,有助于学生打开心结,敞开心扉诉说需求,进而促进精准资助教育帮扶。此外,信息网络具有虚拟、信息复杂多样性等特征,一些错误、虚假和不健康信息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等带来不良影响,需要高校资助育人主体在注重信息网络运用的同时,也要加强网络信息舆情监管和正确引导,通过讲座与培训等多方式帮助学生提高新媒体素养,提升网络信息甄别和自我防护能力。

3.5关注受助自身

受助学生需要经济物质帮助,同时更需要身边人的接纳和认同。然而一些高校在资助育人过程中,时常缺乏实践的调研调查,资助育人主体单方面的“估计”困难学生所需,片面的采取一些自我良好的育人举措,无形中忽略了学生的新时代特点和他们的真正所想所需,扼制了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参与的积极性。教与学理应是相长的,只有双方达到一个高度的融合,才能教有效,学有果。所以,在资助育人过程中,资助育人主体要留意困难学生的所需、所想和所困,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不能“闭门造车”式盲目实施一些举措,要结合困难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实际,要让他们成为资助教育活动组织者、策划者和主动参与者,让他们在组织、策划和参与中被接纳和认同,树立自信和成就自我,进而促进资助育人更加具有针对性、互动性和实效性。

3.6发挥教师引领作用

在资助育人工作中,高校资助育人主体时常关注的重点更多在于教育载体、形式、内容等方面的创新与探索,殊不知作为高校资助育人主体的教师,自身的榜样引领作用同样是巨大的。校园中,与学生接触最多的除了他们的同学之外,剩下就是广大的教师。作为“传道授业”的教师,其个人的人格魅力和理想信念,在润物细无声中感染与影响着学生,这就需要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观点、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个人作风和卓越的人格魅力。高校人事部门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落实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同时也要联合教务、宣传等部门,打破资助育人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专利”,强化育人教学工作量考核力度,宣傳营造资助育人“人人有责的”氛围,要让每一名教职工树立起资助育人的主动意识、责任意识和榜样示范意识。

面对新时代的变化,学生的思想越来越活跃、价值观越来越多元、需求越来越多样,单一、粗放、大水灌溉式显性教育显然已难以满足资助育人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对此,加强高校资助育人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构建显隐两融合的完整资助育人体系,有助于充分发挥显隐“双足齐进”资助育人速率,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良好资助育人效果。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2020年度学生资助专项课题“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联动机制研究”(项目号:X-b/2020/24)

参考文献

[1] 李媛媛.管窥高校思政教育对隐性教育资源的利用和扩展[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09):61-62.

[2] 陈素云.大学资助文化建设:资助育人的有效途径[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20(03):257-259.

[3] 王云云.基于发展型资助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建构探析[J].教育财会研究,2019(01):85-88.

[4] 陈思萌.脱贫攻坚背景下高校治理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区域治理,2020(02):195-197.

[5] 徐伟.隐性教育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运用的新路径[J].教育现代化,2018(25):258-259.

[6] 李文英.高校显性专业教育与隐性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效能[J].文学教育,2018(07):170-17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408604.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