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网络平台的高校学生管理服务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丽美

  摘要:高校学生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教育、管理、服务三大职能, 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发展,使得高校学生工作出现新的变化和特点,本文通过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内涵与人才培养目标分析的基础上,对新时期高校学生的思想性格新特点,学习生活新特点,群体新特点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指出传统高校学生管理服务管理服务对象认识不到位,管理服务目标不明确,管理服务考核不清晰,管理服务沟通不及时,管理服务内容不丰富。提出利用基于网络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工具,激励与导向相结合的引导方法,及生活、学业、就业相结合的管理服务内容等方面进行创新。
  关键词:网络 高校 学生 管理服务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b)-0000-00
  高校学生管理服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在校学习和身心的健康成长。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功能向大众化的转变,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新时代的大学生发展新要求,大学生全体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需要教育管理服务工作者看清形式,面对大学生新的特点,积极应对新的挑战和变化,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生管理服务新模式是非常必要的。当前,高等教育管理服务在应对这种新变化上仍显得创新步伐较慢,影响了教育管理服务的发展。因此,如何根据高校教育发展的新形式,创新高校学生管理服务工作,解决学生管理服务过程中的沟通渠道不畅、信息需求不对称、管理服务方式单一、服务效果不显著等问题,成为高校学生管理服务创新的重要内容。
  1 高校学生工作的内涵与人才培养目标
  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建设的需要和高校教育管理的实际状况,我国在《高等学校暂行规程》(1950)、《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1961)等文件中明确规定了专业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表现出诸多问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提出不仅要培养合格的政治人才和理论人才,而且要培养懂市场经济和参与市场经济的学术人才和经济人才。此后,1994年7月,国务院在《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提出:“本科教育要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基本上要立足于国内。在培养基础学科人才的同时,要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1998年《高等教育法》规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从2003年起,北京大学进行了新的本科教学计划修订工作,提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此后,各高校都提出切合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如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素质教育等,从而推动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
  高校学生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教育、管理、服务三大职能(黄必春,2011)。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发展,使得高校学生工作出现新的变化和特点。高校学生工作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促使思想政治教育隐性化、学生事务管理柔性化、学生发展服务人性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黄必春,2011)。社会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新的要求促使高校学生工作不断完善和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期,学生工作的内涵又发生较大变化,除了强调教育和管理学生的功能外,还开始强调指导学生和服务学生的功能(潘世墨,2007)。张铁道,等(2014)分析了新的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的重大影响。韩秀和张红岩(2006)提出,教育信息化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聂兆祥(2010)认为,学校学生数量庞大,学生信息很重要。易帆(2014)分析了分析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四个现状。
  2 高校学生群体的新特点
  进入新世纪,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甚至在局部范围内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这种心理问题若不能及时发现或处理不当就会演变成为影响巨大的恶性案件,危及人身安全。近年来,大学校园里突发事件和恶性案件的增加,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如马加爵案件、学生频频跳楼事件。大学生心理问题成为高校管理服务工作的不可忽视的问题。具体来说,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群体呈现出以下特点。
