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炮火中的洗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冯小刚曾经说过,“每个男导演的心中都渴望拍摄一部战争片”,于是在《夜宴》之后,他一头扎进了《集结号》的拍摄中。其实,每个男孩子童年时都玩过玩具枪,没准也都做过“将军梦”,《大决战》、《地雷战》、《地道战》、《闪闪的红星》……几乎已经成为了一代人的回忆。到了年纪大一些的时候,美国大片《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又带给我们瓤一轮的震撼。作为电影主要类型之一的战争片,对男性同胞而言,实在有着太大的魅力。人类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战争的历史,战争也在不断打造和开创着新的历史。身处战争中的人们,因生死存亡的考验而表现出其为人之核心品质。战争电影,一方面可以重现激烈紧张的战斗场景,一方面可以对人性的另一面进行揭示和反思,纪录性、商业性、文化性并存。
  笔者虽然接触数码摄像机甚早,也曾有过拍摄战争片的想法,可最终因为“一没有人,二没有服饰道具,三没有场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只能把“战地摄像师”作为梦想中的职业。虽然明知不可能,但是潜意识里却从未放弃过这个念头。
  或许真的是老天开眼,“五一节”的前夕我就接到这样一个“神秘”任务――某“军品发烧友”俱乐部需要摄像师来记录他们的分组对抗游戏,也就是每组各有十多人,穿上军服、披挂装备、操起能发射塑料BB弹的仿真枪玩打仗,把郊区的山野当成越南南方丛林。这个玩法叫做野战游戏,在国外有很多爱好者。他们通过朋友辗转找到了我,希望我能帮忙。这简直是天上掉下的馅饼,我当然满口答应。挂掉电话的那一霎那,我顿感浑身毛孔都舒展开来,这次真的要“圆梦”了。
  前期策划
  为了不给自己留下遗憾,前期策划时我自然是要做足“功课”。首先,就是要和“军品发烧友”们详谈,了解他们的构思以及人员的搭配,因为主要是群戏的场面,比起单人戏来说,调度、配合、协调等各方面的要求都显得尤为重要。而且由于拍摄周期比较短,要把一件事情集中说清楚的同时,也要让观众了解大致的情节,剧情就要精简紧凑。这样我们就把大致的剧情发生时间定在了一天内:其次,这些朋友的装备还是比较丰富的,除了军帽、军服和军靴外,一些比较时尚的装备,比如M9、USMC军刀、GORE-TEX派克服、M65野战风衣、越战直升机头盔等也一应俱全。他们希望在拍摄枪战场面的同时,也以给这些装备“露个脸”。因此,这就需要在一些场景中加入特写镜头;然后,他们还希望可以有一些仿真的枪击场景,可以有子弹爆破和硝烟弥漫的画面,这些能在前期的道具加上后期的合成来完成。就这样,在切准备就绪后,我们便展开了正式的拍摄之旅。
  运动中的拍摄
  既然是拍摄对战场景,那么运动中的拍摄自然是少不了的。这就对我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首当其冲的就是一定要拿稳手中的摄像机。如果不是特殊镜头的需要,一定要用两只手来把持摄像机,这绝对比单手要稳,尽量利用身边可支撑的物品或准备摄像机脚架,以减轻画面的晃动。在没有辅助物的帮助下,最忌讳边走边拍的方式.千万记住画面的稳定是动态摄影的第一要素。
  其次,虽然是拍摄运动场面,但是固定镜头仍然是我最常采用的模式。简单而言,就是当镜头对准目标后,不做镜头的推近拉远动作或上下左右的摇镜头拍摄,而进行固定摄像机及镜头的拍摄,在设定好画面的大小后开机录像。因为加入太多变焦动作后,难免会影响画面稳定性。同时,为了让画面有变化,我往往利用取景大小的不同,或者拍摄角度及摄像机位置的不同,对景物的大小及景深做变化。比如,在拍摄全景时摄像机靠上一点,而在拍摄其中某特写镜头(人物神情、道具标志)时,摄像机就往前靠一点。位置的变换到侧面、高处、低处等不同的位置,其呈现的效果也就不同,画面也会更丰富。如果因为场地的因素无法靠近,笔者当然也会用变焦镜头将画面调整到自己想要的大小。拍摄时多用固定镜头,可增加画面的稳定性,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地拍摄,以大小不同的画面衔接,这样也方便后期剪辑。
  不过,一味的定镜头也不可取,因为在拍摄大场景时,即使加了广角也会碰到一个画面无法将景物的全景拍摄进来的问题。这时候我的做法就是将摄像机由右到左或是由左到右的摇摄,这也是摄像机优于相机之处。不过估计有些朋友不太知道正确的做法,画面常常摇来摇去或是忽快忽慢,看起来非常不顺畅。这些问题主要发生在身体转动方式不对,或是转动角度太大,还有就是犹豫不决,没有气呵成。
  正确的做法是以腰部为分界点,下半身不动上半身转动。就像你要过马路时左右观望是否有来车,只有头在左右转动肩膀以下是不动的道理。在拍摄时,如果你要拍的景物需要从甲点摇到乙点,首先应将身体面向乙点但下半身不动,然后转动上半身面向甲点,此时摄影机是对着甲点的方向,接着按下录像键先原地不动录5秒钟,然后慢慢摇摄回到乙点,到了定位时不动继续录5秒后关机。如果对这种镜头没有把握,也可以多摇摄几次,后期剪辑时挑出拍得最好的一次即70
