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紫荆栽植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国禄

  1 特征特性
  紫荆因“其木似黄荆而色紫,故名”。原产我国,分布较广,又叫满条红、苏芳花、紫株、乌桑、箩筐树。为豆科紫荆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是春季的主要观赏树种之一,喜阳光,耐暑热。
  紫荆有时呈大灌木状,庭园绿地栽植,株高多为3~5m。树皮幼年时光滑,暗灰色;成年时粗糙而开裂。单叶互生,心脏形至圆形,先端突尖,长6~10cm,质薄而柔软,表面光滑,全缘,叶脉掌状5出,叶柄红褐色。紫荆的特点是花多着生于1年生枝的基部和2年生以上的整条老枝上,成簇开花,花冠似蝶形,紫红色,早春先叶开放,花期约15天。果为荚果、扁平,9~10月成熟时由紫褐色变成褐色,可宿存至翌年春季。
  常见栽培品种有白花紫荆:花冠白色,花萼绿色;落叶乔木,高10m以上。叶近革质,宽卵形,花粉红色,花梗细长,为下垂总状花序;分布湖北西部、长江三峡一带。巨紫荆:落叶乔木,高15~20m,树皮灰黑色,微纵裂,叶近圆形;花淡紫红色,7~14朵簇生或着生于极短的花梗上;产于浙江、安徽、湖北、广东等地。黄山紫荆:灌木或小乔木,高约6m。叶革质,卵圆形或肾形;花簇生,荚果厚革质;产安徽黄山、广东等地。
  性喜光照充足、温暖湿润气候。适应性很强,既耐寒冷,也耐酷暑。北起辽宁,南至广州均有栽培。耐干早瘠薄,对土壤无特殊要求,在轻盐碱土中也能生长,对氟化氢、二氧化硫、氯气及烟尘的抗性均强。
  2 繁育方法
  紫荆花以播种、扦插、分株、压条均易成活。 扦插于春夏之交时节进行,以1、2年生健壮枝条作插穗,将枝条上的小花去除,长度10cm左右,下口要斜剪切,上口要平整,如用生根剂浸泡后生根效果更好,插于河沙或蛭石中生根快,注意保温保湿,最好覆盖塑料薄膜,温度保持在20~25℃之间,初次要浇透水,以后要根据基质的干湿度合理浇水。温度偏高时要通风降温,湿度低时要喷水,当然扦插环境要以半阴为宜,不能全阳或全阴,否则不利于生根。
  在大量育苗时采用播种繁殖。10月采种后贮藏至翌春3月下旬~4月上旬,先用60~70℃温水浸泡降至常温,然后放入清洁的冷水中浸泡4~5天,每天换水1次,待种子充分膨胀后用纱布包好,放在15~20℃的室内催芽。每天用与室温相近的清水淘洗1次,见种子萌
  动时条播,约2周出苗。幼苗越冬需埋土防寒。培养2年即可出圃。也可用分株(蘖)、压条等法繁殖。新株定植宜施入适量基肥。早春天旱需浇2~3次返青水。花后补充1次液肥。夏季要对侧枝进行摘心整形,使株姿长得更加紧凑浑圆。紫荆是在2年生以上的老枝上开花,故不可疏剪老枝。3年生以上植株越冬可不再壅土防寒,但应充分冬灌,以防根系损伤。
  3 病虫害防治
  3.1 紫荆枯梢病
  3.1.1 症状:感病的植株先从枝条尖端的叶片枯黄脱落开始,在一丛苗木中,先有1、2枝枯黄,随后全株枯黄死亡。感病植株茎部皮下木质部表面有黄褐色纵条纹,横切则在髓部与皮层间有黄褐色轮状坏死斑。
  3.1.2 病原及发病规律:病原为一种镰刀菌(Fusarium sp.),病菌在病株残体上及土壤里越冬。翌年6~7月病菌从根侵入,顺根、茎维管束往上蔓延,达到树木顶端,病菌能破坏植物的输导组织,使叶片枯黄脱落。
  3.2 紫荆角斑病
  3.2.1 症状:该病主要为害叶片,病斑呈多角形,黄褐色,病斑扩展后,互相融合成大斑。感病严重时叶片上布满病斑,导致叶片枯死,脱落。
  3.2.2 病原及发病规律:病原为尾孢属一种真菌(Cercospora chionea)。该病一般在7~9月发生,一般下部叶片先感病,逐渐向上蔓延扩展。植株生长不良,多雨季节发病重,病菌在病株残体上越冬。
  3.3 防治方法
  ①秋季清除病落叶,集中烧毁,减少来年浸染源。②发病时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0~1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10天喷1次,连续喷3~4次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4 园林应用
  紫荆树干挺直丛生,早春先于叶开花,花形似蝶,盛开时花朵繁多,成团簇状,紧贴枝干,满树都是花,不仅枝条上能着花,而且老干上也能开花,给人以繁花似锦的感觉;到了夏秋季节则绿叶婆娑,满目苍翠;冬季落叶后则枝干筋骨毕露,苍劲虬曲之感跃然眼前,是观花、叶、干俱佳的园林花木,适合栽种于庭院、公园、广场街头游园、道路绿化带等处,也可盆栽观赏或制作盆景。在庭院单植,姿容优美,若与连翘、海棠等搭配,满院万紫千红,更显欣欣向荣。
  (收稿:2013-03-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46435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