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2011年生猪市场回顾及2012年形势展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虞华 虞丽娜

  摘 要:长期以来,中国的生猪养殖和宏观经济都深陷“猪周期”,“一头猪拱伤宏观经济”可谓一语中的。猪肉安全与粮食安全一样,始终是关系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根本问题。作为世界养猪大国,养猪业在中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探寻生猪供需的深层次因素,分析生猪的市场规律,研究其价格走势,无论对于生猪养殖业还是整体宏观经济来说,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关键词:养猪业;价格走势;经济发展;宏观调控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2)01-0016-04
  
  近年来,我国部分农产品价格先后出现全国范围的大幅异常波动,暴涨暴跌。这种价格的异常波动给农产品市场带来了极为不良的影响,也直接加重了百姓负担,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关注。2010年,我国部分农产品先后上演“直上云霄”好戏,价格涨势凶猛,表现十分“威风凛凛”。部分网民纷纷调侃这些平常不起眼的小宗农产品,给它们冠上了极为“威风”又不失生动的名字:“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2011年“花你钱”又横空出世。2011年下半年,犹如出了一部将2010年农产品价格猛涨情节倒过来再上演一遍的故事片,多宗农产品价格出现逆转,打破成本线几度探底。山东生姜从9元/kg跌至0.8元/kg,内蒙古土豆滞销,海南、广西水果蔬菜销路不畅……农产品暴涨暴跌的怪圈依旧没有破除。
  面对持续上扬的物价,2011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12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要求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估计2012年农产品价格并不会失控。总体看,2012年猪价会比2011年平稳,仍将维持高位。呈季节性波动,两头略高,中间略低,养猪收益水平回归,符合正常年景走势。2012年上半年生猪价格仍会保持在16元/kg左右波动,不会出现2010年上半年深度下跌局面,从各个层面分析,悲观预测2012年生猪价格会维持在14元/kg以上。
  1 2011年生猪生产呈现持续增长态势
  2011年,全国生猪生产及其产品市场价格总体较好,在价格的带动下生猪生产呈恢复性增长,并逐步恢复到2010年初水平,特别是春节过后一反往年节后价格渐次走低的规律,节前节后猪肉价格一路攀升,从2010年6月底开始生猪价格连续16个月呈增长走势,一举突破2008年2月的生猪及产品价格的历史最高纪录。但值得关注的是从2011年10月中旬开始生猪存栏及生猪价格出现波动,下降走势明显,特别是肥猪出栏价格急剧下降,引起养殖户普遍担忧。12月中旬随着冷空气过后,猪价又重拾涨势,开始逐日攀涨。
  (1)生猪养殖积极性逐步恢复。生猪价格持续上涨带动了部分养猪户的补栏热情。根据“前期的母猪补栏、存栏决定远期生猪供应”这一原理分析,从2010年2月份开始生猪存栏(包括能繁母猪)出现增长,许多养殖场(户)商品仔猪补栏积极性较高,大型养猪场扩大生产意愿强烈。据农业部统计数据,2011年11月我国生猪存栏量为47 516万头,月环比增长0.8%,与2010年同期相比,增长3.65%;能繁母猪为4 880万头,月环比增长0.72%,同比增长1.1%。从生猪生产关键要素来看,全国能繁母猪仍保持较高水平,如不发生重大疫情,能保证后期生猪生产发展动能。
  (2)价格高位回落。2011年1~11月全国肥猪出栏价格平均为16.59元/kg,同比上涨48.1%;其中11月份肥猪出栏价格平均为16.40元/kg,环比下降10.2%,连续2个月呈下降走势,但同比上涨19.2%;价格最高点出现在9月份,均价达到19.34元/kg,市场曾一度超过20元/kg,创历史新高。猪肉价格走势基本一致:2011年1~11月全国猪肉价格平均为24.84元/kg,同比上涨43.7%;其中11月份猪肉价格平均为27.26元/kg,环比下降3.7%,连续2个月下降,但同比上涨35.2%,肉价最高点也在9月份,均价达到28.79元/kg(图1)。
  
  (3)保持良好盈利水平。2010年上半年生猪价格持续下跌,养殖户开始亏损,下半年开始生猪价格保持上涨态势,生猪养殖盈利持续增加,至今保持良好的盈利水平。2010年自2月猪粮比价跌破6∶1的盈亏平衡点后持续下降,其中4、5、6月份连续3个月低于5∶1。6月下旬后开始回升,7月回升至5.84∶1,8月重回盈亏平衡点后继续保持涨势,2011年3月底后猪粮比价一直保持在7∶1以上,8月猪粮比达到了8.48∶1,11月份虽然猪价下跌较多,让养猪户感到有些紧张,猪粮比价仍在7∶1以上。据养殖户反映,按11月份的价格水平,每头出栏肥猪仍可盈利300~500元,特别是8~9月份,每头肥猪盈利在800元以上。
