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孔卫忠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和思考得来的。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在教授学生化学知识过程中,如能正确的演示和指导学生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所以实验教学能很好地实现“三维”目标。
关键词:初中化学 实验教学 目标
随着中考的改革,化学实验考查已作为一项必考内容,使化学实验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施新课程后,教师知道了实验的重要性,演示实验重要,学生实验更重要。但是学生实验往往都很难取得预想的效果,尤其是在普通中学,生源一般,很多实验课上学生吵闹声不断,有的学生就是玩玩的,老师疲于维持课堂纪律,实验效果可想而知。
新课程改革后我就采用以下措施:学生事先预习,简要提问;在教室里对这个实验进行讲解并演示;学生实验,填写报告。
经过这样安排实验课是顺利上下去了,学生对实验过程也都掌握的比较好,平时单元测试实验部分得分率也比较高,因此觉得这样的课堂安排是比较适合我们这种学校的,然而在考试中碰到设计性实验,发现学生解决能力非常差。因此被迫再次反思实验教学,希望能对实验教学有点帮助。
一、对课前的反思――优化实验程序,提高教学质量
课前,教师一定要先动手做一做准备实验。对实验中的重点、难点、可能出现的问题心中有数。对于学生难于理解的原理、仪器的使用方法等,可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突破教学中的难点。教师要对实验内容进行行挖掘扩展,尽量提高学生对实验本身的兴趣。虽然教师实验课备课量多了些,但对每个学生来说是受益非浅。
在《性质活泼的氧气》的教学中,教材上是先探究氧气的性质,再学习氧气的制取,从学生的认知能力上看,有一定的优势,但从具体的教学上看,缺乏科学的安排和灵活性。若学生按原来实验教学的进行,错误不断。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我作了改进,第一节课讲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演示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性质,学生照着老师的要求搭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并学会装置的气密性检验,第二节课学生制取氧气并探究氧气的性质,一气呵成。
二、课堂中的反思――增加探究成分,寻求实验原理
过去化学实验时,教师总是让学生预先知道实验的目的、原理以及最后的实验结论,要求学生背熟实验步骤后才能用固定的实验器材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学生根本不考虑为何要这样做。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探究实验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这种探究实验的一般程序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并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数据→分析归纳、获得结论→评估与交流”。与验证实验相比,它的优点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培养学生的性格品质,更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初中化学教材中探究实验已明显增加,而且我们认为演示实验、小实验等都可挖掘一些探究的要素。所以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以前,要多下一番苦功夫,想方设法将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探究的氛围,扩大探究空间和思维空间,并能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寻找创新的突破口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演示实验是说明探究式教学优越性好例子。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采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做为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反应物,而不用其他的物质哪?学生会觉得问题很难。不过教师再提示学生以前学习过哪些产物有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学生开始积极思考回忆学过的化学方程式,让学生总结反应再提问的实验过程。结合实验特点,让学生讨论,集思广益,设计实验方案。在探讨研究的平和气氛中,蕴涵着无穷趣味,在教师的一步步的严谨逻辑关系引导下,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提高分析联想的思维流畅性,学生的智能得到健康发展,优良的思维品质就会慢慢形成。
三、实验后的反思――增强思维含量,促进设计能力
如果仔细研究初中化学教材里的许多实验,的确都有编辑合情合理的设计安排,紧紧抠住基本原理,倘若在教学中灵活使用,做一些改进革新,增添趣味性,则启发兴趣,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观察实验的动力。
推导燃烧两个条件的实验时,盛有热水的烧杯上放个红铜片,将两小块白磷分别放在水中和铜片一端,取一小块红磷放在铜片另一端。实验中只有铜片上的白磷与空气里的氧气充分接触又吸热温度达到着火点燃烧。其他两个都缺少一个燃烧条件,而不能燃烧。得出结论是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二是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一些爱动脑的学生可能联想到实验室制氧的实验,提出向热水中吹氧气使白磷燃烧的大胆假设。其实这一设想以前的习题里出现过,但一直没人重视也没人做过实验。我们可将书上的实验拓展,设计一个制氧气和白磷自燃的联合实验。
操作过程如下:
1.用玻璃导管直接向热水里的白磷吹氧气,发现热水里白磷已熔化成极易流动的液滴,氧气气泡没等遇到白磷,白磷就移动了,无法与氧气充分接触,不能燃烧。
2.启发学生针对白磷液滴易流动逃逸的特点,怎样才能使两者充分接触。可能有学生提议将三角漏斗的下端管口连接在胶皮管上后倒置于盛有热水的烧杯内,这样可产生比较大的气泡,增加与白磷接触的面积,只要水温达到着火点以上,就可燃烧。实验证明不可行,气泡大导致水对流显著,白磷流动加剧,无法与氧气接触。学生反复循环实验,就可断断续续地燃烧。通过实验证明可行,白磷能时断时续地燃烧。有的学生另辟稀径,取一只塑料眼药水瓶,表面刺满小孔,底部挖个能放进白磷的空洞,白磷放入其内,瓶口连上导管,然后倒置热水里,通氧气,果然白磷运动空间狭小,与气泡相遇机会增多,时断时续地燃烧了。
化学实验教学中要提高学习能力,必须改变师生头脑里固有的实验模式。传统的实验模式是强调“训练”有素,整齐划一,学生必须无条件接受现成操作设计和规定。把“教”混同于“训练”,就会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一个别人预设的模式、计划和步骤去达到他人设计的目标。结果,教师或学校的无形外力就会延伸到本属于学生的自由发展和思考的空间。显然本来“教”的对象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判断能力,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却成了被动地被“填”的“鸭子”。只有接受的权力而无选择权力,这样的实验只能令人发困,令人讨厌。改变传统的实验模式,提高化学实验教学中趣味性,关键在于实验中多一些启发性和探索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21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