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科技术语翻译中的理据构建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郑安文

  摘 要:文章旨在探究科技术语翻译中的理据构建问题,依据形义联想关系的差异,将术语划分为直接理据术语、间接理据术语和无理据术语三类。针对不同类别的术语,主张译者应该秉持译之有据的原则,在把握源语术语理据的基础上,结合目的语读者的认知习惯,综合使用直译、增译以及喻体部分保留、舍弃、置换等策略,增强所译科技术语的理据性。
  关键词:术语翻译;理据;科技术语;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083;H31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339/j.issn.1673-8578.2022.04.003
  Motivation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erms//ZHENG Anwen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problem of motiv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transl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erms. Based on the differenc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m and meaning association, terms are divided into direct motivation terms, indirect motivation terms and terms with no motivations. In view of the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term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ranslators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justification of translation, combine the cognitive habits of the target language readers on the basis of grasping the motivation of the source language terms, and comprehensively use the strategies of literal translation, additional translation, retention of part of the metaphor, discarding and replacement to enhance the motivation of the translated technological terms.
  Keywords: term translation; motivati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erm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引言
  具有良好理据的术语更容易实现传播知识的功能,科技术语尤其如此。在翻译科技术语时,我们应当坚持理据性的原则,尽力避免无理据术语、理据欠缺术语、理据具有误导性的术语的翻译引进。译者构建术语理据时,需要分析术语的理据特点,并结合目的语读者的认知习惯来决定所采用的策略。
  1 科技术语的理据
  必须指出,并非所有的术语都有理据,但是科技术语通常是有理据的,因为“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某种程度上更为具体,更具有可触感,因此不同学派间分歧较小”[1]59,换言之,人们对自然科学概念的认知具有一致性,因为很多概念是在科研中经过实验验证的。这种一致性继而又体现在指称概念的术语词与概念自身结合的动因,也就是理据上。显然,源语中的理据经过翻译后,在目的语中应当有所体现,这是知识传播的必然要求。
  我们知道,所谓“理据”,指的是“在语言的这一自组织运转过程中,每一个促动或激发语言存在、变异和发展的动因”[2]72。术语的理据通常体现在术语词的结构上,即“词的表达形式与词义之间有时具有某种内在联系,我们可以从这些表达形式中推断出词的含义”[2]73。术语翻译中的理据构建要求译者通过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符号转换,重新构筑出术语概念在目的语中的理据。也就是说,译者应当尽量让读者可以通过翻译的术语词的表达形式看到或者推断出词的形式与词所指称的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2 科技术语翻译中的理据构建
  术语在目的语中的理据构建离不开译者对于源语术语理据的识别和判断。识别指的是译者找到源语术语词的词形与词义之间存在的某种联系,判断则是指对这种联系能否引导读者认知术语概念的本质特征而做出的推断。源语术语理据的识别和判断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译者构建术语在目的语中理据的策略。
  术语理据的识别和判断并非凭空做出,而是要依据一定的标准,也就是良好理据的标准。通常,理据良好的术语都有如下特点:词形和词义之间的联想关系具有直接性和紧密性,词形足以激起人们对词义的联想,而词义又足以用来描述术语概念的本质特征。因此,我们也可以从源语术语的形义联想关系的角度,将术语分为直接理据术语、间接理据术语和无理据术语三类,因无理据术语实质上也是一种间接理据术语,所以本文只就前两种术语的翻译问题展开探讨。
  2.1 直接理据术语的翻译
  直接理据术语是指源语术语的形义联想关系直接而紧密,译者无须参考其他信息即可做出理据判断的术语。“术语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词组。只包括一个单词的术语叫作单词型术语(single-term),由若干个单词构成的术语叫作词组型术语(phrase-term)。”[3]单~型术语的理据产生于词根词缀的对应联想,而这种对应联想会因词的排列组合而延伸到词组型术语中,形成新的理据。因此,可以把直接理据术语分为两种:(1)由词根词缀组成的单词型术语;(2)由单词组成的词组型术语。这两种术语的共性特点就是术语词的形义联想关系非常直接。这种直接性源自术语词的形和义在共时的状态下被频繁地使用,从而使形义之间形成了稳定的对应关系,也就是联想关系。因而译者无须过多思考即可用直译的方式将其译出。用直译的方式翻译,直接理据术语在目的语中的理据通常是可以得到保证的。