  2 2012年整体走势及生猪价格预测
  在成本和供需的拉动之下,猪肉价格和出栏肥猪价格于2011年9月份创出历史新高后,在10、11月有所回落,但生猪养殖利润仍保持在300~500元/头,将极大提高广大饲养者的积极性。估计在目前母猪存栏量、农民养猪积极性以及新型养殖技术推广等因素的作用下,如果不发生大的疫情和自然灾害,2012年虽处于大周期的下滑通道,整体价格以平稳下降为主,但不会出现2010年上半年深度下跌局面,波动幅度将远小于2011年,猪价仍将维持高位。从各个层面分析,悲观预测2012年生猪价格会维持在14元/kg以上。
  预计在2012年春节前后本轮猪价或再度达到小高点而后调整,拐点最早或将出现在2012年2月。2012年上半年,生猪市场供求关系将得到改善,价格将是持续下跌走势,二季度可能是全年价格的谷底,上半年育肥猪价格仍会保持在16元/kg左右波动,7月底至8月初,市场可能走出底部并出现反弹,反弹的高点可能达到18元/kg,但高价格持续的时间会非常短暂;三季度末价格将再次小幅下行;四季度随着节日及消费旺季的来临,猪价或将再度出现反弹。主要依据是:
  (1)养猪业的高成本时代已经来临,支撑猪价处于较高水平。生猪猪价在14元/kg已处于盈亏平衡点附近;2011年12月15日玉米均价达到了2.3元/kg,与2010年同期相比上涨16.3%。与此同时,受全国用工荒影响,养殖业人工工资也不断上涨,再加上运输、保育等支出增加,造成养殖成本进一步增加。与2010年比较,劳动力工资、水电、运输和药品等费用均高出了20%~30%。此外,全国上下物价一片涨声,生猪价格在客观也有上涨的内在要求。饲料紧缺和人力成本上升,导致综合生产成本高企,这正成为生猪养殖面临的一块坚冰。目前在生猪生产方面,对成本影响比较大的两个突出问题是“无料养”和“无人养”。未来我国畜牧业的总体形势是产需矛盾将更加突出,尽管未来需求继续刚性增长,但生产受到诸多棘手因素的困扰。所谓“无料养”,即饲料资源特别是粮食安全将长期困扰包括生猪在内的畜牧业的发展。2010年,中国进口大豆达到5 400万t,玉米150万t,豆粕、鱼粉等主要蛋白饲料资源进口依存度超过70%;饲用玉米供应已从供求平衡转向供应偏紧,并在2010年开始表现为净进口。饲料粮问题将成为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问题。而“无人养”即农村劳动力短缺对畜牧业的影响已经显现。据调查显示,农村劳动力经常面临从事畜牧业还是外出打工的选择。而养猪必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并且劳动强度很高,机器一般不能代替养猪业中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在城镇化和工业化加速发展的情况下,很多农村劳动力坚决选择进城,这导致散养户大量退出。由此导致的劳动力短缺对养猪业将产生很大影响。“以前养猪是看是否有钱赚,即“养猪不赚钱、回头看看田”,现在养猪则是看“和外出打工相比哪个更赚钱”。尽管每户养殖的生猪数量不多,但加总起来的数量相当大。

  (2)生猪高价下养猪未出现“一哄而上”。生猪供需关系变化是影响市场生猪价格出现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2011年7~9月份生猪价格连创新高,关键原因是生猪供应偏紧。一般而言,生猪存栏量较少,引发“价变”指生猪价格的超预期攀升,带来高额的利润,必然刺激生猪生产的快速发展,养猪的增多,同时规模养殖户补栏增加,经过一个饲养阶段,生猪出现“量变”指存栏、出栏量大幅增加。但从调查情况来看,从2010年下半年生猪价格回升以来,养殖户的数量并没明显增加,农户养殖更趋于理性,即使在前期高利润的刺激下,虽然有些新人加入养猪队伍,但并没出现“一哄而上”都去养猪的情况,养猪的积极性远没有2008年那么高。能繁母猪增长并不明显,但仍处在一个合理水平范围之内。农业部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11月末我国能繁母猪为4 880万头,比上年末增长2.78%。
  (3)规模养殖虽已占主导地位,控制市场价格能力还不是很强。规模化生猪生产是生猪养殖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但规模化的推进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而散养这一传统养殖方式有群众基础,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将与规模化养殖并存。多年来,针对生猪生产的周期性波动,各地区和相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最重要的是发展规模化养殖。为了提高规模化养殖比重,各地纷纷建立规模化养猪场,积极扶持“公司+农户”的合作关系。目前,家庭散养逐渐减少,规模饲养已成为主要生产方式,全国生猪规模养殖比例已达60%以上。为什么规模化养殖迅速发展后,“猪周期”的波动仍不见降低呢?根据有关国家经验,当规模化养殖占到市场份额的80%以上时,“猪周期”的波动幅度才会大大降低,因为只有把流通领域的问题一并解决了,特别是转变传统的流通方式,“猪周期”的波动才可能平缓下来。
