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炮火中的毕业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4月24日清晨,太行山南麓某训练场上,天高云淡,安静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紧张的味道。头戴深绿色钢盔的大四学员臧建,对于昨天上午实弹预演,似乎还心有余悸。毕竟是第一次距离火炮这么近,要知道,当6炮齐射的时候,训练场营房的窗户玻璃一下子被震碎了16块,它们离火炮阵地左后方足有800米。
  这次综合演练的主角们是军械工程学院1000多名应届毕业学员。四年来的学院生活已经使他们初步掌握了各种专业知识;这些被烧红的铁,只差最后一次淬火。
  记者看到,广阔的演习场分布着雷达、高射机枪以及其他特种车辆。稍远处,大小不一的帐篷错落其间。更远处,是并排的6门火炮。现在是9点整,再过15分钟,瞄准手建就将直接用手拉下击发手柄,打响今天综合演练的第一炮。
  学院政治部副主任介绍,从19世纪80年代起,军械工程学院就适时组织学员进行毕业演练。随着军事院校培养人才目标的调整和院校职能的转型,这样的综合演练将实现常态化。对于这些出生于改革开放之后,平均年龄在23岁的未来军官来说,战争还只是课堂上的理论和影视中动人的故事。演练总指挥、张龙副院长告诉记者,“演练将突出对学员指挥、协同、保障以及维修能力的锻炼”。
  这正是演练的目的。
  
  炮火中演兵布阵
  
  三颗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演练开始。
  近处,几座防空雷达迅速展开,输油管道也被一路小跑着的学员接通。小山一样的弹药箱被全地形弹药装卸车码放齐整,又被迅速覆盖上迷彩帆布。’一切都在有条不紊中进行,学员们对这些复杂的军械操作很熟练。
  远处,随着炮长“一炮放”的指令,臧建下意识地拉下了击发手柄,蛰伏多时的火炮吐出了巨大的火团。“轰”,炮弹呼啸而出。臧建和其他学员们张开嘴,低下头――这样能有效减少炮声波对耳膜的震伤。每个人的耳朵好像被硬塞进了一块东西而立即被拔了出来。“像一根针扎进耳膜。”另一位瞄准手王德涛这样形容。炮位一眨眼腾起了两米高的尘土,大嘴一样把他和站在这门炮后的其他学员全部吞没又慢慢吐了出来。
  对于第一次实地近距离听到这样巨大轰鸣声的人来说,内心多少是恐惧的。不同于你平时看电视,甚至舒服地坐在环境模拟真实的影院看战争大片,单是这超出想象的声音已经让你感到危险已经将你笼罩。所以,昨天预演时,臧建的同学翁海青和其他炮手都是攥着另一端系在击发手柄上的拉火绳,跑到离炮位十几米远的地方开炮的。这种行为似乎该归因于在集体环境中无法退缩又规避危险本能的心理叠加。
  “咣”,远山靶标处传来闷雷般的巨响。臧建前额一直贴着瞄准镜,现在可以清楚地看见目标被弹丸砸了个大坑。观礼台处传来响亮的掌声。
  “打中啦!”臧建悬着的心才落到肚子里,心底涌起了一种征服者的自豪感。“轰轰轰”“咣咣咣”,紧接着,各型地炮单射、连射、齐射,炮弹排山倒海般向地面目标倾泻。后方阵地上,警戒雷达快速转动,搜捕到来袭“敌机”,旋即十几门高炮剑指苍穹,一阵齐射,“敌机”凌空爆炸。
  我方也有数辆火炮遭受空袭不同程度受损。学员抢修分队立即携带工具对轻损地炮进行战场抢修。记者了解到,许多维修保障工具是由学院研制的,用着顺手,维修效率大大提高。对于受损情况复杂的火炮,他们还使用了由该院研制的远程视频支援修理系统,在异地专家组的指导下抢修。在炮火硝烟中,毕业学员担任各级指挥员和作业手,练指挥练技术,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应对“战场”出现的新情况,赢得了院领导和教员们的阵阵掌声。
  “此次演练规模比往年更大,不但增加了实弹射击的火炮门数和弹药数量,还新增了与复杂电磁环境下作战紧密相关的17个演练科目。”演练总导演、训练部卢昱部长介绍。
  
