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勐腊生态茶叶产业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汝春 高怀松

  摘要:对生态茶叶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促进勐腊县生态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产业;茶叶产业;发展;对策
  1.当前生态茶叶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茶叶种植加工企业综合经济实力较弱,产业投资能力差
  生态茶叶产业的形成和确立与投入关系重大,如投入不足,生态茶叶产业从资源保护、培育到开发利用都难以形成气候。勐腊县当前的综合经济实力较弱,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因此对各项产业的投入还有待提高,导致生态茶叶类资源的培育、保护不力,开发利用基础薄弱。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茶叶企业,难以招商引资;而规模小茶叶产业企业因生产工艺和资金缺乏等因素,对于茶叶产业的发展带来的作用不够明显,因此使得茶叶产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阻碍。
  1.2生态茶叶结构不合理
  勐腊县生态茶叶产业的发展起步时间较短,仅靠少量的野生大树茶作为生态茶的代表,茶农对生态茶产业认识缺乏,甚至许多政府专业人员对生态产业认识也存在不足,因此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茶叶产业的结构不合理,比如对于茶叶产业的规划不够合理,使得有的地区的优势资源没有被挖掘、有的茶叶种植区域的经济效益不高,最终导致产业产业的发展受到很大影响。
  1.3生态茶叶产业品种开发缺乏科技新产品
  大多数茶叶企业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对茶叶采取简单的加工制作,使得茶叶的附加值较低,无明显的优势产品优势,导致企业无竞争力,难以适应市场的的发展需要。为了提高茶叶产业的竞争力,使茶叶产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力量,需要有效应用茶叶种植过程中的各种种植技术,尤其是一些比较重要的技术要点,应该积极宣传和讲解,使得茶叶种植人员可以积极有效地利用。
  2.生态茶叶产业的发展策略
  2.1科学规划以及合理布局
  在茶叶种植过程中需要加强利用各种资源,比如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等。当前勐腊县生态茶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点是要抓好茶叶种植环节,农业部门要分析当地的气候、地理等环境,做好茶叶种植的短期及长期规划,最终促进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2加大对生态茶叶产业的扶持力度
  勐腊县属北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热量丰富,夏无酷热,冬无严寒,降水充沛,旱雨两季分明,十分适宜茶叶的生长,勐腊县下辖的乡镇应根据当地的优势,积极申报生态茶叶产业经济发展项目,争取获得上级更多的支持,促进生态茶叶产业的发展。
  2.3加强生态茶叶产业的综合管理
  勐腊县在生态茶叶产业发展过程中,应该尽量克服一些缺陷,比如管理比较落后、投入不足、生产比较盲目等,加强产业管理,有效汇集生态茶叶产业的规划、种植过程中的各种资源要素,并且加强发挥更多专业人才在茶叶种植过程中的作用,引进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先进技术,同时还需培养一批茶叶种植的专家,在田间传授各种种植技术,帮助农民在生态茶叶产业化过程中有效地解决各种问题,以提高种植效率,促进生态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4加强茶叶种植技术的推广
  各级农业部门都应做到生产之前对农民进行种植技术宣传和推广,生产过程中对农民进行相应的指导,生产之后加强与农民的沟通,促进各种先进茶叶种植技术应用的反馈。
  2.5加强茶叶的现代化营销
  2.5.1解决茶叶产品标准化问题。由于茶叶本身是一种饮品,其口感也是因人而异的,在描述茶叶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对于商品本身具有的特点很难体现出来。比如不同的人对同一种产品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在描述产品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分歧。针对这个问题,茶叶企业在现代化营销中可以实行完善的退换货政策,或者货到付款,让消费者有更多的主动权。
  2.5.2解决现代化营销中品牌优势不够明显的问题。具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的茶叶企业,在现代化营销时,相比一般的企业具有更大的空间。但是在市场中,大部分都是知名程度不高的企业,这部分企业想要不断提升知名度,需要加强企业的宣传,做出茶叶品牌,比如从茶叶的品种、包装等方面着手,加强茶叶品牌的建立。在现代化营销过程中,比较常用的一种营销模式是网络营销,因此在生态茶叶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加强营销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在打造茶叶品牌的过程中,需要把握消费者、市场等多方面的需求,不断提升产品的知名程度。
  3.结语
  茶叶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由于人们对茶叶产业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在茶叶种植过程中,需要加强对生态系统的有效利用,加强对自然环境的运用,促进茶叶的品质和产量不断提升,此外,还需要加强茶叶的营销,使得茶叶产业的发展实现全面化、系统化。生态茶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将会是勐腊县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同时也是让茶农过上富裕生活的助推器。
  (责任编辑 张芝)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71571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