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挑战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葛再胜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坚持德育为先,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
  关键词:网络环境 德育工作 挑战 对策
  
  德育是育心、育德的文化――心理活动,它是通过促进人的德性健康成长,为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生活服务。今天我们的学校德育离这个要求还有多少距离?应进行哪些变革?这都需要我们通过对青少年德育现状的分析和研究,予以准确把握。
  对于知识世界的教育,我们的基础教育有它自身的优势和特点。问题是我们应如何通过改革,使知识教学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体验知识创造的过程、了解知识的科学和人文价值的过程、学会学习和探究的方法的过程、生成和发展持续学习愿望的过程,从而使青少年的学习更加体现当今时代的要求和特点,更加符合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社会生活世界的教育需要通过教育回归生活、学校融合社会的途径予以有效实施。青少年的德育,关系到如何把青少年培养成为一名理想的社会成员,对此学校乃至全社会都很重视。当前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德育常常孤立于社会生活之外。我们虽为青少年学生设计了德育的“主渠道”,但客观上德育却被挤在一个狭小而有限的时空;在德育的实施中,我们常常只重视德育知识的传授,却忽略在社会生活的真实背景下进行道德行为的养成和道德情感的培育,使得道德认知的教育与道德情感的培育、道德行为的养成处于分离状态。结果必然是:学生接受的是德育课程知识的因素,而真实的、丰富的社会生活的真谛被遮蔽了。这恐怕是所谓德育实效性问题的主要成因。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庞大的信息数据库和信息高速公路等要素构成的互联网将人们带入了网络时代。网络日益成为科技、文化、教育等传播的重要载体,它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在网络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人们意识到:网络带给我们的并非全是福音。网络已经引发和正在引发社会、家庭、学校诸多的焦虑。青少年学生是多种年龄段中接受网络技术和网络信息最快的群体,他们是上网的主体。处在童年阶段向成年阶段过渡的青少年学生,由于辨别信息的能力有限,极可能成为网络时代不健康信息的最大受害群体。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呢?
  一、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1.网络传播的跨文化性冲击着青少年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异化思想的冲击。国内外一些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展开对我国的攻击。他们常常以所谓“民主”、“人权”为幌子,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行恶意攻击和诽谤。这些思想言论极容易使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成熟的中小学生受其蒙蔽,甚至迷失政治方向。一些信息大国利用其经济实力,加速发展信息网络,掠夺性地垄断信息资源,他们利用网络信息传播方式,倾销自己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外交政策、商业理念和文化道德。而中小学生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快,对于这种图、文、声、情并茂,具有很强隐蔽性和欺骗性的传播很容易接受,极易在不知不觉中受骗上当,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倾斜。
  2.网络信息垃圾毒害了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
  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垃圾场。据有关专家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60%的青少年学生是无意中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的,而接触过网络上黄色信息的青少年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这一现实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觉。虽然黄毒自古以来就已经存在,但可怕的是互联网络使色情内容更容易传播。还有一些人利用网络聊天,利用网络的“虚拟性”,散布一些腐朽的思想观点,甚至污言秽语,对于那些缺乏辨别能力和抗干扰能力的中小学生的腐蚀作用难以估量。
  3.网络传播的伴生品弱化了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道德问题已成为网络发展中仅次于技术方面的第二难题并愈显突出。网络对中小学生道德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
  (1)丧失责任
  一些对网络一往情深的学生,甚至为上网而放弃上学。这不仅导致家庭及社会价值观的改变,而且严重影响青少年的人格成长,尤其是影响青少年学生良好道德人格的形成。
  (2)网络犯罪
  湖北襄樊一个17岁的职高生通过互联网掌握了冰毒分子式和结构式。之后,他运用这些知识,“研制”出冰毒配方并于2月下旬登陆“中国化工网”,公开发布出售冰毒配方的信息。3月5日当他在襄樊与北京“客户”以3000元价做成第一笔生意后被警方擒获。在一些中小学生中,不乏电脑奇才,他们一旦失去了法律的约束,就很可能引发电脑行为、网络行为的出轨。
  (3)信息欺诈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根据社会的需求,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按照社会规则去演绎自己的人生。而在网络中,人生是虚拟的,匿名效应发挥着作用。在网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畅所欲言”地撒谎,从而造成网上的信任危机,这就使得网络交流处在一种具有悖论性质的情境之中,即一方面每人都清楚自己完全能够对他人说真话,另一方面又怀疑对方提供的信息是假的。学生一旦处在这种具有悖论色彩的网络环境之中,良好的道德情感也就阻滞了,这样就造成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淡漠和疏远,造成他们与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之间、教师、同学与朋友之间的感情联系变得淡漠,生活的情趣淡化,内心烦躁而迷茫。紧张、压抑、孤僻、冷漠等心理造成的新的“情感真空”就出现了。
