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智能风扇控制系统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窦浩

  摘要:基于检测技术、单片机控制技术和超声波技术,把握“低碳”生活理念,设计了一种光机电一体化的多功能驱蚊、降温风扇装置。该系统以单片机控制器为核心,根据超声波驱蚊原理设计超声波扫频电路实现驱蚊虫功能;同时将温度检测、键盘输入和液晶显示集成到系统内,实现系统的恒温。该系统工作稳定,成本低,具有一定的节能效果。经过测试,该装置实现了预期功能,为后续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单片机;DS18B20;PWM;电动机;恒温;PID
  中图分类号:TP31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2-0000-02
  Smart Fan Control System Design
  Dou Hao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430074,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detection technology,the MCU control technology and ultrasonic technology,grasp the "low carbon" living concept,design an optical and electrical integration,multi-purpose insect repellent,a cooling fan device.The system micro-controller core, the design of ultrasonic frequency sweep circuit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ultrasonic repellent to gnats;temperature detection, keyboard input and LCD integrated into the system to achieve a constant temperature of the system. The system is stable,low cost, energy-saving effect. Tested the device to achieve the desired functionality, provides a good basis for subsequent development.
  Keywords:MCU;DS18B20;PWM;Motor;Thermostat;PID
  近年来,随着“低碳”生活理念的提出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风扇的设计已经向节能化、智能化及多功能化方向发展。在夏季,蚊虫叮咬是备受人们关注的问题;同时,功率大、高转速的风扇存在着电能浪费问题,因此很多场合都希望风扇的转速具有智能性,能够随着温度的变化自动控制。
  现阶段,人们普遍所采取的驱蚊方法是使用点火蚊香或电蚊香等,这些方法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并且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无公害无污染且健康的驱蚊方式出现;同时出现一种比较经济、高效和节能的温度控制系统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在我们的生活中,自动检测技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这已经成为自动化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自动控制[1]中,如果对控制参数不能有效、准确地检测,控制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从而对智能风扇设计的提出就成为了一种迫切的需求。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单片机控制器的光机电一体化智能风扇--由计算机控制,通过编排程序具有可以变更的多功能的自动化机械[3]。拟达到的目标是始终保持被控对象温度恒定,并且能够驱蚊,同时实现键值液晶显示和对电机转速的控制,诸如基准温度和DS18B20测得的即时温度显示,运用PID控制方式产生PWM波控制电机的转速。通过矩阵键盘调节,实现在液晶显示器对基准温度的显示。为实现上述目标,需采用的模块主要有单片机、测温模块、电机调速模块、显示模块、超声波发送模块等。
  实现驱蚊功能和温度控制功能两部分功能的方法如下:驱蚊功能主要由超声波发射模块来实现。微控制器输出一个信号到超声波功率驱动模块,驱动超声波发射头发射超声波;转速的调节是温度控制的外在表现,根据温差的大小来控制风扇的转速,温差不大时转速慢,温差大时转速快,以使温度保持在用户的设定值。通过PID算法对电机转速进行控制,由温度传感器DS18B20检测环境温度,输入到控制器中,控制器根据温差和温度变化率,采用PID算法计算出电机的输入信号,运用功率驱动模块,最终实现对电机的控制即实现对温度的控制。
  整个控制系统包括微控制器,电机驱动模块,温度检测模块,显示模块和输入模块,另外加上驱蚊的超声波发射模块。其中微控制器实现PID控制算法,接收输入信号等功能;电机驱动模块实现电机的功率驱动;温度检测模块检测环境温度;输入模块接收基准温度的设定。
