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济宁市气象信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服务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马丽 楚鹏

  摘要 农业是受气象灾害影响最敏感的行业,农村是气象灾害防御最薄弱的地域,农民是气象防灾减灾最应关注的弱势群体[1]。气象信息对“三农”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农业中气象信息服务的应用至关重要。分别阐述气象信息在济宁“三农” 服务中的应用情况,并对如何更好地发展农业气象信息服务进行探讨,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促进气象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关键词 气象信息;“三农”;服务;对策;山东济宁
  中图分类号 S165+.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9-0221-02
  济宁市地处平原,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区,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是山东农业和粮食主产区。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每年都有因气象灾害性天气造成的农业灾害发生,给农民的经济收入造成了巨大损失。在农业发展中,气象条件是影响农业生产的最主要自然因素之一,只有合理利用有利条件,尽量克服不利气象因子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才能实现农作物丰收。因此,加强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中的开展应用至关重要。
  1 气象信息在济宁市“三农”服务中的领域及手段
  目前,气象部门以现代媒体和信息技术为依托,已经逐步建成了包括广播 、电视、报纸、电话、手机短信、网络、公共 LED电子显示屏、卫星接收机以及人为的报警组织、电子自动报警系统等多种传播手段共存的气象信息发布平台。这也使得气象信息服务的层面以及服务受众更加广阔,并呈现出立体化、多元化、现代化、系统化的发展形势。气象信息传播手段的多样化以及覆盖面的不断扩大,有效解决了农村气象信息封闭的问题。
  2 气象信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1 气象信息在暴雨灾害中的保障作用
  暴雨是农业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往往引起洪涝灾害[2],造成极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济宁市暴雨主要集中在6―9月,其中7―8月占暴雨总次数的70%。大雨最早、最晚出现的时间分别在3月、11月,暴雨最早、最晚出现的时间分别在4月、10月。
  应对措施:根据发布的暴雨信息,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及时中耕松土,及时增施速效肥,适时整理田间植株。
  2.2 气象信息在干旱灾害中的保障作用
  济宁市春旱发生频率最高,其次为秋旱、夏旱(主要为初夏旱),并时常出现连季旱、连年旱,其中冬春连旱较常发生[3-4]。春旱、秋旱、初夏旱分别出现在3―4月、9―10月、6月,分别为10年八遇、10年五遇、10年四遇;连季连年旱、约为10年四遇,且逐年加剧。
  应对措施:根据发布的干旱信息,可选用抗逆性强的主栽良种、适当浇水、微蓄微灌、耕作保墒、补施肥料、防病治虫。
  2.3 气象信息在冰雹灾害中的保障作用
  济宁地势平坦,境内大风可分为冷空气影响偏北大风、春季偏南大风和强对流天气大风。冷空气大风大都发生在冬春季节;强对流天气大风发生在春、夏、秋季节,时间短但破坏力强。据统计,济宁大风主要发生在3―5月,但是6―8月的强对流大风由于突发性强、瞬时风速大,更容易造成严重灾害。据统计,冰雹出现频次为2年一遇。
  应对措施:一是农业生产设施应及时加固,成熟的作物尽快抢收。二是架设临时风障,避免作物和塑料大棚、温室、阳畦等遭受大风的侵袭,可在其北侧架设1~2 m的风障,能够起到有效防风的作用。三是增种抗雹和恢复能力强的农作物,或调整播种期,使农作物的主要发育阶段避开多雹期,成熟的作物及时抢收。
  2.4 气象信息在霜冻灾害中的保障作用
  济宁初霜冻一般影响晚熟玉米和晚熟果树,终霜冻一般影响冬小麦、果树、蔬菜、春播作物播种和苗期。历史资料显示终霜冻受害年份明显多于初霜冻,终霜冻的影响范围及危害程度远远大于初霜冻。主要危害到拔节期的小麦。
  应对措施:一是种植耐寒作物,培育抗寒高产品种。二是加强田间管理,促使作物提前成熟;采取先进的栽培技术,提高作物的耐寒能力。三是选择适宜的播种期及早熟品种,避过霜冻危害时期。四是灌水法。就是在霜冻来临前,田里灌满水,增加近地面层空气湿度,保护地面热量不散失,提高空气温度。灌水一般可使空气温度升高2 ℃左右。
  2.5 气象信息在连阴雨灾害中的保障作用
  连阴雨对农业的危害极为严重,济宁主要发生于麦收和秋收期间,麦收期间连阴雨平均5~6年一遇。秋季连阴雨多于麦收期,平均3年两遇,秋季连阴雨对小麦播种有不良影响。