  二、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的对策
  我们必须针对网络时代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转变观念,更新内容,改进手段,主动出击,有的放矢地做好网络环境下学校的德育工作。
  1.树立网络德育新理念
  传统的德育观认为,德育工作主要是由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密切配合进行的。但在今天,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使全球通讯在瞬间完成,大大小小的网站把地球变成一个“全球村”。学生在家庭、学校或网吧的计算机终端上,随时可以了解国内外大事,可以学习自己想学习的东西,可以任意地“交友”、“访友”,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网络空间有多大,德育空间就有多大。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空间,全方位、多角度地实施德育,让德育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同时,还要端正思想认识,不要因为个别学生迷恋上网,荒废学业或悲剧发生就担心整个一代人会道德败坏而干涉学生上网,也不要担心学生会受“网语”的污染而阻止学生触网。还应积极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游戏观念,让电脑和网上游戏在他们的成长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是网络时代学校德育工作应该思考的新课题。
  2.主动占领网络德育新阵地
  要想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需要建立自己的网络阵地,抢占网络教育的制高点。学校应将网络德育作为研究的重心,引导广大教师研究网上德育的现实问题及对策,开发研制德育软件,使网上德育有可操作的运行载体,使德育尽快抢占网上阵地。针对学生关心的问题,可在德育主页中开设多个栏目。也可把经过筛选的学生感兴趣的国际互联网上的信息下载,以此占领学校德育的时空。利用校园网开展“网上选班长”、“优秀学生评选”等活动,可加强学生与学校以及老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
  3.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一是要给学生讲清黄色网站以及不良网络信息给学业和身心造成的不良影响,以及对社会道德形成的潜在危害,引导他们洁身自好,加强道德自律,拒绝污染。二是唤醒家长对孩子的网络道德教育意识,防止网络道德教育“真空地带”的出现。家长应尽量陪同孩子上网,同时还要以设立“防火墙”等技术手段阻止“黄色”污染的传播。三是在中小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中,应注意从道德角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计算机与网络的作用,提高他们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和抗诱惑能力。要使学生认识到:无论是计算机还是网络,都是用来为人类服务的,而不是制约人类和支配人类的;网络本身虽然没有“德性”,但是使用它的人都有德行,网络的作用依据使用主体的德行不同而发生正向或反向变化;网络里面也有陷阱和灰色的暗流,对于网络中的东西,必须有选择地借鉴,有分析地吸取,防止网络陷阱的诱惑。告诫学生慎交网友,不要把自己的真实住所、家庭和经济情况轻易告诉网友,不要轻信网友的情况,更不要与网友轻易会面。教育和引导学生遵守网络规范,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做到上网不偷号,不乱闯禁区,不破坏他人交流,不发表反动、低级下流的言论,不传播有害消息,增强网络道德责任感。
  4.加强网络德育工作队伍建设
  开展网络道德教育,需要将教师的教育方法融于网络之中,这便要求教师不但要有一定的教育艺术,而且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德育信息加工和制作技能。为此,中小学校要努力建设一支政治意识强、业务素质高、熟悉网络技术的有一定外语水平的德育教师队伍。首先,要培养一批跨学科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都过硬的网络工作人才,让他们发挥自身一职多能的优势,利用网络为青少年学生办实事、树典型。其次,转变现有德育工作者的观念,变单向教授为双向互动传授,利用网络及时了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状况,开展有意义的网上思想交流,解决他们的现实问题。进行思想教育时,不应完全放弃传统方式,根据实际需要适时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以弥补网络教育的情感缺失。最后,加快德育软件的开发与研制,以满足教师、家长、学生教育之需要。
  三、结语
  总之,德育的任务就是建设师生的精神家园。今天的德育必须开放才能吸纳时代精神,才能应对当今教育对象道德生命成长中的种种矛盾和冲突。因此,必须置德育于社会生活之中,让青少年在生动和丰富的真实环境中感知生活、感悟人生,从中学习与锻炼思想批评力、道德选择力和创新的心理取向与能力。德育是生活的德育,应当以生活为基础,在生活中实施,并引领青少年学生未来的生活,帮助他们在适应社会、实现自我的过程中获得更加美好的生活。
  心灵世界的教育最复杂、最奥妙,是触及心灵,影响、培育人的精神的教育。心灵世界的教育不能靠“灌输”,也不能靠“塑造”,只能在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相长,由教师引领学生自主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抉择、自我践行的过程中完成的,这也是师生寻找自身精神家园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钟为永心理学.
  [2]基础教育研究.2002.
  [3]江苏教育研究.2005.
  [4]教育发展研究.20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24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