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生学习数学畏惧心理的成因及其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丁 丽

  【摘 要】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害怕学习数学。在课堂上,他们沉默寡言,害怕老师提问;在课外,对作业无从下手,或者一抄了事,或者干脆不做。由于畏惧心理,使他们丧失了学习数学的信心,产生了厌学情绪。
  【关键词】数学学习 畏惧心理 学生
  
  一、学生数学学习畏惧心理的表现
  
  中学数学是一部分学生最喜欢的学科,也是一部分学生最讨厌的学科。部分学生对数学存在着畏惧心理。在课堂上,他们沉默寡言,害怕老师提问,害怕在黑板上板演。在课外,对作
  业无从下手,或者一抄了事,或者干脆不做。由于畏惧心理,使他们丧失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学生产生畏惧心理的原因
  
  综合各类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无外乎以下几种类型:
  1.后进型。由于基础较差,对以前的定理、公式、方法掌握不好,许多东西在大脑中似是而非,思维零乱,缺乏系统与条理。由于习惯的原因,做习题时他们知难而退,不肯动脑筋,甚至拿到作业,想也不想,一抄了事。
  2.内向型。有一部分学生,他们的基础不差,课后也十分的认真,作业也完成的不错。但是,这些学生生性腼腆,平时不愿与同学接触,在课堂上也是一声不吭,害怕老师提问,不敢提出不同的想法,思路比较单一,方法比较死板,对老师存在一种畏惧心理。
  3.自卑型。有一类学生,尤其是一部分女生,他们总觉得自己的数学基础没有其他同学好,接受新知识没有人家那么快,逻辑思维能力没有人家那么强……这种心理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成绩越来越差。
  4.压力型。有些学生,由于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比较迫切,或者自己家庭条件较差,学生自己又十分懂事,希望自己有十分理想的成绩,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在考试中只要碰到一点小小的困难,也会十分紧张,变的脸色通红,汗流浃背,造成把不该失的分失掉。
  
  三、学生畏惧心理的克服方法
  
  1.利用鼓励和表扬克服学生的畏惧心理
  教学中,常听到学生说:“我怕老师提问时点到我的名字,讲错了难为情,同学会看不起自己。”产生这种想法的根子是怕产生差错。为了消除学生的这种畏惧心理,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给学生讲,差错是学习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是不可避免的,古人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因为产生了差错,学生才会去分析差错的原因,去避免差错,失败是成功之母。如有一次,我问一个基础较差的学生,方程x(x-1)=x的根是什么,他回答是x=1,显然这个回答是错的,但老师没有批评他,反而和气地启发他,有没有其他的可能,如x=0、-1、2等,他马上回答0是的,其余的不是,接下去在老师的启发下,他找出了正确的解法。以后,这位学生在数学课上能积极发言,消除了畏惧心理。又如,在一次课堂上老师问一位学生如何解方程x+1/x=2+1/2,他马上回答解是x=2,还没等老师开口,其他同学是哄堂大笑,大叫两边应乘以2x,解应该是2和1/2。这位同学满脸通红,低下了头。老师马上站到这位学生一边,说这位同学很对,2是这一方程的解,只是少了一解1/2,这个学生的直接观察法,给了我们方程的另一种解法。学生解错了,非但没受到批评,反而受到了表扬,这位学生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学习兴趣大增,上课发言变的十分积极。
  2.培养学生的兴趣
  如果没有兴趣,必定抑制学习过程在的思维活动,所以要引导学生立定志向,并通过努力去争取成功。初中生喜欢听故事,教师可结合教材讲数学史和古代数学问题,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的伟大成就,使学生感到自豪;介绍我国学生在国际数学竞赛中的成绩,激起学生羡慕和模仿,决定成为祖国有用之才。组织开展抢答赛、小组赛、数学知识应用设计比赛等活动,增加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失去了对数学的畏惧感。
  3.用“尝误原理”来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
  人生道路很难平直,很难避免遇到坎坷曲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讲授的知识和解题方法当然必须绝对可靠,可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环节,教师巧妙的设计一些坎坷曲折,且可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故意出错或设计陷阱,诱使学生失误出错,再利用这些契机实现多方面的教育目标。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在与失误作斗争并取的胜利的过程中实现的。同时,学生会觉得,这些错误并不是自己的“专利 ”,不论是谁都要错,只要自己仔细一些,谨慎一些,错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知识和方法是完全可以掌握的,这样就不会再存在畏惧心理了。
  4.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
  学生解题时遇到挫折,主观愿望得不到实现是常有的事。如果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够,就会产生焦躁颓丧的情绪,致使主体一事不成。这种现象若出现在重大的考试中,则具有更大的危害性。所以在平时的教育中,抗挫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波利亚说:“学生解题是意志的教育”。抗挫教育就是意志教育的好方法。抗挫教育就是学生在受挫后,并不是一蹶不振,而是要冷静的分析受挫的原因,在困境中奋起,调整解题策略,努力将“山重水覆”转化为“柳暗花明”。如几何证明题证明时,往往思路较多,但经常只有一二条路行得通。教师在讲解时,不应只讲行得通的方法,而先是应讲最常规的、最一般的方法,一条思路不行就再换一条,对于较难的题目,甚至先讲四五种行不通的方法,让大家束手无策,尝尝失败的滋味。然后,再通过审题、看图、类比、分析等多种手段解决,最后对整个过程进行思考,得出心得。
  5.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
  环境影响着学习的数量和质量,而学习的数量和质量又决定着学生是否愿意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觉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利用这种觉察去创设、去发展能引起学生关心和探索的情境,那么,课堂教学就会处于最佳状态。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说话风趣,使人兴奋的气氛,会使学生产生悬念,积极开动脑筋。而紧张的令人害怕的课堂情境,会使学生提心吊胆,什么也无法思索。如探求较难几何题解法,碰壁几次后,终于找到解法,但证明还很复杂,教师一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活跃了课堂气氛。讲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教师举例狗吃骨头。既形象又生动,加深了影响,使学生受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6.要帮助学生消除考试时的畏惧心理
  有些学生平时数学成绩不错,但是在考试中发挥不好。老师分析其考差的原因,是因为考试时存在着畏惧心理,考试时对自己要求太高,压力过大,造成解题时速度太快,导致许多不必的失误。遇到难一点的题目,心理十分紧张。最终造成难的做不出,简单的做不对,两头空。由此可见,老师必须认真做好学生的考前思想工作。
  实践证明,学生畏惧心理的存在,对思维和逻辑发展,对良好心理和性格的形成,都是极为有害的。学生只有在教师指导下,努力消除畏惧心理,才能健康成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57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