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沙棘育种研究进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从沙棘杂交育种、选择育种、引种及实生选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为生产和科研方面提供参考。
  关键词:沙棘;育种;研究进展
  
  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又名醋柳、酸刺等,为胡颓子科(Elueagnaceac)沙棘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是一种新兴的小浆果树种,株高2~4 m,高者可达10 m左右,雌雄异株。我国沙棘资源丰富,目前共有沙棘林140万hm2之多,占世界沙棘总面积的95%以上,素有“沙棘王国”之称 [1 ]。中国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大多利用中国沙棘;德国、意大利、芬兰等国家,多利用鼠李沙棘;在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中亚沙棘已被开发成许多产品。中国沙棘、中亚沙棘2个亚种的野生资源最为丰富,但果小、刺多、含油量少及产量低等。其他种或亚种具有刺少、维生素和油含量高、耐旱、耐寒、抗盐碱等,但这些种或亚种的繁育与栽培研究也在逐渐开展,并且也获得了可喜的成果 [2 ]。
  1沙棘杂交育种的研究
  沙棘雌雄异株,个体之间都存在差异。通过杂交育种在F1代杂种群体中选择优系是目前沙棘育种的主要途径。目前国内研究较多的为中国沙棘,它适应性强、生命力旺,具有刺多、果小、柄短等特点,利用杂种优势,选择纯合的亲本,将俄罗斯、蒙古大果无刺(少刺)、柄长沙棘与中国沙棘组合,选配杂交一代种子,发展生态经济型沙棘 [3 ]。黄铨从1993年开始,为选育生态经济型沙棘良种,进行了多种类型的杂交试验,其中“蒙古沙棘×中国沙棘”最有价值,在这个杂交组合中,亲本选配不同,杂种优势程度有别,以“乌兰沙林”为母本,以中国沙棘丰宁种源优良雄株为父本,效益最为显著。从F1代杂种群体中,选出了优良无性系品种“华林1号”、“天水1号”等,用杂交种营造沙棘林,可显著提高沙棘的栽培利用价值 [4 ]。
  2沙棘引种培育及实生选种
  2.1引种培育
  1987年首先由中国林科院和天水水土保持试验站开始开展国外引种沙棘试验,这些材料大多大果、柄长、无刺或少刺,受到了较多重视。分别从前苏联(俄罗斯等)、蒙古国和北欧地区引进近100份材料,包括种子和苗木,以种子为主,因为实生苗子代性状分化较大,选择群体较大;引进的无性系苗木除进行了试种外,中国林科院林业所还做了区域化试验,探讨不同品种在不同试验点的表现。引种和区试的结果表明 [5 ]:①北纬45°以北,能正常生长发育,可直接栽植;②北纬40°~45°地区,难达最佳栽培状态,但仍有栽培价值;③北纬40°以南,栽培价值较小;④同品种中,国内繁育的苗木,比国外引进的苗木适应能力强。
  2.2实生选种
  引进国外品种的种子,通过实生选种的方法,在原有品种基础上,从事新品种的培育。
  首先建立子代测定林,通过苗期选择、造林试验后,根据实生子代的生物学性状、生化指标,如树高、冠径、新梢长度、数量、抗逆性、糖酸含量、维生素含量等,用综合指数法进行比较选择,选出特异的优良单株,进而进行无性系繁殖,投入生产与示范推广,最终审定品种。通过实生选出大果、无刺或少刺、果柄长的品种,包括“乌兰沙林”、“壮园黄”、“棕丘”、“白丘”、“深秋红”、“川秀”、“辽阜1号”、“草新2号”、“龙江1号”、“龙江2号”、“龙江3号”、“无刺丰”、“健雄1号”、“健雄3号”等,每亩产果量在15~30 kg之间 [5 ]。
  3沙棘选择育种方法的研究
  中国沙棘通过人工栽培,经过天然杂交和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呈现出许多变异类型,在果实的形状、大小、颜色、果实的营养成分等出现很大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不同个体的遗传因子所决定的。因此,要根据用途确定选择标准,选择不同用途的优良类型。
  通过不同沙棘类型的生化指标、经济性状、形态特征等方面测定,选出的优良类型,然后进一步观测性状的遗传稳定性和变异程度,使选出的类型更科学、更优良、更适用。优良单株的选择,主体是在优良种源区、优良小群体内进行,对于特异变异体和在逆境中生长的特异单株,也一并进行选择。选择标准线的制定是以天然群体的各项均值为基准,另加3个标准差。对所选出的优良单株,除雄株外,不作无性系测定,而是进行自由授粉的子代测定,先通过苗期测定和选择,再在多个试验点作造林试验,然后通过综合指数法对连续结实3年的单株作观测。有研究学者利用这一方法在西北、华北、东北8个省(区),共选得368个优良单株,对黑龙江省绥棱、内蒙古磴口等6个试验点的优良单株测定和配合选择,选出8个精选单株组成复合群体,建立种子园生产良种种子 [5 ]。
  4展望
  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从事引种研究的单位很多,如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浆果研究所、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园艺研究所、青海省林业科学研究所等等,在丰富我国沙棘种质资源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在这20多年中,沙棘产业做成了小浆果大产业,而且取得了巨大的生态及经济效益,在未来,沙棘产业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 齐虹凌,于泽源,李兴国.沙棘研究概述[J].沙棘,2005,18(2):37―41.
  [2] 孟凡林,张宝奇,吕荣森等.沙棘属植物的种质资源及其利用[J].辽宁林业科技,2006(4):41―43.
  [3] 马红伟,高金波,董丽娟等.论沙棘杂种优势利用[J].防护林科技,2004(4):57―58.
  [4] 黄铨.沙棘的杂种优势及其利用[J].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 2004,2(3):27―32.
  [5] 黄铨.中国沙棘育种研究进展[J].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2006,4(4):25―2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88575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