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课堂形象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赖平

  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越来越多的面对“90后”的时候,“90后”的群体性新特征要求教师重视自身课堂形象的设计和塑造。为提高教学针对性、实效性,提高教学的感染力,高校思政治课教师应积极努力设计、塑造自身良好的课堂形象,用真理的力量、逻辑的力量、情感的力量和良好形象的力量感染、征服“90后”大学生。
  思政课教师 课堂形象 设计
  当迈入校门的大学新生大多出生于1990年代前后的时候,人们发现,由于特殊的成长背景,这群“90后”有着鲜明的群体性特征。故此,当我们思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命题时,就不得不对“90后”的群体性特征加以关注。对“90后”而言,他们更在意个人形象的塑造,更喜欢形象良好的教师。高水平的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基础,而在课堂上,形象是引起大学生思想、情感活动的直接刺激物,由于“移情效应”的影响,形象良好的教师容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认同感并进而对课程学习产生兴趣,反之则会降低教师的影响力甚至使学生对课程学习产生反感。因此,重视教师课堂形象的设计和塑造,对于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增强教学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90后”大学生对待思政课的群体性心理特征
  1.对教师的高期望值
  在未走入大学校门之前,一般而言,大学生都会对未来的校园生活进行预设,这种预设是个综合体系。对大学中的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而言,社会公众认为这个职业群体应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和敏锐的政治触觉,是社会文化价值和道德准则的开拓者和传递者,是先进道德的引领者和示范者,是新思想、新理论、新风尚的先行者和倡导者,是品德高尚、行为文明的典范,社会声望高,社会影响大。因此,大学新生在进入校之前就已经对思政课教师有了较高的期望值,他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审美要求和审美期待来预设教师形象。课堂上,如果教师形象良好,与学生的形象预期相符,师生的心理距离就会尽快缩小,师生沟通容易,就可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对教师尊重与质疑并存的心态
  一般情况下,大学生对高校教师具有天然的尊重甚至敬畏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的准则使得社会注重培养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二是高校教师在高等教育体系中被天然地赋予了相应的权力,这种具有法定性、强制性的权力往往要求学生尊重教师,三是高校教师自身的品格、能力所带来的威望使得学生容易对老师产生尊重的心理。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的,在网络时代中,教师的职业权威、心理优势逐渐丧失。互联网使学生轻易就能获取知识和经验,教师原有的心理优势、经验优势、学历优势已不再被学生天然认同,教师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自然而然地获得职业所赋予的天然威权。同时,课堂的天然神圣性也受到了冲击,作为传授高深学问、培养专业的技能、教给人安身立命密方的神圣殿堂,其重要性已不再明显。相比课堂,互联网是获取知识、信息甚至人生经验更方便、快捷的渠道。因此,在一般的意义上,“90后”的大学生对老师给予了应有的尊重,但另一方面,要真正获得大学生的尊重、信任和认同,让他们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则与教师的课堂形象密切相关。
  3.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功利心理
  相对“80后”对大学生活的集体迷茫而言,“90后”对大学生活的认识更加现实,举措更加务实。他们对自身的需求有着更为清晰的认识,早在大学阶段就有着职业发展的明确目标。所以,在功利心理的影响下,“90后”在课程学习上更容易倾向于与未来职业发展有明显相关关系的专业课程。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注重培养的是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等一时间难以外显的内在品质,是“无用之用”,虽然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大用”,但这种“无用之用”的“大用”难以立竿见影,需要历经一定的时间,只有在学生未来的人生历程中才能得到检验和论证。而其他专业课程在教给知识的同时即培养显而易见的专业技能,容易使“90后”大学生感觉到其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明显影响。因此,他们更在意专业课程的学习,对待思政课程的学习则视时间的安排、兴趣的有无、教师的课堂表现而定。
  4.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心理“定型”效应
