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全程导师制在人工智能类专业“六位一体”建设中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孙妍

  摘要文章针对国内一些高校本科生导师在职责与角色上与辅导员、专业课老师相混淆的问题,提出本科生导师较为清晰的定位。并结合人工智能类专业学生的特点,提出了全程导师制在“六位一体”学生社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总结了本科生导师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三个切入点,即努力把学生的自我优越感引导转变成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发挥学生的技术专长为社会做贡献形成成就感、把思想品德培养融入各类专业知识的传授之中。关键词本科生导师;人工智能;六位一体;思想品德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2.21.026
  Exploration of the Whole Process Tutorial System in the "Six in One"Construc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ajors
  SUN Yan
  (School of Computer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confusion between the duties and roles of undergraduate tutors and counselors and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ers in some domest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clear positioning of undergraduate tutors.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whole process tutorial system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ix in one" student community, and summarizes three entry points of undergraduate tutors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character, that is, strive to guide students' sense of self superiority into students' sense of national pride, give full play to students' technical expertise, and form a sense of achievement in making contributions to society,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into the teaching of variou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Keywords undergraduate tut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ix in one; ideological morality
  近年恚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专业和计算机专业招生人数快速增加。与其他学科相比,这类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学科内容变化讯速,新的技术层出不穷,与社会生活与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学生思维活跃,社会认可度较高,不少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期望,对将来的收入也有相当高的预期。其中不少学生甚至在大学就读期间已经利用业余时间到企业里进行各种技术服务,忙于“挣钱”,较少有时间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思想教育活动。这些特点,对于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责任心,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塑造人工智能和计算机专业学生正确的科学伦理观,本科生导师制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法,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
  本科生导师制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随后美国哈佛等著名高校也同样开展实行相关制度。现代的本科生导师制是由一名专业导师担任几名本科生的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专长以及兴趣等等,结合所在专业的实际情况,制订研究方向,从而实行因材施教。此外,一些学校的本科生导师,还负责对学生进行心理问题和生活问题的指导和协助。
  本科生导师制起源于对学生的生活管理。在牛津大学初创时,许多学生年龄较小,生活自理能力差,经常在社会上遭遇各种矛盾甚至安全风险。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工作负责或与学生家长关系较好的老师,渐渐充当起学生监护人和保护者,即本科生导师制的雏形。这时,聘请本科生导师并没有形成一种制度,主要是一些老师的个人行为。但最为重要的是,这反映了本科导师制度的一种客观土壤。
  14世纪开始,本科生导师开始在牛津大学形成制度,本科生导师有固定的工资,19世纪开始,德国和英国等出现本科生导师制度,教授负责学生科研方面的指导,而本科生导师则专门负责学生学习方面的指导[1]。
  1930年,在实行学分制的基础上,中国开始引入本科生导师制。1952年院系调整,中国搬用苏联的教育制度,学分制取消,被学年制代替,从而导致本科生导师制也随之消失。一直到2012年,许多大学开始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学生可以自由选课完成学分,出现了对本科生的指导的迫切现实需求,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在高校中推广本科生导师制[1]。

