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高职院校和谐班集体的建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程远清

  摘 要:和谐班集体是学生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的基础,是学生成才的良好环境,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桥梁。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班集体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生源构成复杂、弱势群体比例增加、毕业生就业困难等,结合实际工作,提出了建设和谐高职院校班集体的基本构想。
  关键词:高职院校 和谐 班集体 建设
  
  一、建设高职院校和谐班集体的重要意义
  
  和谐班集体是学生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的基础,是学生成才的良好环境,是素质教育实施的主要载体,是联系各科教师及学生之间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桥梁。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教育形式,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务实高效地开展和谐班集体建设工作,使班集体建设卓有成效,从而为良好校风和学风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高职院校班集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
  
  (一)生源构成复杂,学生综合素质差异大。
  高职院校的生源构成比较复杂,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二是普通高中往届毕业生;三是各类中职输送的“三校生”;四是形式多样的预备生。四大类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心理特征和生活习惯等均有重大差异。
  (二)弱势群体比例上升,帮扶工作难度增加。
  高职学生弱势群体不仅仅指经济上贫困的学生,而且指因先天或后天的因素导致能力或机会相对缺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被排斥在一般群体之外的处于相对不利境地的学生群体。在实际的高校学生管理和教育过程中,可以将弱势群体分为学习弱势群体、经济弱势群体、心理弱势群体、行为弱势群体、地位弱势群体、道德弱势群体等等类型。其数量和在高职院校学生总量中的比例呈显著上升趋势,给和谐班集体建设带来了新的课题,其帮扶工作的难度相应增加。
  (三)专业思想不稳定,教育引导成薄弱环节。
  高职学院学生生源构成具有特殊性,他们由于多种原因没考上本科而选择了高职院校。知识基础薄弱和社会、同龄人的有色眼光,使他们对于日后成才不抱太大希望,这些都直接影响学生的进取态度和道德趋向。从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师资队伍分析,由于高职院校近几年的快速发展,管理队伍的师资结构上存在着经验欠缺、责任心下降和工作方法简单等多种问题,最终导致思想教育引导工作未能真正发挥应有作用,面上的管理做得多,班集体管理深层次的心理引导、思想沟通和疏导严重不足。
  (四)不良生活习惯严重,干扰专业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笔者发现部分高职大学生缺乏基本的礼仪常识,说话不懂礼貌,上课随意出入教室,不懂合理安排时间和管理个人财务开支。部分学生胸无大志,缺乏理想,往往为了满足自尊好强的欲望,不惜采用种种不当的办法以求突出自己,比如以用拳头制服别人为快;以穿奇装异服引起别人的注目为乐;以与学校、班级的管理制度作对为能干等等。如此种种,严重地干扰了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综合素质的整体发展更是受到了极大的局限和制约。
  (五)自控能力不足,导致少数学生身心遭受严重伤害。
  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所处的环境与过去小城镇或农村大不一样。一般高职院校所在的城市,网吧、歌舞厅、录像厅、台球室等娱乐场所比比皆是,无不诱惑学生自动“入瓮”,有的学生因为自控能力差而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光怪陆离的思想占据了学生的脑袋,怪僻的爱好左右了学生的行为,学校的教育效果被大大削弱,坏风气由是生焉。更有甚者,部分学生与校外不良青年一拍即合,搅在一起,渐入黑境,逐渐忘却了自己的身份,终于酿成大祸,也给班级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阻力和困难。
  (六)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学生思想负担沉重。
  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连续扩招后大量的本专科毕业生对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现在高职学生一进入学校,就不得不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就业的问题,高职学生的就业的思想压力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这对整个高职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建设和谐高职院校班集体的基本构想及实践
  
  (一)重视学生入学教育和学生间的文化交流,构建稳定的班集体状态。
  党中央在2004年专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以下简称为《意见》)《意见》中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有六项。第二项强调了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 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这项原则正是入学教育的主要精神。入学教育是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各方面教育工作的起始点, 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与开始。入学教育工作的目的就是保证教育方向, 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二)积极帮扶贫困学生,引导贫困学生正确理解的他助与自助的关系。
  及时通过辅导员、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反馈的信息,掌握贫困学生的情况,构建完整的信息库,保证能及时了解贫困学生的情况并给予帮助。对于贫困学生易出的问题要有预案,对于个别学生身上发生的问题要对其他学生进行预防性教育,将问题的负面效应降低到最小,起到警示作用。
  建立他助和自助相结合的多种途径,不断增强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如对贫困型加大助学贷款、勤工助学扶助力度;建立爱心基金,对经济拮据型、生理缺陷型设立自强奖学金;对心理脆弱型、交际自闭型开设心理咨询中心,加强心理辅导;对基础薄弱型实行“一帮一”工程,通过优秀学生的帮扶带动后进学生。
  (三)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文体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产生成就感。
  坚持以人为本,针对生源构成特点,采取具体措施,建立多层次的育人体系,让起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大学生都能在高校育人环境中找到新的起点,品尝到收获的快乐。
  (四)加强大学生弱势群体心理健康教育及建立理性的评价机制。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特征的倾向性测评,是了解大学生个体心理状况的有效手段。在此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的家庭背景、文化、爱好、经济状况等信息,优先加强对经济、心理、行为等弱势群体大学生的帮扶和教育引导,可以为建设和谐高校校园奠定良好的基础。
  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环境,离不开全体教师的爱心力量,离不开学校全体师生对心理问题的高度重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尊重宽容、生气蓬勃的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育人环境。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及相关师资力量队伍的建设问题,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方向发展,最终达到逐步减少大学生弱势群体数量、减少弱势群体问题激化的目的。
  (五)切实加强升学、就业指导,体现班集体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为部分继续升学的学生提供政策咨询、学习指导, 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升学院校和专业。
  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对就业环境、就业形势以及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知识、技能、道德水准等方面进行评估和分析的基础上, 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挑战的竞争意识以及科学正确的就业观念。
  帮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状况,提供有关面试技巧的培训指导、就业信息, 按照用人方的录用标准, 根据学生的求职意向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建立就业需求信息库, 利用网络就业信息, 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 谢从戎.关于高职高专学生道德教育的探索[J].工会论坛,2006,(11).
  [2] 何宝平,左彩霞.大学生人际关系探究[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4, (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09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