  所谓“定型”,是指在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定型效应则是指人们在见到他人时,常常会自觉地根据人的外表行为特征,结合自己头脑中的定型来评价一个人。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定型是以往经验的反映,相比于其他的专业课程,思想政治课是“90后”大学生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一直连续学习的课程,是他们比较熟悉的领域。因此,课程教学容易让学生失去新鲜感以及由新鲜感带来的好奇心理、探索心理。同时,由于课程的政治性、思想性、抽象性,学生往往认为大多数教师课堂上比较严肃、古板守旧、讲课枯燥、沉闷无趣。这种以不变的固定形象为依据显然会使学生的认识出现偏差,产生偏见,对课程学习不感兴趣,无疑会明显影响教学效果。如果教师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不注重课堂形象的改进,难免会为这种“定型”效应所困。
  从“90后”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群体性心理特征来看,教师的课堂形象已经成为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教学针对性、实效性,提高教学的感染力,高校思政治课教师应通过积极的努力,设计、塑造自身良好的课堂形象。因为,知识的完美传授还必须借助于与之对应的教师的课堂表现,借助于教师适当的仪容服饰、面部表情、肢体语言、风格、水平等。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形象设计的原则
  所谓形象,是指能引起人的思想、情感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形象设计是通过对主体原有的不完善形象进行改造或重新构建,来达到有利于主体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此讨论的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职业形象设计,职业活动之外的形象则不在讨论之列。但由于思政课教学活动的特殊性,我们很难区分教师某一言行的性质。事实上,他们的任何言行都可能对“90后”大学生产生影响。同时,形象并不仅指外在的仪表装饰、言行举止,它同时还涵盖了教师的人生观、职业态度、品德修养、知识存量、专业技能、能力素质等。
  积极主动的进行课堂形象设计,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把握以下原则:
  1.个性与共性相结合原则
  共性原则要求思政课教师充分考虑课程教学的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遵循社会公众、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角色期待的规律,使自己的人格特征、行为风格、仪容举止符合要求。但是,社会对每一位教师的共性的职业要求都必须通过个性得以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师性别不同,性格各异、年龄悬殊,各有其独特的教学风格、行为风格、品德修养、情感和意志特点。因此,形象设计切不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应尊重每一位教师的个性,化共性要求于个性之中。
  2.整体性原则
  进行思政课教师课堂形象设计,切忌将形象单纯的理解为外在形象而忽略了内在形象的设计与塑造。教师应注重实现教学内容与自身的外在形象、内在品德、气质的整体结合。外在形象一定程度反映了教师的人生态度、心理倾向,具有德育、美育功能。蓬头垢面、衣冠不整、不修边幅、穿着老气横秋、不苟言笑的教师是很难受到欢迎的,这种对教师外在形象的排斥无疑会影响教学的实效性,因此,思政课教师应注重塑造外在的美的形象。但是,充内形外才是真正的美,外在美主要通过视觉刺激影响学生,没有内在美的衬托,外在美的影响将是短暂的。此外,每一位教师的相貌、气度已基本定型,很难彻底改变。通过内在的魅力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更为深远。

  3.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教师在设计课堂形象是应在一定程度考虑“90后”在教学活动中的审美期待与审美需要,二是针对教师自身的特点。调查中我们发现,“90后”更喜欢外表时尚、个性鲜明、情感生动丰富、反映敏捷快速、语言幽默风趣的教师,思政课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合理的诉求,有针对性的设计、塑造自我形象。但值得主要的是,这种针对性原则并不意味着对学生的一味迎合而不顾自身的条件和特点,放弃自己的爱好和追求。故此,针对性原则还意味着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塑造良好形象,彰显个人在课堂上的独特魅力。
  4.与时俱进原则
  与时俱进原则意味着教师的自我成长。“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高校校园中,虽然教师总是坚守在三尺讲台,但学生是一批又一批的来到思政课堂,一届又一届的离去。应该说,每一批学生都其特色,每一届学生都可能对思政课教师提出新的要求。不同的时代,“80后”、“90后”、“00后”,他们对教师的要求与期待既有共性,又各有不同。因此,思政课教师课堂形象的设计不可能一劳永逸,固定不变。调查表明,“90后”大学生认为新时期最佳教师形象应该是:“专业水平+教学水平+人格力量”,除了严谨、大方儒雅、幽默、体恤学生、有亲和力、平易近人、学术底蕴深厚、有学者风范、教学水平高等特征以外,“90后”对教师形象的要求有显著的时代特征,如思想前卫,有新思想、新思维;富有生气,有时代感;有独到的见解,能从学生的视角观察、思考问题;有一颗年轻的心等。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课堂形象设计策略
  1.重视课堂形象设计的文化意义