  (1)思想性格新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群众思想开始向多极化、多样化方向发展,高中生学生进入大学时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内容、思想意识都发生变化,同时,与过去时代的大学生相比,由于高校扩招导致进入大学的学生的差异性拉大,社会开放和经济发展,以及受到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现代的大学生个体在性格形成、思想观念方面呈现出更明显的差异性,学生的个性更加明显,对外界事件的吸收能力更强。由于社会发展和高校扩张,企业对大学生的知识、能力要求等也在发生变化,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也在根据社会需求而提出新要求,如应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这也要求当代大学生应具备更全面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
  大学是人生成长过程的重要阶段,无论在心理、智力、精力上,大学都是人生的宝贵时段,而这段时期,大学生接受外界新思想的能力非常强,同时,也容易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因此,是人生的一个宝贵的时期。但这一阶段,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也较明显。例如,独生子女对大学生性格形成和思想观念影响较大,主要体现为家长对孩子的过于溺爱导致独生子女在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个性成熟方面和以往的大学生相比都有很大的区别,使得现在的大学生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往往处事方式缺乏正确思考,难以正确面对和处理,易于冲动和发生极端行为。
  高科技信息进入人们日常生活,网络成为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社会中各种思想涌现,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观念造成巨大的影响。对网络的沉溺比较突出,大学生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能力下降,对生活的积极向上和奋发精神不够。如出现心情“郁闷”问题,这种“郁闷”主要来自人际交往中的不愉快。适应困难的能力不足,对困难缺乏有效的独立应对措施,对外部的依赖性如家庭、教师较强。个体心理需求存在内在多层面性,个性化增强,心理问题增多,个体间呈现较多的差异性。社会联系和交往的日趋紧密,大学生的生活圈、朋友圈等社会关系也变得复杂,这种复杂性一方面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和思维等;另一方面,也为大学生带来潜在的未知风险,如经常出现媒体所报道的大学生参与网络诈骗、传销等犯罪活动。   (2)学习生活新特点。
  大学生生活也出现了新的变化,较之以往,现在的大学生生活更加丰富多样,在思想交流方面,直率主动,如在沟通、生活等方面深受网络的影响,与人的交流多采用QQ、E-Mail、微信、手机等工具,在信息获取方面,及时畅通,人际沟通方便快捷,如学生们更加依赖网络获取信息,在信息的传递上通过网络实现高效反应和迅速沟通。
  在对待爱情方面,观念也发生很大变化,现在的大学生往往更直接主动。如有的学生在追求爱情方面往往主动大胆,喜欢别出心裁。据调查,多数大学生谈恋爱的原因是为了摆脱孤独感和情感需求,这方面占有的比例较高,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精神生活的空虚和学习的迷茫,另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缺乏正确的恋爱观。此外,大学生在对待恋爱上不如以往那样慎重和认真,不能全身心对待,也缺乏正确的指导。
  大学生生活的丰富多样化,网络和手机工具成为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部分出现网络依赖症、手机依赖症、甚至抑郁症、孤独症等,一些学生为了上网而出现逃课,还有些学生上课玩手机等,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正常思维和社会活动,影响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和学习欲望,也影响大学生未来服务社会,导致与人交往能力弱化等。
  (3)群体新特点。大学生群体呈现新的变化和特点。随着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多样化、国际化的发展阶段,大学生群体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增强,群体需求和个人思想行为日益多样化(潘世墨,2007)。大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在加大。大学生群体来自于不同的家庭背景和地区,具有不同的文化、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多元化的价值及其指导下的行为冲突、整合,这些大学生在和所生活的客观世界的交互过程中具有自我意识和思考,体现出一定的群体性。这种大学生群体(如班集体)一旦形成,又会对其中的个体产生约束性作用和潜移默化作用,有时往往会类似于正式的管理制度和组织的强制性命令,甚至比他们更有效。
  3 传统高校学生管理服务的不足与缺陷
  传统高校学生管理服务的不足与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管理服务目标不明确;管理服务对象认识不到位;管理服务考核不清晰;管理服务沟通不及时;管理服务内容不丰富。
  管理服务对象认识不到位。传统高校学生管理服务对学生这一管理对象认识,尤其是对90后的学生群体和个体的认识缺乏深入细致的分析,如对90后大学生群体认识多数还停留在传统的大学生印象上,对90后学生群体的特点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认识不到位,以及大学生的新思想动态认识和把握不足,必将影响到管理服务工作的认识和处理方式,导致管理方式的粗放,影响到管理服务质量。现在的大学生90后占据主体,这些大学生是随着互联网等长大的一代,无论是个人生活和成长环境还是学习方式和人际交往等都与以往又较大不同。
