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虎年养猪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2009年的生猪产业,并没有长时间维持“牛气冲天”的大好局面,从年初到年尾,就一直在起起落落中跌跌撞撞地运行着,为此,业界人士的脸上写满了惊悸和担忧。好在牛年终于过去了,充满活力的虎年已经开始。面对2010年,人们的疑问是:养猪业的形势怎样?业界该如何应对?
  一、牛年后备母猪需求旺盛,虎年产业整合步伐要适当调整
  据对部分养殖场的调查,2009年后期,国内后备母猪市场需求旺盛,能繁母猪潜在产能过大,由此预计,2010年生猪市场供应充足,价格有可能再创新低。这是虎年需要加倍重视的一个信号。
  据调查显示,2009年年底,我国后备母猪供不应求,交易体重下降。对国内大型种猪企业的调查表明,后备母猪交易体重降至30~40千克;对部分养殖场的调查表明,后备母猪存栏占能繁母猪存栏的比重为37%。在能繁母猪存栏结构中,5~6胎的能繁母猪存栏比重为11%,远低于正常水平;1~2胎和3~4胎的能繁母猪存栏比重较大,各占45%左右;而1~4胎的能繁母猪数量占能繁母猪总量的比重为88.6%。
  市场分析证明,生猪生产结构的调整,使后备母猪需求数量有所增加。前段时间,我国生猪生产结构调整主要有以下两种表现:一是专业育肥方式向自繁自养方式转变,有些养殖户虽然没有能繁母猪存栏,但却正在增加后备母猪存栏量;二是部分养殖企业压缩低产能繁母猪存栏,扩充后备母猪存栏。这种调整过程,自然会增加后备母猪的需求量,这就有可能导致后期能繁母猪存栏量居高不下,仔猪供应量将会持续增加。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在肉类需求中,猪肉的需求降至62%,并有继续下降的趋势。同时,随着猪肉价格继续走低,价格的再下降对猪肉消费的促进作用将逐渐减弱。生猪供应大幅增加和猪肉消费增长空间缩小,将引起2010年生猪价格再探新低,届时5~6胎的能繁母猪势必大量淘汰。预计这个时间将会发生在2010年第二和第三季度。
  针对这种情况,业内人士建议,龙头企业应适当调整产业整合步伐。行情低迷期应是龙头企业的产业整合期,此时加快产业整合,成本最低廉、见效最快捷。对于中小型养猪企业来说,此时宜减慢补栏速度。目前后备母猪存栏充足,后期行情看淡,企业应暂缓实施后备母猪补栏计划,如果有必要,应及时淘汰低产能繁母猪,这样也能有效减少亏损。
  二、疫病威胁越来越严重,预防疫病是虎年养猪业的核心所在
  疫情频繁暴发是生猪价格波动的导火索。近几年,由于养殖环境不断恶化,疫苗使用混乱,药物使用不当,疫病有越来越乱、越来越难治的迹象,致使猪瘟、口蹄疫、蓝耳病、圆环病毒病、链球菌病、巴氏杆菌病轮番轰炸,对生猪养殖造成了严重影响。2007年春夏之交,南方地区暴发的“高热病”,不但直接造成2007年到2008年的猪市起伏跌宕,让猪市充满着惊涛骇浪,而且给2009年的猪市埋下了隐患,还成为2009年猪病流行的间接原因。2009年大肆流行的猪混合感染,在2010年不会自行消失,业界必须加以重视。
  综合分析当前的防疫特点,免疫抑制是引发疫病流行的重要原因。引起免疫抑制的疫病很多,有猪瘟、蓝耳病、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病、细小病毒、流感、肺炎支原体、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弓形体和猪附红细胞体等,这些疫病都不同程度地破坏猪机体的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使猪体的免疫保护能力急剧下降,不但造成直接危害,而且导致人工免疫失败而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定期应用免疫增强剂,是预防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重要措施。最常用的免疫增强剂有转移因子、干扰素、白细胞介素以及免疫核糖核酸、高免球蛋白、胸腺肽等制剂;有些中药制剂,如人参多糖、灵芝多糖、黄芪多糖和猪苓多糖等,以及清热解毒、抗菌、抗病毒的其他中药制剂,如清开灵、柴胡、板蓝根、双黄连、鱼腥草、大青叶、杜仲、穿心莲和连翘等,都具有激活免疫细胞、调节免疫功能和增强免疫能力的功效;其他制剂如左旋咪唑和维生素C等,也具有增强免疫的功能。在生产实际中,养殖户应根据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使用。
  不良应激是引发疾病的诱导因素,因此,日常管理要精心、细致,尽量避免发生不良应激反应。主要措施是:饲喂全价日粮,注意合理配比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饲料更换要有1~2周的过渡期;养猪场要使用清洁卫生的饮水,饲料原料和饮用水源不许存在工业污染;保健、治疗时,合理选择药物,不得使用容易产生免疫抑制的药物,疫苗接种期间更要注意合理用药;控制好饲养密度,生产场区不能过于拥挤,要保持良好的通风与卫生条件;在高温炎热容易出现热应激的季节,或在进行去势、转群时,应提前在猪饲料中添加抗应激物质,如电解多维、维生素C、维生素B12、延胡索酸、柠檬酸和碳酸氢钠等。
