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移动终端支持的通识课混合式教学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婷婷

摘 要:通识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一环,但大部分高校却存在重专业轻通识,学生基础知识单一;通识课不成体系,课时受限;师资力量不足等严重问题。因此,各高校针对通识教育的教学改革也积极展开。借助移动终端进行教学具有移动高效、资源融合、交互灵活的优点,将其融入通识教育混合式教学的设计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通识教育;移动终端;混合式教学;设计

0 引言

通识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教育领域已成为热点话题,各高校针对通识教育的教学改革也开展得如火如荼[1]。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终端设备的迭代更新,移动终端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将移动终端引入通识教育混合式教学的设计是符合学生学习习惯的一种尝试,也是改良传统通识教育的重要探索。

1 高校通识教育现状

从实际情况而言,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通识教育仍比较薄弱,面临诸多显著问题亟待改进和解决。

1.1 重专业轻通识,学生基础知识单一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借鉴了苏联专才教育的大学教育体制,培养了许多专业人才,为国家各方面建设提供了支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专才”已经很难满足市场对全方位人才的需求。“专才”教育下,“重专业轻通识”的意识已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首先,从学校层面来说,上到管理层下到教师,都将主要精力侧重于专业教育,对通识教育的要求不严,投入不够。不能正确看待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的关系。尤其在民办高校,只关注专业教育及时可见的成效,而认为通识课“见效”慢,不能显著地发挥作用,是没有价值的,将其边缘化。在学生层面,上课时状态消极懈怠,甚至大部分学生认为通识课只要修到对应学分能够顺利毕业就可以。学生的消极态度,必然会反作用于教师的授课热情和效果,形成恶性循环。大学生的知识面单一受限,在毕业后面向社会市场时也很难适应岗位要求,个人发展受限,长远来看不利于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2]。

1.2 通识课不成体系,课时受限

因专业教育环境下专业课所占比重大,通识课程在大部分高校,除“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军事理论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必修课外,其余课程均为选修形式,依据各学校实际情况开课。通识课程体系的构建并不系统和全面。因绝大部分通识课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其课时及学分就大大受到限制。普通高校大学生大学4年所修通识选修课的学分仅在6~10分,占其总学分比重较低。通识选修课大多数以大课即超过100人的课堂规模授课,其师生互动及授课内容很难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的学习要求。

1.3 师资力量不足

一方面,受高校对教师考核评价标准的唯专业论文及成果的影响,优秀师资在专业教学中研究深入,而不愿意在通识课上下功夫。另一方面,在专业化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们教育背景也专门化,使得既通又专的老师极为匮乏,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他们也很难打通学科的壁垒,融会贯通。

以上对通识教育现状的分析表明,目前的通识教育很难达到其应有的教育教学目标,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培养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是不利的。因此,探讨通识教育的改革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

2 基于移动终端支持的教学可行性分析

2.1 移动高效

学生通过移动设备进行学习可以完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还能反复回放巩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哪些知识,以及反复学习哪些知识,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释放学生的学习自主权,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2 交互灵活

基于移动终端支持的移动教学可以解决实体课堂尤其是合班课堂师生、生生沟通不畅的问题。学生与老师、学生之间的沟通形式也更丰富化。学生可以利用移动设备提供的各种移动通信功能,在学习平台的答疑区、讨论区、作业区与老师或其他同学进行留言或实时互动,而且互动的时间与空间也比实体课堂更加开放。

2.3 资源融合

目前基于移动终端支持的学习软件及学习资源很丰富。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所授课程性质及需要选择优质的平台、资源进行整合,甚至可以自建资源,比如录制慕课、微课等以补充实体课堂[3]。

3 基于移动终端的通识教育混合式教学设计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基于移动终端开展通识教育是完全可行的。为满足学生移动学习的偏好及需求,下面对通识课进行混合式教学设计探索,具体如下。

