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创设情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苏华

   (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教育局教研室,江苏 淮安)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创设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下面就如何“创设情境”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以生活为背景,让学生体验数学
  
  小学数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它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并与学生已有知识体验相联系的。因此,数学课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已有数学知识出发,创设情境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
  
  二、以旧知为素材,让学生迁移情境
  
  教材应当是学生自主开展数学学习的有效素材,可以从“学”的层面对教材进行“学习化”的加工,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上对新知作内容、结构、呈现方式等多角度的理性重建。
  
  三、以动手为基础,让学生发展概念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主体探索、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在活动中有着观察、分析、操作、模拟、推断、迁移等探索性和挑战性的举动。因此,数学课堂中要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探索知识的奥秘和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从而获得基础的数学知识和基本的数学技能。
  例如,在教学《圆周长》这一课时,教师预先让学生各自准备好直尺、卷尺、绳、圆形纸片(易折叠)、硬币(易滚动),学生在纸上画一个圆,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让学生去测量各种圆的周长,学生用绳子去量剪好的圆片和硬币,有的同学用在直尺上滚动的办法测量周长,也有的同学用卷尺量,还有的同学用折叠法量,都量出了圆形纸片、硬币的周长。但学生发现画在纸上和黑板上的圆不能用滚动法去测量,但可以用卷尺或绳子绕一圈的方法测量。
  老师提出:如果要求一个圆形操场的周长怎么办?学生显然发现,不可能用滚动的方法测量,用绳子、卷尺绕一圈的方法显然太麻烦,虽然实验简单,但学生却在操作中发现了许多问题。此时老师点拨,启发学生再通过操作测量发现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四、以媒体助建模,让学生提炼演绎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为主向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而多媒体就是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
  例如,在教学《圆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对于推导过程,特别是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的道理难以理解。用多媒体演示:把一个圆2等分,用两种颜色表示两个半圆,再把两个半圆分成8个相等的小扇形,让小扇形一个个从圆中“飞出来”(还剩下一个虚线圆),排成两列,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闪烁显示,再依次进行16、32等份的方法割补,让学生通过对比,直观地看出等份的份数越多,越接近于长方形。最后用多媒体平均分份数无限多(用省略号表示),每一份就无限小,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最后的圆形就是长方形。展示了过程,启发了思维,渗透了极限思想,利用媒体创设动态演示的情境,把知识形成过程直观、生动、便捷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掌握其内在规律,完成了知识的构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60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