nlc202211091509



  本科生导师对于培养学生个性、为学生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和发展方向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现实中,我国大学中的本科生导师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尤其是随着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等专业知识更新速度极快,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类的生活与生活方式,学生与教师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科技发展的冲击,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比特币的出现甚至导致一些学生在实验室“挖矿”,严重干扰了学业。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导致社会上人工智能人才短缺,一些学生在校期间经常打工赚钱,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在人工智能和计算机专业有效地发挥本科生导师制的作用,指导学生制订合理的学习规划与发展方向,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品德,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1文献回顾
  本科生导师制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一直广受关注,研究很热烈,尤其是关于本科生导师制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等。比如,李青认为,当前我国的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对导师制的定位不清、导师人员不足、学生对导师的求助不主动、对导师的考评奖罚制度不健全等[2]。
  平和光认为,本科生导师的根本点是在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的过程中发挥教师的突出作用,但当前许多高校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时并没有抓住这个根本点,比如本科生导师制到底是应当面向全体学生还是只为精英学生配备导师,在许多高校中都没有明确的规定[3]。
  徐俊和侯昭升发现,我国高校在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过程中,导师角色不明确是一个主要问题,比如本科生导师往往与年级辅导员在角色上发生混淆,造成本科生导师任务与职责不明,也造成学生对导师的作用认识模糊[4]。
  吴丽朦也发现,当前许多高校都存在本科生导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三者职能分工不明确或者相冲突的情况,这种情况产生的后果是经常出现各类重复安排,使学生感到厌倦,从而导致本科生导师的工作效果大打折扣[5]。
  李军毅等发现,本科生导师和学生之间互动不足和联系过少是一个重要问题,因为学生已经习惯由专业课教师掌握进度,使学生感觉没有必要向本科生导师咨询学习问题,同时,本科生导师由于多为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压力较重,也难以投入更多精力对本科生进行指导,导致本科生导师制流于形式[6]。
  还有许多学者通过向本科生发放调查问卷等对我国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际效果进行调查。如马艳秀对本科生的调查问卷表明,中国的本科生导师制效果平平[8]。胡小川等人通过调查也发现中国的导师制效果较为一般[7]。罗国基等人的调查则发现近50%的大学生对本科生导师制的效果评价“不太满意”[9]。方大春等人对调查问卷进行更为深入的实证分析发现,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凡是参加导师科研工作的或导师经常与学生面谈的,学生会感到收获更大一些。为此,他建议本科生导师不仅仅要指导学生的学业,还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人文关怀,关注他们心理方面的问题[10]。
  从文献回顾可以看出,我国的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导师们在学生的学习方法、制订选课规划、参与科研、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以及在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和心理疏导、大学生活、思想行为等各方面进行了较为有效的培养,发挥了良好作用。但另一方面,也的确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较为明显的问题有本科生导师与专业课教师及辅导员在功能和职责上容易混淆,造成本科生导师的定位不清。此外,由于担任本科生导师的教师都是专职教师,他们本身具有较大的科研与教学任务压力,导致他们投入导师工作的时间与精力往往不足,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本科生导师制的实际效果。同时,对于人工智能与计算机专业来说,由于知识更新快,导致本科生导师学习与提高自己的压力更大,时间精力更为有限。同时,这类专业由于社会需求巨大,导致一些学生在校期间即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打工赚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业和逃避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还有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等,导致上课精力不足,学习成绩下降,甚至有学生由此产生了“躺平”的心态,自暴自弃,导致学业失败。这些情况,都必须加以认真的研究,探索有效的解决办法。
  2在大学生“六位一体”培养中发挥本科生导师制的作用
  针对当前国内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上海大学重点解决了本科生导师的定位问题,并结合本校所独创的“六位一体”学生社区建设充分发挥本科生导师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针对国内一些高校本科生导师在职责与角色上与辅导员、专业课老师相混淆的问题,我校的本科生导师定位相对明确:与辅导员的区别在于,辅导员专门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而无法涉及专业知识培养工作,而本科生导师则通过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方面的指导融入思想品德教育;与专业课老师的区别在于,专业课老师主要负责对学生进行微观层面的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并无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学生的生活管理之中,而本科生导师则一方面是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规划在宏观层面加以指导,同时也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并且在需要的时候与辅导员进行沟通以求更好地解决问题。这个相对清晰的定位,为本科生导师在学生的全方位培养中发挥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六位一体”学生社区建设是上海大学在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工作中形成的经验,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行为指导、学业辅导、文化建设、生活服务以及安全防范的这六个方面全面开展培养工作。这里的社区指学生群体,比如一个专业或一个班级甚至一个寝室的学生等形成的群体。
  作者在对学生开展“六位一体”培养工作中发现,全程导师制在这样的培养工作中具有独特的作用,能够实现针对学生的个性、知识结构、兴趣因材施教,从而能够有效地实现“六位一体”的培养工作目标。
  作者作楸究粕导师,结合计算机专业的特色开展培养工作,在“六位一体”建设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的重大意义,纷纷将其纳入国家战略之中。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及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自我优越感,无形中导致与其他专业同学产生矛盾。同时,社会上各种赚钱机会也大大增加,诱惑不断,给他们正常的大学生活和学习过程带来一定冲击,还对这类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挑战。

