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气象信息服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新农村建设需要气象服务的有力支持,如何做好针对农村的气象信息服务,值得我们去思考。针对新农村建设中的有关气象信息服务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气象信息服务; 建议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而我国却不是农业强国。农业基础脆弱,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农民收入低,城乡差距大,影响和制约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只有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才能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而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变、气候差异大,农业生产受气象条件影响显著,这就给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研究和解决农业高效生产的气象预报服务问题,提高预测预报能力,扩大气象服务领域,积极为新农村建设做好气象保障工作。
  
  1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气象信息服务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气象服务在支持农业生产,防灾减灾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特别是突发性气象灾害来临时,可及时、快捷地把天气预警信息传送到广大农民手中,使他们随时掌握天气变化,趋利避害,提高生产效率,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气象灾害损失。《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气象为农业服务,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生命财产安全”,要贯彻这一要求,气象部门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农为重,加强农村信息化服务水平,健全气象信息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气象业务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气象保障。
  
  2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现状分析
  
  2.1农村信息化建设相对较落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信息化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信息化已成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经济实力和竞争优势的重要保证。但相对城市,农村信息化的进程还是相对滞后的。农村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为了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消灭贫困,也是奔向小康的重要途径之一。进入21世纪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级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特别是通过实施广播电视及电话“村村通”工程,提高了农村地区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和固定电话普及率,有力推进了信息技术在农村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和涉农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基础差,整体水平相对落后,地域性差距较大,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气象信息为农服务的发展。
  2.2气象预报准确率不高,精细化程度差,服务产品过于单一随着气象现代化的发展,气象预报准确率也得到了一定提高,为广大农民朋友生活生产、防灾减灾等方面提供了气象保障,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新农村的建设,农民朋友对气象预报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针对农业生产方面的涉农专业预报。但气象科学目前还不是一门很完备的科学,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尚未形成,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大幅度地提高预报准确率,特别是针对气象监测站点稀疏的广大农村的预报,短时期还达不到。
  2.3农村气象信息服务还不够及时,信息传输渠道不畅准确的预报和丰富优质的气象信息服务产品,只有及时传递到广大农民朋友手中,才能发挥指导农业生产,防灾减灾及趋利避害的作用和效益。而目前的状况是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山村,信息传输不畅,甚至闭塞,致使农民朋友无法及时获取气象预报服务。农村信息化落后的现状,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功能的发挥。要使农村信息传输畅通无阻,解决气象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必须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建设和科技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3加强气象信息为新农村服务的几点思考
  
  3.1加强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提高气象预报信息准确性
  3.1.1中小尺度气象灾害具有范围小、时间短、突发性强等特点,其灾害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占有绝大部分比重,而当前气象监测站网远远不能满足对中小尺度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的要求。加大对中小尺度气象灾害监测网的投资建设力度,针对我国农村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变、监测站点稀少等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各类气象灾害监测系统,加密自动气象监测站点,建成布局合理,覆盖面广的中小尺度气象灾害自动监测站网。加快填补乡村气象要素监测的空白。同时在现有气象监测站点的基础上增加适宜当地主要作物的农业气象观测项目,提高对多发性农业灾害性天气的监测水平。
  3.1.2加强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建立以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综合应用各种预报工具、方法和预报员经验的气象预报业务平台。着重开展中小尺度数值预报模式产品的解释应用,逐步实现气象预报在时、空上的无缝隙、精细化要求。
  3.2针对农村生产生活需求,丰富气象信息服务产品在原有的涉农气象服务产品的基础上,根据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的新要求,不断开发针对性强、适用性好、需求量大的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新产品。一是每逢重大灾害性、转折性天气,气象部门除做好预报外,都要事先针对农业生产提出对策建议。如农业气象旬报、月报,农业生产气象年景分析,主要作物产量预报等。二是加强大风、山洪地质灾害、暴雨、雷电等灾害性天气精细化预报产品的服务,保障农民生命财产安全。三是针对当地的主要农作物采取跟踪观测,进行跟踪预报服务。如,当地是棉花主要产区,就可以围绕棉花生产的全过程,从年景分析开始,涵盖播种期、终霜、头水、打顶、停水、初霜、产量预报、病虫害气象条件监测和分析等重要环节,形成棉花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系列化气象信息服务。四是开发农村气象指数预报服务产品,包括施肥、施药气象指数和农村生活气象指数预报产品等。
  3.3拓展气象信息发布渠道,保障气象信息传播畅通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打造不同层次的传播平台,促使气象信息能真正实现下乡、进村、入户,提高广大农民朋友主动获取和利用气象科技信息发展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3.1针对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差,信息采集、信息处理能力比较落后以及信息发布、传输滞后的现实,在政策、资金、人力、物力方面向农村、农民、农业倾斜,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
  3.3.2针对农村地区相对偏僻、农民居住相对分散、关键农事季节十分忙碌的实际,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电话、手机短信和互联网等渠道及时发布气象预报信息,也要针对偏僻山区等缺乏现代通信手段的实际,大力加强专用电台、公共广播,移动式警报器等预警服务发布系统的建设和运用。
  3.3.3依托政府资源完善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平台,当有灾害性天气时,可以通过各级政府原有的政务信息发布渠道发布气象预警信息。
  3.3.4建立一支以村干部为主的乡村一级气象信息员队伍,由气象部门通过手机短信、电话、传真等方式给他们发布气象信息,再由他们通过村级广播等渠道负责转发。同时乡村信息员还负责收集上传气象灾情和当地农民的意见建议,如果有自动气象监测站点和LED信息屏等终端信息平台的还要负责维护工作。
  
  4结束语
  
  农村气象信息服务必须以农村需求为导向,以满足服务对象的要求为目标,加强气象预测预报能力,丰富农村气象服务产品,拓宽气象信息服务渠道,不断提高天气预报的精度、时效和针对性,力争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的气象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 陈俊春,邱声春.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切入点、着力点和结合点[J].气象软科学,2007(1).
  [2] 尚卫红.不断提高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能力[J].沙漠与绿洲气象,2008年增刊.
  [3] 刘树民.简析我国农村的信息化建设 http://lihuayuan.cublog.cn 2007-05.
  [4] 章毅.从一次突发天气事件看县级预报服务[J].气象软科学,2007(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88602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