  饲料问题也不容忽视。使用全价配合饲料时,应尽量选择正规厂家的产品,不能贪图便宜购买不合格产品;自配饲料时,一定要选择新鲜的饲料原料,对轻度霉变的原料要进行严格的脱毒处理,严重霉变的原料不得使用;夏秋季节保存成品饲料和饲料原料,必须做到防潮防湿,保持饲料仓库处于干燥环境,控制相对湿度在70%以下;要使用包装袋储存饲料,有效控制水分和氧气,防止饲料霉变;在饲料中添加防霉剂,如丙酸钠、山梨酸、露保细盐、抗氧喹、柠檬酸、克霉灵、除霉净、双乙酸钠和富马酸二甲酯等。
  此外,为了增强猪群的抵抗力,可以从仔猪和后备母猪着手,采用相对逆境饲养的方法。仔猪教槽料中要减少蛋白质含量,增加粗纤维含量,不再使用氧化锌和氧化铬,不再使用抗生素,进一步促进肠道的后期发育和肠道免疫能力。后备猪要减少消毒次数或不再进行常规消毒,尽量按照多途径的方法合理接种疫苗。健康猪群尽量不使用抗生素,平时要适当减少饲喂餐数,减少含抗生素、重金属饲料的使用,并要打开猪舍门窗,接受阳光。这些观点虽然与传统措施有别,但与养猪产业的发展形势相适应,养殖户不妨积极尝试应用。
  三、生猪生产的周期性和散养特点导致“蛛网现象”,突破“蛛网”困局是养猪业的当务之急
  生猪养殖的周期性,决定了生猪价格的周期性波动。仔猪长成肥猪出售,约需要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长成能繁殖利用的母猪,约需要8个月时间,再加上接近4个月的怀孕期,生猪的生产周期为12~18个月。这样长的时间,决定了生猪产量提升有一定的时滞性,其变化对价格影响的时滞也在1年到1年半之间。在价格高涨的时候,养殖户常常大量跟进,盲目扩张规模,往往导致一定时期内供过于求,从而造成价格大幅度下挫。过低的市场价格,会严重打击生产者的积极性,养殖户又会大规模减产,结果造成供求关系再次失衡,从而导致价格暴涨。供给与需求轮番波动,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呈“蛛网”状交织,在价格的最低点,生猪出栏数最多,到了价格的最高点时,生猪的出栏数量反而最低,这就是经济学上所说的“蛛网现象”。
  目前,我国生猪散养比例较大,占全部生猪养殖的52%左右,规模化养殖仅占48%左右,在广大农村地区,散养方式则处于绝对地位。散养户比例过大,是生猪行业出现“蛛网现象”的直接原因。大部分散养户和一些小规模养殖户,对市场价格走势缺乏预见性和前瞻性,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盲目跟风、追涨。在市场本来就不稳定的情况下,这种从业心理进一步加剧了供需矛盾,助推了价格的暴涨暴跌,让养猪产业成为一种高风险的行业。与散养不同,规模化养殖不但容易控制疫病,能有效提高产品质量,而且有利于抵御市场风险。所以,在2010年,散养户应积极行动起来,寻求与养殖合作社等机构进行联合,建立生猪产业联合体,共享饲养技术、防疫措施和市场信息,共同抵御市场风险,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蛛网”困局,让养猪不再成为一种高风险行业。
  实施生猪保险,能有效化解市场风险和疫病风险,也是突破“蛛网”困局的有效措施,无论是大中型养猪企业,还是小型养殖户,都应重视生猪保险措施。目前,我国的生猪保险举措,主要是能繁母猪保险和规模化养殖保险两个方面的险种。总体来看,生猪保险存在商业化运作较难、认知程度较低、产品设计不完善等问题,但它能为养猪业健康发展筑起一道安全网,养殖户应持积极的态度认真对待。
  破解“蛛网”困局,还需要重视国家对生猪生产的长远规划,充分顺应国家的宏观政策。沿海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养猪企业,要注意向出口创汇型企业靠拢,通过产品出口,更好地调节国内市场;中部地区要进一步转变传统养殖模式,采取农牧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水平,扩大屠宰加工能力,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开发利用优良的地方品种资源,培育特色优势,立足扩大本地市场;西南地区要因地制宜发展各种类型的生态养猪业,提高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和生猪良种化水平。只要与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合拍了,养猪业就会走上持续发展的道路。
  小规模的养殖户和散养农户在突破“蛛网”困局中也应有所作为,可充分利用船小好调头的优势,利用好国家的低息或贴息贷款,利用好国家对能繁母猪的补贴,与龙头企业和养殖协会密切配合,逐步探索走订单农业和合作经营的新路子,不断提高市场预测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
  作者简介:王道坤 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畜牧兽医专业教学工作。联系地址:山东省沂水县第二职业中专邮编:2764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90446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