nlc202211091509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们实践中总结出三条可行的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重点工作方向。
  一是通过宣传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成果,把学生的自我优越感引导转变成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017年,我国制定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确立了“三步走”目标。目前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实现了飞跃式的进展,目前机器人不仅仅在企业广泛使用,就连学校内部的快递派送和各类服务都已经使用了机器人。对比其他国家,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地位是有目共睹的。为此,通过对学生宣传介绍我国人工智能研究与应用的发展现状,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责任心,使学生树立起为祖国的发展努力学习,增长本领的强烈意识,在学生中产生很好的凝聚力,也提高了他们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的积极性。作者多次参与计算机学院开展的针对本科生的人工智能领域当前科学研究最新发展动态的座谈会,重点介绍了计算机视觉中的运动分析以及相关应用情况,比如计算机视觉中捕捉运动的过程与关键技术,以及步态识别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应用水平。步态识别技术目前广泛应用于安防与医疗领域,近年来由于新冠疫情加重,因此步态作为一种可远距离获得的生物识别特征,其识别技术发展正在逐渐受到重视。通过这种简洁的讲述方式,激发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兴趣与热情,被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科研水平以及技术产业落地的情况所鼓舞。当学生了解到我国在步态识别方面的技术与应用情况皆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纷纷立志要学好相关课程,将来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作为本科生导师,作者在座谈会上还向同学们了解了他们对于专业的思考,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前来参加的同学分别来自大二、大三以及大四,每位同学在本专业学习的时长不同,感兴趣的方向不同,感悟以及想法也各不相同。从座谈会中感受到通过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对于开展因材施教,提高培养人才的精准性是十分有益的。
  二是结合人工智能专业的特点,发挥学生的技术专长,使学生产生为学校为社会做贡献的成就感,使他们的注意力转变到为学校贡献力量的方面来。比如,在建立平安校园过程中,本科生导师带领学生们为防止非法 APP 诈骗在校园内普及相关知识,并发动学生为防止电信诈骗献计献策。
  三是塑造人工智能和计算机专业学生正确的科学伦理观,把思想品德培养融入各类专业知识传授之中。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产生了许多相关的科学伦理问题。作为人工智能和计算机专业的导师,除了教授学生专业知识与技术,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技术伦理观,在各类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充分体现“科技向善”的理念,使学生树立起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塑造健康可持续的智慧社会贡献力量的远大目标,把技术教育与品德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
  比如,一些企业为了营利,置国家法律于不顾,想尽办法非法猎取客户隐私,而人工智能中的计算机视觉技术恰恰是可以实现获取客户隐私的技术。一些高技术人工智能服务类企业遵守国家法律不会承接这种技术服务,因此这些不法商家就把目标转向人工智能专业的在校学生,通过提供各种打工机会诱使学生为他们提供这方面的技术。作者在为学生讲授计算机视觉技术时,特别着重提出这方面的问题,教育学生不为这种非法需求服务,做到技术应用有禁区,凡是损害国家利益和广大消费者利益的事,坚决不做,不道德的钱坚决不挣。把学生培养成胸有大志、担当时代大任的科技人才,立志用专业技术知识来提升国家竞争力,为民族复兴的远大目标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作者通过走进学生生活社区,将全程导师制模式与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特点相结合,在进行学习指导和知识传授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塑造学生正确的科学伦理观。反过来,对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教育也激发了本科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与自主性,从而有效地实现了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学业、文化、生活以及安全的“六位一体”全方面建设,实现了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另一方面,从本科生导师应当具备的素质的角度来看,要想实现上述效果,除了要求本科生导师有过硬的思想品德和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技能之外,具有较高的学术素养也是一个重要条件。尤其是人工智能的新技术不断出现,知识更新速度极快,这就要求导师要真正做到与时俱进,通过自身的学术修养和科研活动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对导师的能力充满信心,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优秀青年教师科研重点专项“在线教学条件下教师的核心素养:教师核心素养对课程思政协同效应影响的研究”(沪教委人字(2020)19号);上海大学本科生全程导师进驻学生生活园区工作项目“结合计算机专业特长的‘六位一体’学生社区建设”。
  参考文献
  [1] 魏志荣,吴胜,任伟伟.英美中三国本科生导师制模式的比较与实施[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9,37(1):139-143.
  [2] 李青.本科生导师制:模式、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9(12):69-73.
  [3] 平和光.本科生导师制:困境与出路[J].现代教育科学,2019(11):105-110.
  [4] 徐俊,侯昭升.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J].科教文汇,2020(12):7-8.
  [5] 吴丽朦.本科生导师制的价值、问题及对策[J].科教导刊,2020(35):67-68.
  [6] 李军毅,黄婕,赵佳.本科生导师制培养过程中的问题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0(2):191-194.
  [7] 胡小川,刘心仁,王西明.同济医科大学学分制本科生师工作现况调查[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8(3):20-22.
  [8] 马艳秀.对清华大学本科生实行导师制的实证研究[J].江苏高教,2006(3):84-86.
  [9] 罗国基.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状况的调查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29):52-54.
  [10] 方大春,牛黎光.本科生导师制效果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教学研究,2021,44(1):38-43.

nlc2022110915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441975.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