  应对措施:一是随时收听收看天气预报,在连阴雨天气到来前,抓紧抢收已经成熟的秋作物及各种果品。二是降雨过后,大田内没有及时运出的玉米,要及时运出、晾晒。晚熟棉田适时喷施乙烯利催熟,促使棉铃开裂吐絮,增加产量,多收霜前花,提高棉花品质。三是受连阴雨天气影响,要抓紧时间腾茬,确保小麦及时播种。
  2.6 气象信息在干热风灾害中的保障作用
  干热风多发生于小麦乳熟期,是影响济宁小麦生产的灾害之一,常发生5月中旬至6月上旬,可导致小麦灌浆不足、籽粒干秕、千粒重降低以致严重减产。旬平均出现日数:5月中旬0.5 d,5月下旬和6月上旬各2 d,全年4.5 d,历史上1965年最多,达16 d。
  应对措施:一是选育抗干热风的小麦良种,通过肥水管理等手段提高小麦自身抗干热风的能力;二是通过植树造林改良农田小气候,改善小麦的生态环境;三是在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可根据气象部门发布的干热风预报,在干热风发生前2~3 d对麦田灌溉1次,此法可降低5 cm地温4~5 ℃,增加相对湿度5%~7%;四是喷施磷酸二氢钾、草木灰和减灾增产剂等化学药剂,有效增强光合作用,促进新陈代谢,抑制蒸腾作用,增加叶片含水量,达到抗干热风的目的。
  2.7 气象条件与农作物病虫害   作物病虫害的发生流行与气候背景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据统计,凡乎所有大范围流行性、暴发性、毁灭性的农作物重大流行都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或与气象灾害相伴而生。
  影响农业病虫害发生主要有4个条件:一是温度、相对湿度、光照和降雨等气象条件;二是可以提供病虫害营养的农作物;三是天敌的制约作用,包括天敌的数量以及对病虫害控制作用的大小;四是人类采取的管理方法。
  气象、气候条件与农业病虫害的关系最直接。昆虫是变温动物,温度升高,可加快昆虫体内的新陈代谢和生理生化反应速度,促进昆虫生长,但是如果温度过高,又抑制昆虫的发育。因此,天气、气候对病虫害的影响,主要考虑天气条件是否超出病虫害适宜生长发育繁殖的气象、气候条件范围。
  3 发展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的对策
  3.1 注重需求分析,找准气象为农服务切入点
  着重在抓好基层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上狠下功夫。一是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5-6];二是在“三农”气象服务中,充分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特色,发挥气象信息服务优势,争取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多途径开展气象信息为农服务工作、服务产品多样化,同时加强部门间的合作,与农业部门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与涉农部门签署合作协议,成立专家联盟。每年不定期开展联合会商和田间调查,联合制作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及时帮助农民解决存在的问题。
  3.2 突出以点带面,凝练气象信息为农服务推广经验
  建设气象信息服务站,力求将所有气象信息服务站均建在镇政府内,并列于农技站、畜牧站、水利站、林业站等乡镇部门。
  通过信息直通系统实时显示天气预报,当有重要天气过程时,信息服务站内的值班人员会在第一时间将预报预警信息通过手机短信发送给镇领导和村干部;气象局也同时通过短信平台将信息发送给气象协管员和信息员,快捷有效地传播了气象信息。
  3.3 坚持项目牵引,提升气象信息为农服务质量
  紧紧围绕中国局和省局的要求,以需求为引领,以建立和完善“信息服务网、信息服务站、特色示范点”(简称“一网、一站、一示范”)为抓手,建立权威、畅通、有效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播放气象与农业的适用技术信息,成为农民朋友科学种田、接受现代农业科技的重要帮手[7]。
  4 参考文献
  [1] 曹雅杰,李阳,许春艳.浅析“三农”专项气象服务[J].吉林农业,2012(10):186-189.
  [2] 高丽娥,邱雪清,高青芳.“三农”应用气象服务探讨[J].绿色科技,2012(4):43-44.
  [3] 薛德强,王建国,王兴堂,等.山东省的干旱化特征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07,16(3):60-65.
  [4] 苑文华,张玉洁,孙茂璞,等.山东省降水量与不同强度降水日数变化对干旱的影响[J].干旱气象,2010,28(1):35-40.
  [5] 苑文华,张玉洁,孙茂璞,等.山东冰雹形成机制及雹云催化技术模拟:个例研究[J].大气科学学报,2013(1):107-120.
  [6] 翟国芳.农业生产中气象信息服务的应用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2(6):130.
  [7] 李培,叶泓麟.气象信息服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吉林农业,2013(11):30-3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76601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