nlc202209291550



  2.1.1 由词根、词缀组成的单词型术语
  相比较而言,对于词根、词缀组成的单词型术语,直译的策略更为有效。例如,源语术语thermodynamics的词形在译者心中往往会被自然分为therm和dynamics两个部分,而其分别承载的词义“热”和“动力学”也会同时在译者头脑中因联想而被激活,并组合成目的语术语“热动力学”(简称“热力学”)。很容易发现这个术语在概念体系中的位置:力学―动力学―热动力学(热力学),显然“热”和“动力学”的组合一方面足以用来描述源语术语概念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也兼顾了该术语在概念系统中的位置。而这两点恰是良好的理据所必需的。正如洛特所指出的:“术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单位,其本质特征应成为翻译的出发点。翻译应该从认识相关概念在该系统所有其他概念分类中的位置开始,然后再转到译文语言的选择上。”[4]
  英语中直接理据术语通常是由科技工作者所熟知的词根和词缀所构成的(表1),而科技英语词根、词缀多源自古代希腊语和拉丁语。“可以说,希腊、拉丁语素是现代科技词汇的主要基础,而且也是今后创造新的科技词语的重要源泉。”[5]
  这些词根和词缀不仅在拼写形式上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代表的意义通常也较为稳定。词根、词缀的形义稳定性,是由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决定的。索绪尔认为所指和能指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但这种任意性“不应该使人想起能指完全取决于说话者的自由选择”,也就是排除了个人使用符号的任意性,因为“一个符号在语言集体中确立后,个人是不能对它有任何改变的”[6]。换言之,词根、词缀的形义对应关系是规约性的,因而科技界在创造新词时必须遵守这个规约。我们如果看到了用这些词根词缀组成的新词,通常也是会按照规约来解释的,规约为译者用直译的策略在目的语中重构理据提供了保障。
  2.1.2 由单词组成的词组型术语
  科技术语中的大部分术语都是词组型术语,词组型术语由单词复合而成,“在词形层面,复合词表现了突出的理据性” [7],而汉语大部分词语是复合词,具有较高的理据性 [8]。与词根、词缀构成的直接理据术语类似,词组型术语(见表2)在语义明确的前提下,直译的策略是可以保证术语的理据的。
  从表2可见,solid state(固体、固态、固相)可组成很多术语,这些术语形义对应稳定,直译就可以很好地表现其理据。
  词组型术语对术语概念的描述通常比较直接和具象化,翻译时通常采用词词对应(word for word)的方式来重建理据(见表3)。
  但是,词词对应并非意味着英汉符号的直接对应转换,即使是形义关系对应紧密且直接的术语,翻译时,依然需要考虑源语术语词的形态、语境和不常见词义的使用等问题。英语词的形态差异对词义是有影响的,这主要体现在具有语法意义的现在分词、过去分词、名词的复数等词尾形态中的“ing”“ed”“s”,见表4。
  因为汉语不是屈折语,没有英文词尾的形态变化,因此在使用直译策略翻译这类术语时应当格外注意,否则将会造成翻译术语的理据缺陷。
  尽管理想中的术语具有语境的中立性,也就是“离开上下文时意义仍保持清晰明了”[1]103,但是,翻译术语时,译者要想全面准确把握术语概念,仅凭词汇的符号信息是不够的,术语词的使用语境将能提供非常必要的补充信息,从而构建起理据。例如,船舶工程术语boat rope,译者仅从词形出发,有可能会译为“船索”或“船绳”。如果译者掌握了相关的语境知识,知道所谓的boat rope其实就是“能可靠地紧固,又能简便而迅速地脱开的用于固定救生艇或救助艇的索具”(术语在线www.termonline.cn),显然,译为“船绳”或“船索”不足以表达源语术语的概念理据,综合考虑术语的使用语境,不妨将其译为“固艇索具”,既表达了功能(固艇),又描述了外形(索具),其理据显然是较为全面的。
  直接理据术语的翻译还应该注意常见词的不常见词义的问题(见表5)。对于不常见的词,人们往往会认真查词典以确定词义,但是对于常见词,少数人在翻译时有可能会不那么谨慎,因而选择了错误的词义。例如, perfect的常见词义是“完美的”(being without defect or blemish),不常见词义是“完全的”(complete)。科技英语倾向于选择客观的词义来描述事实。相比较而言,“完美的”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而“完全的”则是对事实的客观陈述。因此,含有perfect的科技术语有时需要选择其不常见词义“完全的”。
  确实有人误将科技术语中的perfect译为“完美”“理想”。例如,《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第3版中,perfect recall译为“完美记忆”(定义为“认知逻辑中对智能体的一种假设。认为智能体可以记住系统运行的所有状态信息”);《光学名词》中,perfect reflector译为“理想反射体”(定义为“能够反射入射光波的全部光能量的物体”)。但是,仔细分析这些术语的定义就会发现,其译法在理据上是值得商榷的。
  2.2 间接理据术语的翻译
  间接理据术语指的是源语术语词词义不足以描述术语概念的本质特征,译者必须借助其他信息才可以对术语的理据做出判断的术语。间接理据术语多由直接理据术语演变而来,因此,有些术语依然保留了部分理据,有些则因识别难度大,仅仅是表面上形成了所谓的无理据术语。术语理据演变的原因有如下多种。
  2.2.1 因词语省略而形成的间接理据
  有些词语原本形式完整,词义可以较好地描述概念的基本特征。但是,在使用中某些部分的省略,使得原本清晰、直接的理据变得模糊了。
  例1. state of the art 工艺/技术现状 (学科:管理科学);最新技术水平(学科:知识产权名词)
  短语state of the art,直译应当是“技术状态”或者“工艺状态”。然而,在术语翻译中,却要把state of the art有时译为“工现状”“技术现状”,有时又译为“最新技术水平”。客观地说,从源语术语state of the art中,是找不到“现”和“最新”的理据的,翻译这个术语必须参考其他信息。state of the art这个短语最初的形式是the present state of the art,用来描述某项工艺或技术当前的状态,后来在使用中the present渐渐被省略,术语理据也就从直接变为了间接。“工艺现状”“技术现状”也可以理解为该工艺或技术目前已经达到的最高水平,于是这个短语又有了“最新技术”“最新工艺”的意思。专利检索术语State of the Art Patent Search,就是指检索某个领域内的最新工艺或最新技术专利。