  管理服务目标不明确。传统高校对学生管理服务缺乏具体的目标要求,目前,多数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服务都是一种不明确的服务内容和过程,这种缺乏明确目标和约束性的管理服务无助于服务质量的提高和服务效果的改善,同时,管理服务目标的不清晰带来管理上的随意性和工作上的无法细化。
  管理服务考核不清晰。管理服务考核缺乏量化和明确评价标准。一些高校在管理服务上只是针对学校的管理服务工作有量化,这种是对管理服务人员本身工作的,但针对学生的管理服务工作进行量化的还很少,这种对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的缺乏量化也使得对学生的管理服务缺乏具体操作约束,因而,管理服务工作只是一种责任心,责任心强的管理人员会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而责任心弱的管理者则会投机取消或者搭便车,影响到管理服务工作的质量。
  管理服务沟通不及时。传统高校管理服务以被动为主,在沟通方面缺乏及时性和主动性,在与学生沟通方式上也缺乏创新。总是有学生咨询或者有要求才会被动地去跟进和进行服务,且沟通方式多是等学生主动找上门。因此,有时对于比较内向或者不愿意沟通的学生则缺乏关注和了解,此外,管理者主动性不足有时会导致对学生需求认识不足,不能发现隐患等等,影响到管理服务效果。
  管理服务内容不丰富。传统高校管理服务以问题为主要内容,往往当学生有问题咨询或需要服务才提高管理服务。在服务内容上不能主动创新,提供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服务内容。而现代的管理服务要求管理者能主动提供多内容多渠道的管理服务,并能及时跟上时代发展的新需求新形势。
  新时期大学生的新特点,以及高校在学生管理服务上的不足与缺陷,使得高校教育管理服务难以适应新的发展和要求,促使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予以解决。
  4 高校管理服务创新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在结合相关文献和实际工作需求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基于网络平台的立体化学生管理服务体系,从手段、工具、方法、内容等方面促进高校管理服务工作创新,以求提高高校管理服务满意度。
  (1)多渠道-多主体的管理服务手段。构建互联网、手机、师生、生生等多方式,教师、行政管理、学生、家长等多主体在内的管理服务手段。通过互联网、手机通信、各种线下活动等多渠道途径和学生建立立体化沟通平台,多渠道和多主体对于大学生管理服务既是情感的需求,也是管理服务手段的多样化。
  (2)基于网络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工具。建立基于网络的信息化服务平台,为管理服务提供及时的信息沟通和服务平台,解决已有的服务缺乏有效工具、服务效果不佳等弊端。鉴于网络已经成为社会生活和大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加强网络划管理服务和交流沟通,更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同时,通过网络进行沟通服务也更快捷和方便信息交流,相信只要运用得当,必将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3)激励与导向相结合的引导方法。大学生在心智上仍未达到成熟完善,在管理服务上应采取激励与引导相结合的方式,促使大学生产生认同感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促进管理服务的实际效果。相对来说,只要引导得当,大学生就会体现出积极向上的一面,会形成集体认同感和社会责任心,从而能够产生上进心和正能量。因此,应根据大学生的内在需求,有目的加以导向的同时进行激励,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精神得到全面健康地发展。
  (4)生活、学业、就业相结合的管理服务内容。大学生的管理服务应包括生活、学业和就业等内容,将大学生的生活、学业、就业相结合,形成渠道途径多样化、内容多元化的良性互动的管理服务内容,促进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认同感,提高管理服务实际成效。
  5 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学生工作的内涵与人才培养目标,结合高校大学生群体的新特点、新趋势,指出现有的高校学生管理服务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与缺陷,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基于此,本文提出高校管理服务应创新之处,即利用互联网等新工具,构建基于网络平台的立体化学生管理服务体系,从手段、工具、方法、内容等方面创新高校管理服务工作,具体有多渠道-多主体的管理服务手段,基于网络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工具,激励与导向相结合的引导方法,生活、学业、就业相结合的管理服务内容。研究内容可以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新的方法指导和思路,对高校学生管理具有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必春.高校学生工作的内涵式发展[J].大众科技.2011(12).223-224
  [2]潘世墨.高校学生工作:“教育、管理、服务”的辨证关系[J].高等教育管理.2007.10.11-13.
  [3]张铁道,殷丙山,蒋明蓉.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趋势、挑战及展望.北京教育(高教版).2014(7):34-37.
  [4]韩秀,张红岩.论教育信息化时代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1).52-54
  [5]聂兆祥.高校学生工作部学生管理服务的信息化建设[M].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2.
  [6]易帆.学生参与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研究文献综述--以生为本理念[J].学理论.2014(11):243-24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73606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