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潘昕迪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A民族的精神命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文章结合当前小学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现状,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方面提出明晰古诗词教学目标,落实传统文化教育;拓展古诗词教学内容,传承传统文化精神;丰富古诗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改进策略,并设计实际的古诗词课堂教学案例,以期能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提供些许帮助。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中图分类号:424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2.21.043
  Research on'Teaching Strategies of Ancient Poetry in Primary School from thePerspective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PAN Xindi
  (School of Teacher Education, Guangzhou Huashang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0)
  Abstract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spiritual lifeblood of the Chinese nation, learning ancient poetry in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extbook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nherit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ombining with the current teaching situation of ancient poetry in primary school,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clear teaching objective of ancient poetry from three aspects: teaching objective,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 and implements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Expand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ancient poetry and inheriting the spirit oftraditional culture; Enrich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ancient poetry, improve strategies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design practical classroom teaching cases of ancient poetry,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help for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i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Keyword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前言中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1]。古诗词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浓厚的情感、多样的民族习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应向小学生充分展示古诗词的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情操,向学生传递优秀的诗词作品,帮助学生通过古诗词来了解传统文化[2]。因而,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丰富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使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1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
  1.1教学目标设计方面
  “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教学过程的起点,是整个教学的最终结果”[3],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独特的价值。然而当前许多教师在设计古诗词教学目标时忽略了其重要性,存在设计意识不强、表述不到位的问题。
  首先,教师缺乏教学目标设计意识,仅把设计教学目标当成一种教学任务,认为教学目标没有较大的作用,在设计教学目标前没有认真钻研教材、解读《语文课程标准》、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让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只是停留在知诗题、诗人等浅显的层面,忽略了诗词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其次,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表述过于宽泛,没有明确学生需要学什么以及怎样学、缺乏针对性,导致古诗词课堂教学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如在进行《示儿》教学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设置为:“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感受”这个词过于抽象,感受到什么程度?如何感受?是能找出具有同样情感的其他诗词,还是能转述自己对诗词的理解?没有具体的标准。这样的表述过于宽泛,可以用于每一篇古诗,没有针对性和实践性,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示儿》这首诗的独特创作背景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
  1.2教学内容讲授方面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把重点放在对诗词大意的理解上,对于字词的讲解更注重它的表面意思,对某些蕴含传统文化的词语讲解不够深刻。如教师在讲解《敕勒歌》中的“穹庐”一词时,只简单翻译成“蒙古包”,至于它是什么样的?少数民族在古代为什么称之为“穹庐”?人们在里面是怎样生活的?教师并没有为学生做深刻的介绍。对于这些与现代名称叫法不一样的传统建筑,教师应进行适当的讲解,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