  传统意义上,我们的大学教师偏重于自身的学识水平、教学能力、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较少的考虑到对自己形象的整体设计和塑造,特别是缺少对外在形象塑造的自觉。但细究其实,思政课教学的目的绝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教育教学的目的是育人。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校园无小事,事事有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皆楷模。课堂上教师的治学态度、思维方式、仪容仪表、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主动进行课堂形象设计和塑造体现了思政课教师的文化价值追求、职业伦理观念,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文化自觉和职业责任感的体现。得体的服饰,能够使人产生信任,拉进师生间的距离;教师的微笑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力量,教师的语言,可以沟通无限,教师良好的教育教学行为习惯,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的仪容服饰、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话语、气质风度的有效协调与完美结合,能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促进师生的和谐交流。因此,思政课教师应该主动思考,积极设计符合自身特点,符合教学要求,符合学生期待的课堂形象,用形象的力量感染学生。
  2.设计定型
  经典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美的教师形象各有不同。如鲁迅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博学、方正”的寿镜吾先生、《滕野先生》里的“严谨治学”的滕野先生,魏巍《我的老师》中“慈爱、善教”的蔡云芝先生,电影《美丽的大脚》中深爱学生的张美丽,每一种类型都是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无论哪一种类型都是优秀的教师。在进行自我形象设计时,思政课教师宜首先针对自己的特点对自己进行设计定型。例如,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把自己定位为专家学者型、活力型、时尚型、亲和型、儒雅型、严谨型等。对自己的形象进行设计定型,可以帮助思政课教师清晰思路,扬长避短,形成比较一致的课堂教学风格。如个性气质比较沉稳的教师可以将自己的形象定位为严谨型或专家学者型,性格活泼的年轻教师可以定位为活力型、时尚型,中老年女教师则不妨把自己的形象设计塑造成亲和型。当然,每一种不同的类型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同时,每一种类型之间也可能会出现交叉重叠的特点。
  3.学习形象设计的基本知识
  目前,我国高校的大部分思政课教师都没有学习有关形象设计的专业知识的经历,教师的气质、个性、仪容装饰风格的形成大多具有自发性质,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而个人形象设计作为一门新型的综合艺术学科,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理论并正走进我们的生活。个人形象设计理论认为每一个具体个人的形象设计包括体型、发型、化妆、服装款式、饰品配件、个性、心理、文化修养等要素。而其中每一个方面都有不同的讲究,就拿服饰来说,个人形象设计学说认为应做到干净无异味,整洁、文雅有品味,美观、和谐、得体,选衣服应从色彩、面料、图案、剪裁、装饰等五方面进行研究。作为教师而言,课堂上的仪容服饰,既要给人以美的享受,让学生产生亲近感,又不能喧宾夺主,影响甚至干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关注;服装色彩既不能太艳丽也不宜过于深沉,太艳丽会使人觉得刺眼,过于深沉则会使教师显得没有朝气,讲课缺乏感染力。这些理论对思政课教师进行课堂形象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值得认真学习,当我们掌握了形象设计的艺术原理时,也就找到了开启形象设计大门的钥匙。
  4.勇于实践
  有了理论的指导,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将每一堂课当作是自己的实验室,每一次与学生的交往看成是自己的练兵场地,不断实践,认真摸索,在实践中找到最合适的服饰色彩、染发色、彩妆色、服饰风格款式、搭配方式并根据本人的角色需求、职业需求、场合需求来建立和谐完美的个人形象。教师应在内在素质提高的基础上,将美与和谐建立在心中,并将这种美与和谐赋予一定的生命,通过外在形象的塑造表达出来,在课堂教学中感染学生、感动学生,真正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袁飞,王艳秋.制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主观因素及对策.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8,(6).
  [2]邱丽梅.如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中国科技博览,2009,(5).
  [3]李书省.如何塑造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格魅力.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
  [4]项晨光.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理工高教研究,2006,(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79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