  “战场上没有配角”
  
  当地面火力压制住敌军目标后,赵佳明和他的战友们开始向“173”高地发起进攻。这个刚从地方大学毕业不到一年的国防生,在演练中被编入摩托化步兵团,主要任务是攻占敌方山头。
  “嗒嗒嗒”,敌军机枪架在山顶上肆虐地扫射,硝烟弥漫。摩托化步兵团每3个人组成一个战斗小组,并按一定的队形前进。赵佳明和他的两个战友组成前三角队形,交替掩护,逐个突破沾染区、炮火封锁区、敌空袭区和雷区。
  “这时候每个人都要充分信任对方,否则真在战场上,子弹会从不同方向穿过我们每个人的胸膛。”赵佳明说。他看过不少战争影视作品,但对战争的体会最深刻最真实的恐怕是这一次了。赵佳明又说“这里不需要个人英雄主义,我们要的是团结协作。”
  对于这些学员来说,他们在炮火中所体味到的东西显然具体而细腻。《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石光荣和《亮剑》中的李云龙曾是大四学员刘坤的偶像。“很有英雄主义气概,战功显赫,说打就打。”但演练中的经历改变了刘坤的这种看法。在这次演练中,有的战友负责弹药保障,有的负责武器维修,表面上没有像他在前沿阵地冲锋陷阵“威风”。当他在冲锋时,轻机枪突然卡壳了,幸亏搞武器维修的战友及时解围。“战场上没有他们,就要付出血的代价。”
  这些被社会贴上“自私”、“浮躁”、“坐享其成”等标签的学员们,呈现在笔者面前的却是一个个理性、稳重、坚强而注重团结的真实的个体。是社会对这一代人的偏见,还是他们经过部队熔炉的冶炼发生了化学反应?军械工程学院政委李庆安说:“只要我们教育引导得好,他们照样能成长为捍卫祖国和平的脊梁。”
  
  “合金钢”是怎样炼成的
  
  这是军械工程学院第三次实弹综合演练了。让院党委下定决心进行这样演练的还得从一次调研开始。
  2005年由米东院长带队组织人员到各大军区调研,意在摸清所培养人才的底数。在调研过程中,部队指出了该院毕业学员在专业上能啃“硬骨头”,但也存在指挥管理能力偏弱、不熟悉部队修理规程和组织程序等问题。
  部队对人才的需要就是我们的任务。这是军械工程学院党委一贯的工作思路。反过来说,也就是人才在部队有哪些“水土不服”,学院就要在培养上对症下药。院党委带回问题再下基层调研,找到症结所在:部队需要复合型人才,但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和课时的限制,学员缺少在近似实战环境下组织指挥的学习环节。
  院党委统一思路,把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增强实践教学环节上。除了保持分年级、分层次组织学员当兵见习、长途拉练和部队代职实习外,从2006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实装实弹综合演练,让应届毕业学员在战场上锤炼组织指挥能力,熟悉装备保障组织程序,提高综合素质。
  每次演练一结束,院党委都要认真剖析总结演练中存在的不足甚至败笔。“了解失败比了解成功更为重要。”米东院长说。今年的实装实弹综合演练便是在前两年的基础上进行完善的,课堂与战场衔接得越来越紧密。
  “到部队后,如果单位需要组织演习,我起码可以理直气壮地站出来说,我行!”来自山东的王军田自信地说。他担任地炮炮长,除了熟悉炮兵群的演练程序外,他还留心观察并积极向教员请教了防空兵群、师装备保障机构等的演练程序。大部分参演学员和他一样,在这种新装备全系统、跨专业、多兵种协同演练中受益匪浅,被锻造成能指挥、会管理、精技术的“合金钢”。
  
  责任编辑 罗尔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91524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