3.1 移动教学资源内容设计

本课程主要依托移动终端的微信群及微信公众号功能进行混合式教学,本章移动教学资源主要以教师自建微课为主,辅之以网络图片及视频。教师在课前发布学习任务、学习资源,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地点,自主完成学习章节基本知识和重难点,并根据教师布置的主题任务要求准备上课互动素材。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有疑问,可以通过在微信群中与同学讨论或者直接与老师沟通解决。

3.2 教学活动设计

3.2.1 课前

首先,发布自学内容。通过微信群发布以下信息:教师自建微课;知识点提炼;重难点总结;本章学习目标。其次,发布汇报主题。自学汇报主题为:結合动画、漫画、游戏作品讲述你所熟悉的古希腊神话及在作品中的改编应用。要求:自行组建团队,并与上课前上报团队成员及分工。成员分工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开展,主要方向可为:收集资料、撰写讲稿、制作PPT、课堂演讲。

课前部分设计意在让学生于课前通过移动设备,高度自由地学习教师自建微课视频,并通过学习目标提示,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学习视频可反复回放,有助于学生循序渐进,加强巩固,克服遗忘。通过PPT提炼知识点及重难点总结巩固学习内容。针对学生专业特点,布置难度适中的课前主题汇报任务,帮助学生建立通识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发现、探索相关文化在专业领域的应用。

3.2.2 课中

首先,自学汇报。125名学生按照自愿原则共分8个小组,于课堂分组进行主题汇报,每小组汇报时间为10分钟,汇报内容为自建团队共同策划,汇报人由团队推选。其次,汇报评价。教师根据各组汇报情况分别打分,打分标准从汇报素材、汇报PPT、现场汇报、汇报反思几个方面进行考量。本次打分以百分制登记,与本课程其他翻转课堂打分相加取平均值,占总成绩的10%。课堂汇报素材由教师统一收取存档。最后,教师利用10分钟对整堂课的汇报进行点评、总结,探索改进途径。

课上主题汇报是对学生课前自学效果的考察,根据学生汇报所准备的各项材料及学生的现场汇报表现判断学生对本章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及对本章内容与其所学专业领域之间联系的思考,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将本课程其他章节内容与所学专业建立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创新。通过整个学习过程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PPT制作水平、材料的掌握分析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综合素质。另外,将学生自学主题汇报纳入总成绩,更加注重过程考核,使考核方法更加多元化,考核内容更加灵活全面。

3.2.3 课后

首先,发布讨论。基于课前自学、课上主题汇报两个环节的学习,教师在课程微信群发布主题讨论。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不限学习地点,通过移动设备实名制留言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情况对发言较好的学生给予平时成绩的适当加分,且教师参与讨论,即对学生的讨论留言要有所反馈。对本章知识点仍有疑义的同学可以单独与老师微信沟通交流,答疑解惑。其次,课外延伸。教师在课程公众号发布课外延伸内容,课外延伸内容为网络视频、文章及书目推荐等内容不限,学生自愿学习。

課后环节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对本章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利用移动设备进行自由讨论,可以打破通识课大班授课,不利于师生、生生交流的弊端,互动更有效。适当的课外延伸可以满足对课程有兴趣的学生进一步开阔视野,对课程知识继续深入探索。

4 结语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一环,是素质教育的必要举措,是培养全面人才的必要保证。当前高校通识教育积弊良久,师资的匮乏更使得传统的通识教育雪上加霜。混合式教学设计的探索是对传统教育方法的变革和改良。移动互联网及移动设备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给混合式教学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通过移动终端的移动学习,突破了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限制,带来了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的变革。有针对性地将移动学习引入混合式教学设计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能力。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传统通识教育的弊端,实现了合班授课难以做到的差异化、个性化、智能化教学。

[参考文献]

[1]李曼丽,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的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96-101.

[2]刘辰.地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实施现状与改进策略[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6):161-164.

[3]姚婉清,彭梦侠,曾育才,等.基于移动终端的混合式学习实践探索[J].大学教育,2020(4):100-102.

(编辑 王雪芬)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415397.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