nlc202209291550



  源语术语有省略的,翻译时,译者应当用增译的手段补全其省略的部分以增强目的语术语的理据性。例如,常见的法律术语under the influence指的是“(驾车时的)醉酒状态”,即affected by alcoholic drink, especially beyond the legal limits for driving a vehicle。这个术语是由under the influence of alcohol省略了of alcohol而成的。显然,翻译时如果不补全这个省略的部分,术语的理据将会非常地牵强。
  2.2.2 因民族认知差异而形成的间接理据
  术语的形成深受民族认知差异的影响。不同的民族,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差异,对于同一现象常常有不同的理解和词语表述。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概念特征描述中的具象与抽象差异
  在描摹事物特征时,西方人倾向于采用事物性质、状态、功能等较为抽象的特征,而中国人则更多采用事物感性的、直接的视觉特征,“中国的哲人们认为,事物概念是由视觉符号来表示的,思想的最直接的图像是视觉符号,视觉符号是第一位的”[9],这种倾向性在科技术语的翻译中非常突出。
  例2. hot metal 铁水(学科:冶金)
  冶金术语hot metal,源语的理据是“热的金属”,结合hot metal的定义“Hot metal (HM) is the output of a blast furnace (BF). It is liquid iron which is produced by the reduction of descending ore burden (iron ore lump, sinter, and pellet) by the ascending reducing gases. HM gets collected in the hearth of the BF. (https://www.ispatguru.com/hot-metal) 铁水(HM)是高炉(BF)的产物。它是由上升的还原性气体将下降的矿石(铁矿块、烧结矿和球团)还原而产生的液态铁”,我们不难发现,“液态铁”才是这个术语概念的关键特征,而这个特征则是视觉符号,像水一样的铁,故而,译为“铁水”在理据上要优于译为“热金属”。因为“热金属”未必是液态的,但“铁水”却一定是高温的。
  (2)隐喻的喻体差异
  “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10]。虽然隐喻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但是隐喻中的喻体(vehicle of metaphor)却会受到文化的制约。同一事物在不同语言里可能会有不同的喻体,译者在翻译时应当综合考虑术语概念的特征以及读者的可接受性等因素,对源语喻体采取部分保留、舍弃或新喻体置换的策略。
  例3. 狗脊 cibot rhizome (学科:中医药)
  “狗脊”是用一种蕨科植物的根茎制成的中药,因其表面有金黄色的绒毛且形如狗的脊柱故得名。显然,这个喻体所成的理据对于理解概念是有误导性的,因为中药确实有利用动物制作药物的传统。因此,不宜将其译为“dog’s spinal column”,而应在保留部分特征的基础上(cibot像金毛狗的),加上表明药材所属种类(rhizome地下茎),译为cibot rhizome,这样源语理据中的隐喻被较好地转移到目的语中。
  例4. acid test ratio 酸性测试比率 (学科:会计学)
  acid test这个短语起源于19世纪,即在硝酸中测试金属,以确定它们是否含有黄金。因为硝酸会腐蚀大多数金属,但不能腐蚀黄金。这种测试非常快捷有效,因此acid test渐渐成为一个比喻,并被收录进大部分英语词典。但是在汉语中,“酸性测试”是不能用作“快捷有效”的喻体的,将acid test ratio直接译为“酸性测试比率”,其理据带有很大的误导性,值得商榷。结合其定义“扣除存货之后的流动资产(即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的比率。是反映企业用快速可变现资产偿还流动负债能力的指标”,不妨舍弃源语中的喻体,将acid test ratio与其同义术语quick ratio统一译为“速动比率”,既增强了所译术语的理据,也减少了外来术语的盲目引进。
  舍弃的策略同样也适用于无理据术语的翻译。无理据术语属于广义的间接理据术语,其理据因时间久远而不可考证。
  例5. salamander 炉底积铁 (学科:冶金)
  salamander原指一种生活在火中、不怕火烧的蝾螈,这种生物在汉语中并不存在,以之命名的术语如果直译的话,在汉语中是没有理据的。冶金术语salamander意为“all liquid and solidified materials in the hearth of a blast furnace below the tap hole(高炉出铁口以下的炉缸内的所有液体和固化物)”,用salamander命名显然是一种耐火的隐喻,在目的语缺乏对应喻体的情况下,翻译时最好舍弃源语中的喻体而直接意译为“炉底积铁”。
  有时,译者需要用喻体置换的策略来加强所译术语的理据。
  例6. halfpipe U型滑道项目 (学科:体育)
  “halfpipe”是滑板、轮滑、滑雪板运动中的常见项目,其本义为“a course shaped like the bottom half of a pipe, used for performing skateboarding or snowboarding stunts(一种形状像管子下半部分的赛场,用于表演滑板或滑雪特技)”。源语中喻体是“半个管道”,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直观的认知习惯,译为“U型滑道项目”更为合理。