  如果这些做法你还只觉得常规,那么下面的“武器”你定要注意。凡是看过《兄弟连》的朋友一定会注意到,虽然片中的场景摇晃得可以,但是画面却非常稳定,这完全是源于斯坦尼康(SteadIcam)的功劳,即摄影机稳定器。这种设备由美国人GarreR Brown发明,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逐渐为业内普遍使用,它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摄影效果,并引发了一场轰动。尽管斯坦尼康在曲线运动上不如摄影推车来得自如,但是在进行水平方向的位移上显示出了极大的优势,在展示镜头运动过程中的画面内容上,能够最大程度地接近事物的本质。不过,十多万的价格却并非国内朋友可以接受。
  好在我们还有国人自行开发出的“小斯”和“弓”,这两者也分别是稳定器的分支。特别是后者,不足千元白勺价格,足以让每个人梦想成真。在合理设置好减震系统以及前后左右的平衡后,在跑动中拍摄,稳定器的优势便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对手部腕力可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不过我平时也算个体育爱好者,这点重量还可以承受;但是几圈下来,也跑了个满头大汗。
  丛林中的拍摄
  既然是在郊区的山野里拍摄,丛林中的场面一定是少不了的。树林和绿地是每个城市都有的景致,虽说无论近郊还是公园,环境看起来都比较单一,但这并不意味着画面的单调,运用得当的话,你会发现这些地方原来也有不一样的味道。
  在丛林拍摄战斗场景,可以考虑多利用前景拍摄特写,运用得当,会使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可以很好地修饰画面,掩盖被摄者形体上的缺陷。在运用前景拍摄时,  要注意镜头、前景物体与被摄体的距离。在使用前景时,景深同样是重要的因素,适当地运用可以得到良好的视觉效果,一般情况下,前景应该是虚化的,因为清晰的前景会对主体产生影响。   如果现场的环境比较复杂,我便选择利用长焦控制景深的方式使背景环境变得模糊――大景深可使杂乱、不规则的背景成为色调统一的“集成色块”,从而使主体更加醒目,真正突出在大环境中的个体。  不过话说回来,大部分小摄像机控制景深的效果都有定局限性,因此,景深的使用要有针对性,要有特色,特别是如果所有的画面都考虑景深效果,实际操作起来就会倍感吃力,最好能够适时变换焦点。我此次很巧妙地运用了一个景深效果,开始是前面清晰、后面模糊,A方某“侦察员”在侦察B方人员排布;切换景深后,前面模糊,后面清晰,B方的某队员悄悄地举起了手中的“枪”。一声闷响后,再返回原来的景深,A方“侦察员”倒地,鲜血涌出,后面则逐渐清晰出现B万的队员……如此一来,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镜头语言便呈现出来,观众看得也自然是惊心动魄。
  逆光,是丛林拍摄中常用的光线,它可以为被摄者勾勒出一个明亮的轮廓。在逆光的场景下人物的发型会突出,身体的边缘线也会呈现出来,人物会变得更具立体感。而且,在树林中,光透过叶子所产生明亮的黄绿色也是非常理想的背景。
  
  傍晚拍摄的问题
  对于业余拍摄者来说,拍摄战争片的“夜间戏”其难度是很难想像的,专业的摄制组往往会开来汽车,借助外界的光源营造出观众眼中“夜间”的场景,而这对我们来说则不太现实。因此,在经过协商后,我把夜晚的戏改在了傍晚。从光的变化来说,当太阳从离地面15。角的高度降到地平线以下为傍晚时分。在这段时间中,由于阳光入射角比较低,各种垂直于地面上的物体被照得明亮,并形成长长的投影。地面在一天的日照之后温度较高,空气中的尘埃和水蒸气更多,对阳光的反射和折射更加强烈,因此景物的色彩较早晨偏暖。如用逆光拍摄,景物受光面与未受光面反差较大。当空气中水蒸气比较多时,天边形成一层晨雾或薯霭,阳光被大量散射,光线较为柔和,在被摄体上构成富有表现力的、被天空散射光充分柔化了的明暗变化。
  不过,由于傍晚由亮到暗的变化很快,色温也从高色温到低色温快速过渡。因此,拍摄时必须抓紧时间,并注意随着光线色温的变化随时调整白平衡。
  相对来说,我并不建议在这种情况下还拍摄一些激烈场面的情节,因为这样一来,这种场面的时间往往比较难掌控;二来,拍摄了一天后,很多人都感觉有些累了,肚子也饿了,拍摄时间的拖长会让演员产生厌烦心理:而且这段时间过渡比较快,往往不超过1个小时,等全黑后再走出丛林也比较有危险。因此,在我安排的情节中,这段情节则用来伤感――“幸存”下来的人们浑身都是鲜血,背靠在树上,席地而坐,用从捌上摘下的叶子缓缓地吹起“友谊地久天长”的曲子,一缕斜阳将最后的余辉照在枪上,全剧嘎然而止。
  到了后期制作时由于我前期考虑充分,拍摄镜头比较多。剪辑时就可以集中笔墨刻画细节,营造氛围,突出主体形象,并仿照类型电影的规律结构,设置波澜起伏的情节变化,再结合激烈的动作场面和复杂的视听语言,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看得这帮“军品发烧友”大呼过瘾!看来啊,今年的“十一”黄金周,我这人“战地摄像师”可又有得忙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87418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