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金明 王娜 刘桂阳 李龙威 齐瑛

摘要: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电气信息类人才的培养需求,本文系统分析了当今人才培养和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探索了校企联合培养的有效途径、最佳模式和相关措施,为我校培养高质量的电气信息类本科人才提供有效对策。

关键词:人才培养;电气信息类专业;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1)23-0218-03

我国正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企业急需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的电气信息类应用型人才。然而在应用型大量需求的背景下,却出现了大量本科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情况,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在于:应届本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企业所需的人才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作为高校教师的一员,我们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管理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应积极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大胆探索,大力拓展学生的培养空间。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时代需求,它可以使学生更早地接触到企业,更好地了解企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激发学生的竞争精神的同时,充分利用企业在资金、技术、设备等方面的优势融合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

1 电气信息类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电气信息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学校定位为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后,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在以人为本,以本为本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要以学科建设来带动专业的建设,通过学科梯队、评定学科带头人,做好传帮带,促进专业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提升,做到产、教、学、研相结合[1];建立研究基地,改善实验、实训条件;改革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一流专业和特色专业;建立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推动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

2 人才培养过程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目标和社会需求脱节

当前,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培养方案定位不够明确,和相关行业的社会需求存在严重脱节的现象,致使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2]。

2.2 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对社会所需的人才了解不是很深入,有些课程的设置比较陈旧,课程的学时数、课程之间的前后顺序设置不合理,同时很多院校的课程的教学内容千篇一律,没有针对性,不具备专业特色,造成所学课程内容与社会所需脱节。同时大多数院校设置的专业课程存在理论讲授内容多、实验操作练习少的问题,忽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2.3 实践教学方法陈旧

电气信息类相关专业是实践能力要求很强的专业,有些学校在课程设计或者实验课的练习过程中所用的项目还是很久以前的项目,缺乏比较新的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综合性项目,导致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比较弱。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改进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电气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很多学校利用所在的地区优势,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实行企业冠名班,成立行业学院等,有效利用企事业单位在生产实践、资金、管理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充实教育资源,使学生在知识结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上对接企业要求,有力地缓解本科生教育资源不足的瓶颈,在为企业解决工程技术难题的同时实现了技术人才储备,进一步促进了企业、高校、学生和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

2.3 校企合作的模式

目前,电气信息类专业主要的校企合作模式有“3+1”和“定制班”两大类人才培养模式。“3+1”模式是指学生前三年在学校进行基础文化知识的学习,最后一年到企业进行实际项目训练和实践能力培养。“定制班”人才培養模式是指企业针对自己人才需求的特点,与高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按企业需求完成人才培养毕业的高校毕业生直接到相关企业工作。不管是“定制班”式还是“3+1”式人才培养模式,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缩小甚至弥补高校培养人才与企业需求之间的不对等关系,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就业。

3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存在的问题

3.1 合作深度不够

企业和学校的合作一般在实习实训方面,但一般2周左右的实习实训进程难以起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特别是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在这么短时间内到企业不能真正地学到一些实践技能,实习实训有时变成了形式化、表面化。同时学校在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方面企业参与度很少,造成了培养的人才可能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同时,当企业需要学校进行相关技术解决遇到实际难题时,教师由于缺乏实际经验,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来研究,这样可能导致企业研发和生产的滞后。

3.2 稳定性不足

一般与学校合作的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虽然有一些本省的政策支持,但是运营资金不是很雄厚,抗压能力不强,存在于走一步看一步的情况。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更主要目的是吸引学生到该企业去工作,如果与学生合作一两年后效果不是很好,就产生退缩的现象了,存在了糊弄的想法,这就造成学校不得不更换合作企业。

3.3 积极性不高

企业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校企合作从长远来看,企业必将带来更大的收益。但是从短期来看,企业会在合作的过程中投入一部分的人力和财力,企业如果工资高、待遇好会吸引一份优秀的毕业生,否则培养的学生会很快跳槽,企业未得到显著的经济利益之前,却要承担失败的风险,所以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在学校和企业多次合作后,随着企业不断地退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效果不明显,逐渐造成学校进行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减弱[3]。

3.4 制度不完善

虽然校企合作得到了多方面的广泛重视,但在配套的政策、法规和制度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皆没有相关政策和规章条例对其进行管理,这意味着尚没有规范性文件来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与义务[4]。这样对于企业和学校都缺乏必要的保障和约束,企业在大的市场环境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一旦出现危机,首先会终止不能很快带来利润的合作,可能会造成校企合作的提前终止。如果此时企业已经深入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的正常教学计划就会被打乱,学校不得不进行重新规划。学校如果提前终止合作,企业将得不到任何收益,前期的投入也将付之东流。