nlc202211091019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词中,有许多诗词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但教师在讲授时更侧重于讲解与考试相关的内容,往往忽略了对诗词背后传统文化的挖掘。如讲授《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时,教师只是翻译成“如果龙城名将李广在的话,就不会让外族骑兵越过阴山”,然后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出塞》这首诗是王昌龄赴西域时,同情长期征战的士兵,认为边防上的要害问题是将领无用,不能抵御来犯的敌人时所作。教师可为学生深入讲解西汉名将李广将军抗击匈奴,临危不惧、保家卫国的历史故事,不但能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对李广将军的无限敬仰之情。如果忽略诗词背后的历史背景,只通过简单翻译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不但不利于学生和作者共情,也无法让学生深刻体会诗词背后所蕴含的精深传统文化。
  1.3教学方法运用方面
  余映潮老师曾说:“评价一堂语文课是否优秀的标准是,学生有没有进行充分的课堂活动、课堂积累[4]。课堂上,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关系着课堂氛围的营造,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小学古诗词课堂中,部分教师仍以讲授法为主,让诗词课堂缺少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和古香古色的典雅韵味。
  学生是课堂主角,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积极性。如若教师只是一味枯燥讲解,缺少文化氛围,古诗词课堂便失去了应有的魅力。如部分教师在讲授《元日》时,让学生通过“爆竹”“屠苏”“千门万户”等词,感受诗词中的节日氛围,没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元日》这首诗词中传统节日学习的兴趣大大减弱,无法达到在诗词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效果。这是一首描述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诗词中涉及很多我国古代过年的民间习俗,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是为学生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案例。讲授法是比较传统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但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诗词教学,教师需要根据诗词的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2.1明晰古诗词教学目标,落实传统文化教育
  教学目标指引着教学活动的方向,规定着教学活动的过程,检测着教学效果的达成,具有重要作用[5]。因此,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提高教学目标设计的意识,规范教学目标设计的表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得以落实。
  强调教学目标的重要地位,提高教学目标设计的意识。教师要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环节,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以《语文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发展现状为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目标设计的基础和源泉,在总体目标与内容部分明确规定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古诗词中蕴含着民族习俗、民族精神、传统节日、传统建筑、神话故事等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因此,教师要把传统文化内容融入教学目标的设计当中,让传统文化教育在实际的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得以落实。例如在设计《题临安邸》的教学目标时,可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形式,了解作者在南宋皇都临安创作此诗的历史背景,体会诗人对当政者无心收复失地的愤慨及其忧虑国家命运的急迫心情,并通过情景演绎的方式表达出来。
  规范教学目标设计的表述,使之更具针对性。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避免类似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这种笼统的、概括性的表述。这样宽泛的表述难以衡量教学目标是否完成,失去了教学目标设计的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中,应该用“学生通过……方式、能够掌握……,学生能够区分……”这些具体并且有指向性的词语来表述。以《夏日绝句》为例,其教学目标可设计为:
  第一,认识、会写“杰”和“项”,并能在恰当情境中组词使用。
  第二,学生通过课前查阅资料并在朗读诗歌三遍以上的基础上,结合项羽在乌江边拔剑自刎的历史故事,谈谈个人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理解。
  第三,学生通过情景演绎的方式来表达李清照创作此诗时深深的爱国之情,并结合“人杰”和“鬼雄”两个词谈一谈作为一名社会主义接班人,该如何树立爱国思想,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2.2拓展古诗词教学内容,传承传统文化精神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共有114首古诗,其中有大量的诗词蕴含着传统民俗、传统节日、优良品质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要素需要教师去充分地解读和挖掘并渗透给学生。因此,教师需要有较高的传统文化素养,才能够拓展诗词中的文化内涵,将诗词中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传递给学生。
  韩愈曾在《师说》中提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教师的重要任务,“道”大部分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要高质量地将传统文化精髓传递给学生,必须具备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提高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方式有很多。首先,教师要在思想上意识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其次,教师可以去聆听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讲座、参加社会或学校举办的传统文化活动,观看《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优秀的综艺节目,借助这些来自外部的力量积累传统文化知识。当然,除了借助外部力量,最重要的还是要依靠教师的内在动力去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读书便是最佳的途径。阅读大量的经典著作,对于净化心灵、陶冶性情、开拓思维都大有裨益。如孔孟的儒家伦理道德、位列“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让人心灵净化的《人间词话》、匠心独具的经典文学著作,都是提升传统文化素养的阅读选择。教师有了较高的传统文化素养,才能在古诗词教学中为学生拓展诗词背后的传统文化,如在《游山西村》这首诗的教学中,教师在讲“莫笑农家腊酒浑”时,可为学生介绍南宋时期,浙江绍兴家家户户腊月酿“新酒”的过程,“新酒”酒香纯正,飘香十里,却因缺乏过滤工序以及没有长时间的沉淀,因此显得有些浑浊。这不仅能让学生对学习诗词产生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探究诗词内容背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nlc202211091019



  2.3丰富古诗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随着文化多样化的不断推进,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充斥着多元的文化价值,有很多小学生热衷于追逐国外的文化,对我们本土优秀的传统文化却缺乏兴趣。古诗词中有着广泛而繁杂的传统文化内容,但是离学生现在的生活比较久远,学生不易理解,因而提不起诗词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可运用游戏教学法,增加学习诗词的趣味性。小学生天性爱玩,喜欢挑战和竞争,当教师在游戏中进行教学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诗词的积极性。如在讲《元日》这首诗时,教师可以把“开火车”游戏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们课前查找春节的由来、习俗,和春节有关的其他诗词等资料,课堂上老师做“火车头”,车头开到哪位学生那里,学生就说一个跟春节有关的内容,说得正确便让学生“上车”。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关于春节的习俗文化,还可以让学生喜欢上诗词。除此之外,当学生的诗词积累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教师还可以采用“飞花令”“看图猜古诗”“画出诗词内容”等方法让学生在充满趣味性的课堂中学习古诗。
  其次,教师还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生动的场景中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如在教《悯农》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可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找2D3个学生来扮演农民伯伯,给他们类似水稻的道具,让学生们模仿农民插秧,虽然无法身临其境,但也能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诗所表达的农民伯伯终年在田里劳作的辛苦,从而养成珍惜食物,不浪费粮食的良好品德。又如讲《枫桥夜泊》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江南深秋夜景、寒山寺等图片,并播放“安史之乱”的相关影视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诗人的创作环境和创作背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作者羁旅之思、国家之忧及身处乱世且尚无归宿的孤寂之情。这种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诗词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诗词背后的传统文化,加强感受记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沉淀。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6,26.
  [2] 成尚荣.母语教育与民族文化认同[J].教育研究,2007(2):22-25,32.
  [3] 程雅娜.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中的问题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9,21(9):210.
  [4] 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23-27.
  [5] 戴荣.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J].江苏教育研究,2009(32):38-39.

nlc20221109101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441963.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