nlc202209291550



  3 结语
  理据问题在语言学研究中一直是热点,其理论价值毋庸置疑。理据研究对于术语翻译而言,其实践价值同样不容忽视。因为术语的理据不但有利于术语传播功能的实现,经翻译引进的术语如果具有良好的理据,同样也有利于后期的术语整理和术语词典的编撰工作。但是,术语翻译中的理据问题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表现在“外语术语的引进毫无依据;无理据和误导理据术语普遍存在”[1]4。如果翻译引进的术语名实不符,甚至名实相悖,那么术语帮助人们认知世界的功能和传播知识的功能不仅无法实现,甚至会受到损害。本文写作的初衷正是要唤起译界对这个问题的重视。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直接理据术语,还是间接理据术语,译者都应当在准确把握源语理据的基础上,结合目的语读者的认知习惯,综合运用上述各种策略,在术语翻译时做到译之有据,尽力避免引入无理据或者理据欠缺的术语,以增强所译术语的传播力。
  参考文献
  [1] 格里尼奥夫.术语学[M].郑述谱,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 刘青.中国术语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3] 冯志伟.现代术语学引论[M].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9.
  [4] 郑述谱.俄罗斯当代术语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75-76.
  [5] 李树德,张天乾.英语研究论文写作指南[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5.
  [6]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04.
  [7] 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4.
  [8] 王寅.再论语言符号相似性:相似性理据[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2):82-89.
  [9] 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7:156.
  [10] 莱考夫,s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何文忠,译.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3.
  收稿日期:2022-02-21 修回日期:2022-04-12
  基金项目:2020年安徽省级质量工程新文科、新医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新文科视域下《冶金与材料笔译》多模态教学研究与实践”(2020wyxm066);2018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委托研究项目“新时代中国法律法规的术语翻译及对外传播研究”(SK2018A1142)
  作者简介:郑安文(1972―),男,硕士,安徽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安徽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MTI中心科技翻译课程、英语专业科技术语翻译课程主讲教师。研究方向为术语翻译、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与翻译。承担安徽省教育厅术语翻译类课题3项。通信方式:zhenganwen@ahut.edu.cn。

nlc20220929155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440511.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