  (4)国家对物价的调控已显成效,物价总体下跌的可能性也不大。2011年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引发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仍未消除。今后一段时间,中国价格运行的环境将更趋复杂,面临的挑战将更为严峻,消费价格总水平上行压力仍然较大。
  3 值得关注的问题
  导致猪价高走的原因很多,而市场周期长,养殖中疫情困扰是生猪价格攀高的不容忽视的因素。
  (1)生猪疫病影响猪价。如果2012年春季疫情控制得不好,生猪价格仍有可能重新回到20元/kg。生猪价格的大幅涨跌在很多时候都与生猪疫情相关。生猪养殖最敏感最头痛的就是疫病,近年来生猪疫病的频繁发生也成为影响生猪供给的幕后杀手。疫病在2007年引发了养猪行业生产关系的调整即散养户的快速退出,在2011年则引发了生产力的调整即供应量的下降。而在这两次调整之后,猪价分别突破其前期的历史高点。一次大的生猪疫病往往造成养殖户血本无归。目前规模养殖户防疫成本每头40~100元不等,而散养户则很少,有些疫病则是散养户防疫投入不足造成的。一般来说,疫情流行周期是2~3年,疫情发作时,政府和养殖户都加大防疫投入,疫情稳定或消失时,生猪存栏就会不断增长,生猪价格逐渐下跌,此阶段往往防疫投入减少,又造成生猪“死淘率”上升,市场短缺,猪价暴涨。可以说,生猪疫情周期是“猪周期”的主要原因。
  (2)生猪价格涨跌的周期明显缩短。从近几年情况分析:2006年5月至2009年4月的一个周期(36个月),生猪价格经历了谷底(2006年5月)→顶峰(2008年春节期间)→下滑(2009年4月);2009年5月至2010年6月为调整阶段(14个月),经历了谷底(2009年5月)→恢复性上涨(2009年7~11月)→调整(2010年春节期间)→下滑(2010年4月)→止跌回稳(2010年6月);从2009年5月至2010年6月生猪价格走势来看,调整阶段仅为14个月,生猪生产周期中常见的谷底→恢复性上涨→顶峰→下滑的特点在调整阶段不是非常明显。但2010年6月作为一个生猪价格底部区域却较为明显。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为恢复上涨―加速攀升阶段(12个月),经历了恢复性上涨(2010年7月至2011年5月)→加速攀升(2011年6月)过程。
  (3)正确有力的舆论导向作用不足,新闻媒体的作用还有待发挥。百姓对市场上猪肉价格的异常波动如何理性看待,这就需要有正确的舆论导向来引导,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极易造成百姓恐慌,造成价格的不稳定。所以政府职能部门应当加强引导正确舆论导向,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重要作用,在加大对与物价密切相关情况的宣传报道力度的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各方客观看待生猪及猪肉价格波动的影响,理性对待市场的变化。强化监督新闻媒体客观报导价格变动情况,坚决查处不负责任、失真的新闻报导。
  4 建立和完善生猪产销平稳发展长效机制的构想
  目前我国养猪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行业,同时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行业。受生活习惯的影响,我国大多数居民有消费猪肉的习惯,决定了其是一个不可消失的行业;同时,它不像其它产业一样说停产就停产,养猪是赔钱也得养下去;养猪业的分散性决定了不能形成垄断效应;养猪业的主体仍是农民,农民是弱势群体;因此,生猪养殖过程不能完全市场化。生猪养殖政策应从生产、市场两方面建立和完善产销平稳发展的长效机制,避免生猪价格的大起大落。
