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异化翻译及其文化意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 敏

  摘 要:翻译不是简单的两种语言的互换。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考虑到源语和目的语所处的不同的文化环境,进而选择翻译策略。有关归化与异化之争,翻译界由来已久。本文从文化角度出发,探讨异化翻译对于目的语语言及文化的意义。
  关键词:翻译的任务 归化 异化 跨文化意义
  
  引言
  
  近些年来翻译界中对于翻译策略常有归化异化之争,即译文应该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还是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笔者以为两种策略皆有道理。但所谓归化异化,归根到底只是翻译过程中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而翻译策略的使用应该取决于翻译的本质-即翻译的根本任务。
  
  一、翻译的根本任务
  
  所谓翻译,就是从源语(resource language)到目标语言(target language)的转换,用一种语言形式来表现另一种语言的内容。语言是人们在一定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通过长期交往而发展起来的交际工具,属于文化的一个部分。因此当一种语言和另一种语言进行交流时,实际发生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由此我们可以确切地说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翻译的根本任务是向目的语读者介绍源语文化。Andre Lefevere 把翻译看作“文化交融”(acculturation),而R. Daniel Shaw则创造了“transculturation“(跨文化交际)这个词。
  
  二、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决定了翻译与文化的密切关系,翻译的根本任务是两种文化的交流。抛开文化因素谈翻译,无异于无本之木。一个文化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和生活的基本判断,随时随地地都会表现出来,不管什么文体,都有可能通过语言流露出其所属文化的一些中层或深层的价值判断。如何在翻译过程中既传达意义,又表现出原文的文化渊源与文化色彩,特别是将源语中那些暗含的文化价值观念表现出来,使译文读者也能领会,这是译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要考虑斟词酌句,又要兼顾文化因素。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Nida)说:“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语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即使目的语和源语文化中语言指称意义相同,并不意味着文化含义完全相同,在翻译中容易产生误读,使目的语读者对于源语文化产生误解。例如propaganda多含贬义,与汉语的“宣传”并不完全相应。同样的误解还会发生在译者对源语文化缺乏了解。把《水浒》译成“We Are All Brothers”显然没有考虑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兄弟”的定义。《水浒》中的一百单八位好汉虽以兄弟相称,但实际上还是“长幼有序”,并非brother所指的平等关系。所以王佐良认为:“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可见文化是翻译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三、归化与异化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既然要考虑文化因素,就常常碰到另一个难题:由于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存在差异,如何在目的语中找到源语中相对应的词语成了译者的一大难题。尤其是怎样处理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差异较大的文本中的文化差异,翻译界出现了分歧,即所谓“归化”(adaptation)与“异化”(alienation)。
  1.归化
  “归化”是指译文应以目的语为归宿。归化派认为试图把源文化的体系强加给目的语文化是危险的,因此译文要克服文化障碍,译者的责任之一就是避免文化冲突。译者在把一种文本移植到另一种文化中去时,要仔细权衡文化中思想意识的内涵以避免文化冲突而导致的各种形式的误解。如果译文表达的内容和方式在译文读者对现实世界了解的知识范围内,读者就能更好地理解译文。所以要尽可能将源语文化转换成目的语文化。
  归化翻译增加了译作的可读性,使译文通俗易懂,符合目的语文化的规范。例如读者在阅读实用性文体、宣传资料、通告等文章时,其要求并非在于了解源语文化,而是为了消遣或其他目的。在翻译这些文体的文章时,译者采取归化的译法有助于译文读者理解译文。但是任何文体都采用归化译法,往往用无文化色彩的语言替代原文中生动形象的联想,会淡化原文的文化色彩。试看这个句子:It is unfair that histories always attribute the fall of kingdoms to Helen of Troy. 把这个句子译成“历史学家们常把王国的倾覆归咎于红颜祸水”就失去了“Helen of Troy” (特洛伊的海伦)这一带有异国文化色彩的形象了。
  2.异化
  主张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的“异化派”则认为有必要让译文读者了解异国文化。在目的语文化中移植源语文化将会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这正是翻译的主要目的―文化交流。译文如果不能传达源语世界的现象,就不能算是“忠实于原作”。
  译者应该明确目的语的接收者都有一定的思维、推理、判断和理解能力。简而言之,就是说译文读者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他们能够根据目的语的上下文理解其中的文化含义,品味出其中的异国文化风味。其次,译文读者在阅读译文时就已经怀有了解源语文化的目的了,因此他们希望读到充满异国风情的句子。译者的任务就是把源语文
  化介绍给目的语读者,采用异化翻译大有裨益。
  
  四、异化翻译的意义
  
  Venuti在他的《翻译的策略》(Strategy of Translation)一文中把异化翻译定义为“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语言与文化差异”。(Venuti, 2001:240)异化的理论依据是语言的开放性与渗透力。语言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系统,具有不可估量的吸纳、包容能力,异化可丰富译语的词汇,注入异域文化,增加文化间的理解。
  1.异化翻译可以丰富目的语语言
  异化翻译可以使译者摆脱目的语语言和文本的束缚,采用较为灵活变通的方式,在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同时译出富有异国情调和色彩的文章,给译文读者以陌生、清新、别样的阅读体验,从而进一步了解新鲜又陌生的异国文化。这也正是译者进行翻译活动的目的―把源语文化介绍给目的语读者。例如在汉语中有:摊牌(Show one’s card),破记录(To break the record);在英语里有Yin yang(阴阳),Feng shui(风水),Sushi(寿司),Yoga(瑜珈)。这些词并非汉语或英语语言体系中的词,随着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这些带着异国情调的词通过异化的译法展现在本族读者面前,并逐渐被接受,得到广泛地传播和使用。
  2.异化翻译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
  目的语读者在接受那些外来词的同时实际上直接接触了另一国的文化,并且在慢慢接受外来词的过程中自觉了解了充满异国风情的文化,增进了不同文化的互相了解,减少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解,缓和文化冲突。试比较下列的词语:猫哭老鼠,to shed crocodile’s tears(掉鳄鱼眼泪);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我们就不难发现,通过异化翻译我们可以了解英汉两种语言对于不同象征物的理解,东方读者对于西方文化会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在汉语中使用“鳄鱼的眼泪”这种说法了。
  在全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今天,译者有责任让目的语读者通过阅读了解源语文化,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结论
  
  笔者认为,只要译者能够善于运用异化翻译就可以弥补归化翻译的不足,两者相辅相成。译者若能灵活应用异化与归化的翻译方法,定能向读者呈现既通畅优美又兼具异国风情,富于异国文化的译文。
  
  参考文献:
  [1] Nida, Eugene.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2] 王佐良.翻译: 思考与试笔.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
  [3] Venuti, L. Strategies of Translation [A]. Roo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C]. Baker, L. et al. London and New York: Rootledge, 20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02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