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之高

   [摘要] 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正面影响,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个性特征和促进智力的发展。
  [关键词] 体育锻炼 学生 心理健康 影响
  
  人的全面素质中,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学知识的黄金时期,相当一部分同学由于学习紧张,性格内向,缺乏锻炼加之家庭的压力、社会的影响等诸多因素,常常被一些心理疾病所困扰,严重地影响着学生学习和身体健康,这已引起了教育者的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更是战略性地明确指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为此,很多学校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科技文体活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心理卫生知识,进行心理疏导,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体育锻炼作为体育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对改善心理状态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可以行之有效地治疗或辅助治疗心理疾病。
  一、体育锻炼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体育运动大多是竞争性的集体活动,能力、修养、个性,都会通过活动凸显出来,学生因此会有一个客观的自我认识,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学生进行身体锻练时,为了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需要做身体上的努力,更需要教师和同学的关爱支持、团结协作、尊重和信赖。最后,通过身心的不断努力,掌握了动作技术,克服了困难,磨练了意志,锻炼了自己,了解了他人。可见,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存在着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的相互交往,这种交往使群体中的成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与共鸣,增进了人际关系的和谐。
  二、体育锻炼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进行体育锻炼总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在克服困难和障碍(如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意外的障碍等)的过程中,意志的坚持性得以养成,从而有益于心理健康。因此,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通力协作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
  三、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合作意识和道德行为习惯
  体育崇尚“更高、更快、更强”的的奥林匹克精神。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必须克服困难,遵守规则,调控和制约自己的行为,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体育锻炼处处都有对抗和协作,在对抗和协作的过程中,可以激发潜力、增强自信,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和健康的心理品质。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每一个参与活动的同学都承担着让对手尽其所能的义务,通过活动表达“团结,友谊,和平,进步”的思想和愿望,在竞争中历练自己的品行,并在成功与失败、荣誉与耻辱、竞争与退让、个人与集体之间做出选择,在选择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公平、公开、公正的比赛或游戏规则的运用,对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有效的强化手段,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四、体育锻炼能治疗心理疾病
  1990年,美国人科克凯尔迪等人提出:体育锻炼已成为一种治疗心理疾病的很好方法。国外1750名心理医生根据问卷调查得出的数据显示:60%的人认为,可以将体育锻炼作为治疗手段消除焦虑症;80%的人认为,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治疗抑郁症。研究资料表明,体育锻炼可以降低肾上腺素受体的数目和敏感性,调整心率和血压,从而减轻特定应急源对生理的影响,增强心理的坚韧性和承受能力。学生参加某运动项目且坚持锻炼,在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得到改善的同时,会相应的掌握并发展一些体育的技能和技巧。取得这些成绩后,个体会以自我反馈的方式向大脑传递这些成就信息,从而产生愉快、振奋的情绪体验。因此,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缓解学生的压力,消除紧张情绪,使锻炼者从中获得心理满足,产生积极的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摆脱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消除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
  五、体育锻炼可促进智力的发展
  智力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的综合,其核心是抽象思维力。体育锻炼的主要作用是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同时又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认识能力,可以让大脑获得充足的氧气,提高大脑的反应速度,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使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的交换过程得到加强,改善大脑皮层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学生人体感知能力、观察能力的发展,并使思维的灵活性、协调性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正面影响,体育教师要善于运用体育锻炼的手段,作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钥匙,开启学生心灵之窗,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解开心结,走出困惑,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体育与健康.河北教育出版社.
  [3]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
  [4]马启伟.体育心理学.
  [5]王长生.关于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的调查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27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