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因素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卢军清

   [摘要] 中学生正值身体发育高峰期,也是心理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心理表现趋于成人化,即更敏感、更复杂、更强烈。我们不仅要了解学生在体育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卫生问题,而且还应掌握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心理障碍的成因,以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措施提高心理素质,排除心理障碍的影响和干扰,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中学体育教学 学生 心理障碍 因素 对策
  
  中学生正值身体发育高峰期,也是心理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心理表现趋于成人化,即更敏感、更复杂、更强烈。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健康概念的片面理解以及心理健康知识的贫乏,加之学生学业负担过于沉重,就业压力加大等,造成中学生心理压力过大。长期的心理困扰使部分学生出现一些消极反应,如焦虑紧张、自卑、偏执叛逆等。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往往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心理过程始终伴随着整个体育教学过程,学生的心理矛盾随客观情况变化而变化,虽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还是有规律可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调节好学生的心理状态,消除其心理上的障碍,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不仅要了解学生在体育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卫生问题,而且还应掌握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心理障碍的成因,以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措施提高心理素质,排除心理障碍的影响和干扰,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1 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经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并结合本人在实习中的观察、思考,认为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存在于两大方面。
   1.1学生自身因素
   1.1.1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千差万别。当某些体育运动项目或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时,一些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差或先天不足的同学完不成动作或害怕受伤,就会因此产生相应的心理障碍。如果这些心理障碍不能及时排除,便会转变为对体育学习的恐惧。出现恐惧心理的学生害怕上体育课,会以种种借口和理由逃避上课,就算去上课也是焦虑不安,时时担心自己出洋相。
   1.1.2体育态度和学习动机。体育态度调节着人对体育项目或参与的行为选择和行为反应,影响着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果。也是体育动力调节系统的重要心理成份之一。因此,积极的体育态度对体育学习有促进作用,而消极的体育态度对学习则有抑制作用。体育态度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成分,其中,对体育活动的价值没有充分的认识评价,容易导致消极的体育态度,从而进一步影响整个体育活动的完成。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有动机的学习对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是至关重要的。缺乏学习动机,致使学习态度不端正,而产生的消极心理必然造成对学习的冷漠,这是造成心理障碍的因素之一。
   1.1.3学习的意志品质。体育课的学习和其它学科有着明显的区别,它需要学生有着顽强的意志品质,无论是体育技术动作的掌握还是身体素质的提高,都要面临各种挑战经过反复的学习实践,不断克服生理和心理上的种种困难,才能实现学习和训练目标,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果。如果在学习中缺乏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当他们遇到复杂动作或动作稍有一些危险性时就产生胆怯和逃避心理。并且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在家大都是娇生惯养,从来就没吃过苦。因此,怕苦怕累也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之一。
   1.2教师因素
   1.2.1教师治学不严谨。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有的学校不重视体育课。比如,随便占用体育课补其它课,还有把体育课安排在下午最后一节课,那时候学生已经上了一下午课,身心疲惫,加上饥饿怎么可能有兴趣去蹦去跳呢。而且体育器材的配备也不到位,学生想玩的器械缺乏甚至没有。体育教师在学校不被重视,只有在运动会上拿到好的名次才能被校领导看重。重尖子、轻普及,重竞技、轻全体的现象普遍存在。加上社会上对体育老师的误解,使得有些老师对本职工作不安心,情绪不稳定,上课时也放松下来,讲解的内容肤浅,放羊式的教学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会大大受到影响。
   1.2.2教学模式陈旧、方法单一。教师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教学过程的绝大部分时间里都以老师说教为主,而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体现,并且教授的内容枯燥无味,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被动地从事机械的练习,其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发挥,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学生讨厌上体育课的现象。
   1.2.3师生关系处理不当。体育课有其特殊性,有些老师认为板起面孔,对学生严肃一点,让学生害怕自己,才能“镇住”学生。尤其是某些同学完不成教学内容时,有些体育老师不但不去鼓励学生,而是嘲笑讽刺他们。这些老师的形象在学生中就会大打折扣。师生关系不能融洽相处,必然会影响到整个教学的顺利进行。
   2消除心理障碍的对策
   针对上文分析的导致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消除学生产生的心理障碍。
   2.1克服主观因素引起的心理障碍
   2.1.1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有动机的学习对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要积极地帮助学生辨证地认识自我,明确学习动机,为培养其建立终身体育意识打好基础。
   2.1.2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可适当设置障碍、增加困难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也可采用表扬激励的语言,对于学生在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加以表扬,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尤其对那些完成动作有困难、存在胆怯害怕心理的学生要多加鼓励和引导培养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也可适当降低要求体验成功,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1.3培养自我控制调节的能力。体育课上老师应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出现的各种不稳定因素,如学生情绪低落、伤病、疲劳等。及时给予引导,使学生学会采用自我暗示加强自我控制,调动机体的活动能力,适应课堂活动的需要。
   2.2克服客观因素引起的心理障碍
   2.2.1根据大纲要求认真备课,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的安排练习方法,调节和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2.2.2教师态度要端正,重视言传身教,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教学手段精心设计课的形式,循序渐进,注意因材施教,善于从心理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2.2.3教师讲解形象、简洁、明确清晰,示范动作协调、优美、准确,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动作练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2.2.4教师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和学生建立良好的、融洽的师生关系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态度要诚恳、亲切、耐心。使学生有种温馨的感觉,从心理上认同、接受老师。
   3 总结
   体育教学中学生常常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因此,教师要及时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心理,重视体育课的过程,发挥体育教学的功能,采取正确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给予正确引导,消除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各种心理障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使其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参考文献:
  [1] 田本浮.健康教育概论[J].中国健康教育,2003,(2).
   [2]施亚菊.健康教育与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2,(5).
   [3]张子沙.体育教育心理学.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37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