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解读名画里的科学元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箴纬

  纵观当今的美术史论界,“跨学科”来解读美术作品的方方面面已经蔚然成风,并成为一种美术史研究的主流。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巫鸿说,在他工作的几所著名大学里,美术史教授中只有个别人仍在继续专攻传统名家的杰作,其他都在从事“跨学科”的研究。他说:“今日的美术史代表了一种新的学科概念:不再奠基于严格的材料划分和专业的分析方法之上,它成为了一个以视觉形象为中心的各种学术兴趣和研究方法的交汇之地和互动场所。”
  那么什么是“跨学科”的研究呢?以国人最熟悉的《清明上河图》来说,它展示了我国北宋年间清明时节汴河两岸“珠帘十里沸笙歌”的景象。与一般观众徜徉在繁华热闹的市井之间,感受这太平盛世的民俗风情不同,在科技史家的眼里,《清明上河图》映现的却是另一道风景,停泊在河道两岸的满篷船,巍然的城楼,独特的骡马车……都有话题可以深入讨论。例如画中最引人眼球的是横跨汴河两岸的那座虹桥。仔细读图可以发现桥呈不对称,从南岸上桥,上坡长,下坡短。原来此桥6节拱骨,有一节被埋入北桥堍下,从而使拱桥两端拱趾都能落实在坚实的地基上,并降低了桥的纵坡和引道。沿着汴河向上游看去,这里正好是一段弯曲的河道。图中,汴河南岸高而陡,北岸坦而宽,这显然是因为南岸位于河湾的外侧,受水冲刷而成,而北岸在河湾内侧,由河泥淤积而致。这样的解读只有懂得桥梁建筑和力学的专家才能给出吧!
  可见要进行“跨学科”的解读并不容易,所以国内也很少见到相关图书,这恐怕与我国的教育体制和人材的知识结构有关吧!近见林凤生先生著《画中有话——解读名画里的科学元素》一书,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林凤生何许人士?在艺术界里名不见经传!殊不知这位先生并不是什么艺术家,而是一位物理教授,长期从事物理教学,后来又在《自然》杂志担任编审工作多年。由于他在学生时期学过几年中国画,受到了一定的艺术熏陶,故对绘画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本书的52篇文字一部分是他自己读画的感悟,还有部分是参考了各学科专家的研究成果,并加以通俗提炼汇总而来。为此本书可以让读者对科学与绘画的关系有一个鸟瞰式的了解。
  对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来说,阅读这本书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具有理工科知识背景的读者也许比较习惯作者的评说方式(由浅入深,资料翔实,说理有据),比较容易进入讨论的绘画主题,渐次了解名画的欣赏和解读,提高了文化修养和艺术品味。对于搞艺术研究的读者来说,则可以开拓知识视野。事实上,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早已经渗透到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难道不应该由艺术家去探索和表达它们吗?书中许多西方现代派画家把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融入到绘画创作之中,甚至作为画作的主题,值得我们借鉴。由于这本书的52篇文字相对独立,可以随意翻阅,所以读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来阅读。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收录了近140幅彩色世界名画,制作相当精美。作者在选用绘画作品时除了考虑到它们的科学性之外,还兼顾到美术性:除了以欧洲美术作品为主流,也兼顾了其他地区的美术作品。书中选录了10余位美洲画家,还选录了俄罗斯画家、日本画家;对于中国绘画,作者既选用了古代的宫廷画,也用了明清时期的作品和近现代画家的作品。从绘画的品种来说,书中涵盖了绘画的各种类别,既有比较主流的油画、壁画,也有我国古代的汉砖画和石刻,还有中外书籍的插图和版画,甚至利用现代摄影和计算机技术绘制的现代作品。其中有一些是在专业美术画集中看不到的科学家的作品。
  所以说,这是一本集阅读、研究和收藏于一体的多功能读物,对于有兴趣提高文化修养、开拓知识视野的广大读者来说,一定会开卷有益,受益匪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44511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