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COVID-19后疫情时代的慢直播及其优化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连禹恒, 陈卓

  摘要: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暴发两年来,慢直播作为一种新兴媒介及疫情防控信息传播工具,在实践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同于传统的电视直播与网络直播,慢直播有着节奏舒缓、画面原生态以及受众自组织式互动的特性。但慢直播也存在着主题冗杂,缺乏社会价值,拍摄机位固定而使观众产生视觉疲劳,公众监督失焦消解议题严肃性和城市形象塑造单一等问题。只有不断实施技术升级、主题创新选择、内容深度挖掘,慢直播方可在COVID-19后疫情时代继续行稳致远,发挥更大的传播效应。
  关键词:COVID-19;后疫情时代;慢直播
  中图分类号: G206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22)02-0097-07
  一、引言
  新冠肺炎(COVID-19)后疫情时代,并不是指疫情结束之后的时期。狭义上是指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成效,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基本恢复,全国进入有序的日常化防控的时间阶段;广义上是指自从疫情发生以来,人们在精神、行动层面对疫情做出反应,持续受疫情影响的时期。
  依托于技术提升而兴起的慢直播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实践,以其节奏的舒缓、画面的原生态以及受众自组织式的互动等传播特点,在疫情的特殊背景之下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慢直播在国内仍属一种全新的媒体实践,对其内涵学界未有统一的界定。王路易认为慢直播和现有认知的直播形态相冲突,是一种全新的直播形式[1];金曙认为慢直播具有非事件性、原生态性的特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事实的原貌[2];汪梓伊认为慢直播是对事件和实景进行马拉松式的长时记录并原生态呈现的一种直播生态[3];栾轶玫等认为慢直播是一种“去饰化”的存在,即固定机位与场景、无主持、无后期剪辑、无包装的网络直播新形态[4];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中对慢直播的定义是“借助直播设备对实景进行超长时间的实时记录并原生态呈现的一种直播形态”[5]。综上所述,慢直播可以归纳为一种固定机位、无主持、无剪辑并在固定场景长时播放的网络直播新形态,是一种拍即播、无人干预以及自然态记录的长视频。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的慢直播开启了国内广泛运用慢直播进行信息传递的大门,以疫情为主题的慢直播呈现几何式增长。在COVID-19后疫情时代,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恢复,慢直播的运用领域也随之不断延伸,在新闻报道、社会监督、城市形象建构、用户个人展示等众多领域有着丰富实践。本文聚焦于慢直播这一新的直播形态,梳理了当前慢直播的运用,结了慢直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在COVID-19后疫情时代慢直播的优化路径,以期能够趋利避害,发挥自身优势,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与传播势能,成为适应时代需求、契合媒体需求、满足受众需求的优质传播方式。
  二、慢直播的发展历程及其传播特点
  (一)慢直播的发展历程
  2009年挪威公共电视台首次以不间断直播的形式记录了一列火车在卑尔根铁路上行驶7小时的全过程,被誉为慢直播的开篇之作。之后随着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慢直播类节目开始在网络平台上播放。2016年《华盛顿邮报》以植物园内一株“尸花”的开放全过程为主题在Facebook上进行直播,此次直播吸引了超过20万用户观看,收获了良好的口碑与传播效果。我国慢直播从2013年兴起以来,其发展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起步阶段(2013-2015年)
  在中国,慢直播的发展历程可追溯至2013年,中央电视台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合作,在线上推出了“iPanda”频道,用28路高清摄像头7×24小时全程不间断直播熊猫的日常生活,在国内外获得了一大批粉丝的关注。
  2.发展阶段(2016-2019年)
  2016年,国内第一家慢直播平台登陆龙门石窟官网,用户通过APP可24小时观看龙门石窟风景,开创了我国旅游景区慢直播的先河。2017年,为了积极响应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中国青年报》以中欧班列为主题,将其在“陆上丝绸之路”的运行全过程作为直播对象,连续直播了接近100个小时,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3.成熟阶段(2020年以来)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全国开展了一场艰巨的疫情防控阻击战。随着武汉疫情的愈演愈烈,1月23日,两所专门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火神山与雷神山医院相继开建。中央电视台于1月27日开设了《疫情24小时》直播端口,开始对两座医院的施工现场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直播,直播过程中没有解说与字幕,用户可以在直播中留言,广大网民也由此开始了“云监工”。据统计,该直播累计观看超过1亿人次,微博话题阅读量突破3.8亿人次。此后,《疫情24小时》栏目还利用武汉市多个机位进行慢直播,包括黄鹤楼、江汉关、武汉长江大桥等标志性景观,让国内外网民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看到武汉的最新情况。
  因疫情而兴盛的慢直播还推动了各地融媒体中心进行相关的慢直播实践。2021年9月25日,孟晚舟女士乘坐中国政府包机回到中国,央视开启了一场《晚舟,欢迎回家》的慢直播,采用深圳机场实时画面与中国民航管理系统实时画面两信号相结合。这场慢直播总观看量超4亿人次,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10亿人次。2022年北京冬奥会,央视新闻客户端发起了《一起看“冰墩墩”“雪容融”生产线》的慢直播,收获1100余万的点赞。此外,央视还发起了《冬奥5G列车》的慢直播,用户可以沉浸式乘坐“雪如意”复兴号智能动车组欣赏京张高铁沿线的北国风光。
  (二)慢直播的传播特点
  1.直播节奏舒缓
  在传统的电视直播或网络直播中,都会有明确的议程安排以及时间限制。而慢直播的放送周期较长,往往超过24小时,全程不间断直播。此外,慢直播没有人为设置节目单元,没有议程设置,完完全全还原事件本身的自然进展,注重流程的真实完整,因此慢直播也被称为“看得见的白噪声”。

nlc202207191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436145.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