  本设计中采用的驱动电机是直流电机。这是因为直流电机具有速度控制容易,启动、制动性能良调速范围宽等优点。直流电动机的调速性能以电压调速方式较为理想[5],具有较大的转矩,用以克服转动装置的摩擦阻力和负载转矩;调速范围宽,而且运行速度平稳;具有快速响应能力,可以适应复杂的速度变化;直流电机的负载特性硬,有较大的过载能力,可以确保运行速度不受负载冲击的影响[6]。本文研究的是等面积法控制PWM法对直流电机进行调速。等面积法是用同样数量的等幅但不等宽的矩形脉冲序列代替正弦波,然后计算各脉冲的宽度和间隔,并把这些数据存于微机中,通过查表的方式生成PWM信号控制开关器件的通断,以达到预期的目的。由于此方法是以SPWM控制的基本原理为出发点,可以准确地计算出各开关器件的通断时刻,因此所得的的波形也很接近正弦波。
  本设计的控制算法的理论基础即所谓PID控制是比例一积分一微分(PID)控制是将偏差的比例(P)、积分(I)和微分(D)通过线性组合构成控制量,对被控过程进行控制。PID控制自18世纪引入控制领域以来,一直保持着它在工业过程控制中的主导地位,被誉为控制领域的常青树,据统计工业控制的控制器中PID类制器占90%以上.PID控制是最早出现的控制类型,因为其结构简单,各个控制器参数有着明显的物理意义。调整方便,所以这类控制器深受工程技术人员喜爱。PID的发展过程,很大程度上是它的参数整定方法和参数自适应方法的研究过程。最早的PID参数工程整定方法是在1942年由Ziegler和Nichols提出的简称为Z-N的整定公式[12],尽管时间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但至今还在工业控制中普遍应用。1953年Cohen和Coon继承和发展了Z-N公式,同时也提出了一种考虑被控过程时滞大小的Cohen.Coon整定公式[13]。尽管自1940年以来,许多先进控制方法不断推出,但PID控制器以其结构简单,对模型误差具有鲁棒性及易于操作等优点,迄今仍被广泛应用于工业过程控制。
  驱蚊功能的实现来自于对蚊虫的2个生理特点的研究:只有雌蚊吸食人或动物的血液,且雌蚊在怀卵期间讨厌雄蚊,雄蚊发出的21~23 kHz超声波,会使雌蚊避开;当蚊子感受到天敌蝙蝠、蜻蜓等发出超声波,就会逃避。蚊虫驱赶电路就是基于以上蚊虫的2个生理特点并结合变频技术惊醒设计的,在单片机的某一个I/0端口产生的一个固定频宽的扫频方波信号输入到NPN三极管驱动超声波发射头,发出扫频方波进行驱蚊。扫频范围可以通过程序调节到任意设定的频率数值,利用单片机即可较为容易地实现扫频输出信号。由于人耳听觉频率范围(20 Hz~20 kHz)以内,因此本设计利用的是蚊虫的第二个生理特点进行驱蚊,即模拟蚊虫的天敌发出的超声波信号,发出频率范围在24kHz以上的超声波。
  参考文献:
  [1]郑华耀.检测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徐科军.传感器与检测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3]2010-2015年中国智能风扇产业项目投资及行业竞争力发展研究报告[R].北京:中安盛业投资顾问(北京)有限公司.2010.10
  [4]张崇巍,张兴.PWM整流器及其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5]李勇.直流电动机拖动系统的电气调速方法[J].四川水利发电,2000,19(3):90-92.
  [6]沈官秋.直流电机[M].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1979
  [7]王水,周培志,张耀进.PWM控制与驱动器使用指南及应用电路一单端控制与驱动器部分[J].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50~70
  [8]陈国呈.PWM变频调速及软开关电力变换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9]冯国楠.现代伺服系统的分析与设计[J].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90-105
  [10]李锡雄,陈婉儿.脉宽调制技术[J].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54-98
  [11]Vance J.VanDoren. PID:控制领域的常青树[M].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2004
  [12]Ziegler J G,Nichols N B. Optimum setting for automatic controllers[J]. Trans ASME,1942,64(8):759-768
  [13]Cohen GH,Coon GA.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 ofretarded control[J].TransASME,1942,(75):827-834
  [14]谢剑英,贾青.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第3版)[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
  [15]于海生等. 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22751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