  (1)构建稳定的持续的财政保障支持体系。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利用市场功能调节余缺,补贴和扶持政策应保持连续性,明确各方投资主体对生猪养殖预期。①实行持续的能繁母猪补贴政策。在整个生猪生产链中能繁母猪是生猪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加大对能繁母猪的财政补贴十分重要。从过去的实践中可以看出,只要国家实行了这一政策,养殖户就像吃了定心丸,就有养殖信心和积极性。保费的补贴标准也要提高,使赔付能力能达到3 500元左右,基本覆盖一头能繁母猪的价值。②扩大免费防疫的范围。目前国家只对生猪蓝耳病、口蹄疫、猪瘟三种疾病免费防疫,免费防疫的面相对狭窄,需要进一步的扩大。③国家应设立专项资金,定向扶持种猪基地建设,不断提高良种化水平,扶持能繁母猪保持一定的存栏规模,这样可以调控生猪生产平衡。④应将养殖户所购置的固定资产纳入政策补贴范围。近些年,国家对种粮农民实行各种补贴政策,对农民购买的家电给予一定比例(13%)的财政补贴,这些政策的实施效果十分显著。但对养殖户购置的固定资产,国家没有相关扶持政策。由于生猪养殖户购置的显微镜、恒温箱、消毒机等固定资产的成本不断增加,生产设备,饲料加工设备不断损耗,使养殖成本增加。国家财政可将支农惠农政策延伸到畜禽养殖,以减轻或分担养殖户的经济负担。
  (2)建立和完善稳定生猪生产和流通的长效机制,转变“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①要测算确立科学的生猪生产盈亏预警点,要根据生猪生产和市场波动的周期性规律以及国内外应对生猪波动的经验,对生猪波动实行反周期逆向调控政策,建立生猪生产预警机制,使国家启动生猪政策能有一个科学的依据。长期以来国家设定生猪盈亏点是猪粮比价6∶1,主要是指生猪出栏价与玉米批发价的比值。这一盈亏点有一定的缺陷。因为目前猪饲料一般由几种主要原料组成,从仔猪到成猪不同阶段需不同的配料比例,每一比例所需的玉米、麸皮、豆粕、预混料的数量不等,仅以玉米为参考不能真实反映情况。另外,经常上涨的人工成本以及仔猪的成本未能包含在内。②要积极探索有利于生猪生产平稳发展的调节机制。国家生猪收储政策应借鉴粮改经验,建立类似粮食收储机制,实行生猪保护价。当猪价下跌至盈亏线以下,则采取保护价收购。当供应不足、价格上涨时,养殖户可以获得更大收益。当猪肉价格高于政府支持价时,养殖户不需要补贴,国家可将这笔钱拿来补贴城镇居民。③加快建立现代化肉类批发市场和购销体系,积极引导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参与肉类营销体系建设。长期以来,我国的生猪生产是“小而散”,生猪和猪肉的流通也是“小而散”。在生产问题引起重视、规模化养殖获得较快发展的同时,流通状况并没有多少改变。猪贩和农贸批发市场一直充当生产者、零售商与消费者对接的主要角色。现在这个角色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大生产与大市场,面对“猪周期”更是无能为力。国际经验表明,小流通只能带动小生产,大流通才能带动大生产,现代流通则带动现代生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转入过剩经济状态之后,情况就变了,流通逐渐成为先导环节,流通带动生产,只要产品能够销售出去,生产不成问题。在解决“猪周期”的问题上,我们应当有全面和长远的考虑,统筹兼顾,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并一以贯之地实施。不能等市场供求出了问题就关注,一旦市场平稳后就撒手不管。
  (3)推动生猪期货上市,实行透明市场化,化解价格“非理性”波动。生猪期货作为一种金融手段,是实现农户和企业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的好办法,能帮助养殖户、屠宰厂、加工企业有效规避价格波动风险,锁定预期利润;更可以吸引更多各层次的投资者积极入市参与交易,活跃期货市场。从而为增强我国在国际生猪贸易中的“话语权”,甚至能为形成全球生猪定价中心提供推动力。同时,生猪期货的推出与粮食期货形成有效互补,形成涵盖主要农畜产品的较为完整的农产品期货体系,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再者,生猪期货可以通过对交割品种的标准化规定,鼓励优良品种的推广,并藉此助推生猪产业的升级。此外,生猪期货的完全市场化定价机制对于淘汰规模不经济的生猪养殖农户,调整大型养殖场的养殖规模,推进“公司+农户”等集约化生产模式具有促进作用。期货市场可以确保价格透明,最终保护养殖者的利益,使养殖户“先卖后养”锁定收益,同时也增加了国家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渠道,避免“猪贱伤农”、“肉贵伤民”、“贵贱扰国”的猪周期出现。
  从微观的视角来看,农户和养殖场根据期货价格信号及时了解未来的生猪市场价格走势,合理调整养殖规模和饲养周期,以减少经营的盲目性,提前锁定销售价格,稳定养殖收益。另一方面,加工商和贸易商通过期货交易,分批购进生猪,保障原料稳定供给,提前锁定采购成本,保证生产经营的正常开展。
  
  收稿日期:2011-12-20
  作者简介:虞 华(1963-),男,江苏盐城人,高级统计师,研究方向为价格调查与价格理论研究,(电话)13705100875
   (电子信箱)yccddyh@126.com。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467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