4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对策

在当今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为了使培养的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能够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能力不断提高的要求,唯有通过校企合作,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之适应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为了有效激发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弥补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存在的不足,结合我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经验与收获,提出以下几点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对策。

4.1 改进合作理念

学校和企业都要根据新形势转变新观念。学校要把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企业以及市场的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根据教学计划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配备过硬的教学团队。同时,学校要加强对相关行业的服务意识,不断了解社会需求,以适应瞬息万变的人才需求变化。企业要真正深度参与到整个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的制定过程中,企业技术人才要以讲座或其他的形式为学生进行授课,传授实践经验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

4.2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社会在发展,所需人才也在不断地在变化,特别是电气信息类相关专业,因此人才培养方案要适应社会需要而定。人才培养方案应每四年进行一次修订,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高管及行业专家共同参与制定。依托企业和社会发展需求构建培养目标、培养计划、课程体系三位一体的培养方案,实现理论、实验、实训协调共生,培养多角度、多层次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4.3 构建双师型团队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基础保障。为了更好地构建双师型团队,可以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业中去,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的开发和测试,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并联合企业进行科研项目的申报工作,提升企业和学校的影响力[5];还可以聘请企业高管和技术骨干到课堂中开展学术授课,拓展学生和教师的技术前沿思维。另外,还可以推进高校教师和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大赛的指导工作,提升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6]。

4.4 共建先进的实验室

对于电气信息类的相关专业,实验教学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普遍存在办学经费紧张的问题,学校的实验设备更新缓慢,与真实的生产环境存在一定的距离。通过企业和学校联合建立先进的实验室可以最大限度地模拟实际生产环境,有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7]。

4.5 建设深度融合的实践基地

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注重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要实地探索多种形式的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模式,对学校主导式、企业主导式、校企并重式和企业单独主导式四种基地建设模式进行分析比较,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本校的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模式。

作为实践基地的企事业单位应具备优良的文化,将人才培养作为一种长效投资的同时也作为一种社会责任。只有企事业单位与高校有趋同的价值观,才能与学校共同承担起培养人才的重任。实践基地还应具有一定从事科研活动的仪器设备、场所和人力资源,且必须与所接收的专业方向一致。

4.6 设计完善的学生实训体系

实践导师培养主要采用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模式,由学生自愿选择校内实训、校外企业实习、联陪机构培训进行实践能力培养。对于参加校内实训的学生,由具有丰富实践项目经验的老师担任实践导师,为其设定符合企业需求的综合实训项目和毕业设计课题,并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对于参加校外企业实习的学生,由企业委派相关人员担任实践导师,指导其参与到企业开发项目中,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参加校企联合培养的学生,由联培企业为学生指定实践导师,负责对学生进行系统化、案例化、项目化实践能力培养,有效弥补学生在校学习时知识体系的缺陷。对于参加校外企业实习和校企联合培养的学生,学校需要配备专门的校内实践导师进行对接,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外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状态,做好毕业设计项目对接,使学生在锻炼创新实践能力的同时,顺利修满毕业所需的学分。

4.7 加强评估机制和质量监控机制

校企合作是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力而采用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结果的好坏应该建立起一个多维度、覆盖广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的标准应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来拟定,其评价的内容应包括项目的完成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等内容。

4.8 健全和完善保障和管理体制

构建完善的保障体系,从政策法规保障、建设方案保障、组织结构保障、制度保障、导师队伍保障、经费保障等多方面入手进行研究,保障我校校企合作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同时,校企合作是否长远和地方政府的协调是密不可分的。不管是学校人才的培养,还是地方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对于地方政府都是受益的[8]。地方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提供相应的资金去吸引企业与高校建立合作,同时要制定健全的政策法规来约束校企双方,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有效地对校企合作整个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

5 结束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下的电气信息类相关专业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企业进行通力的协作。校企合作可以解决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学资源不足,提供给学生实际的项目资源,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为企业提供优质的人才资源,实现学校、学生和企业三赢。校企合作是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需要政府和学校通力协作,为我国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秦玉娟.校企合作模式下通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新通信,2021,23(4):139-140.

[2] 常桂英.农业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9(1): 123-124.

[3] 吕博.校企合作模式下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9,34(1):85-87,116.

[4] 靳双燕,张防震.浅析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的途径——以郑州工商学院为例[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33(1):77-78.

[5] 石博雅,肖志涛,郭翠娟,等.基于校企合作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36):23-24.

[6] 周方,潘天恒,吴晓凌,等.应用型本科高校程序设计类课程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2):42-43.

[7] 张云华,潘永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5(38):5-7.

[8] 杨庆庆.基于博弈论的应用型院校校企合作机制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9(24):18-20.

【通联编辑:光文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416931.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