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史丽君
【摘要】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各行业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但在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学生基础能力不扎实、专业能力不凸显、关键能力不被关注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瓶颈。只有树立培养职业能力的观念,不间断地监控学生职业能力的缺失部分并以职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教学实践的同时,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才能解决高职教育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能力 培养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从事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和管理应用型人才。它与普通高等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的学生一方面需要提高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则要具有在工作岗位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及实践能力。所以,正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问题并提出对策是高职教育者肩负的责任。
一、解析: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问题“瓶颈”
(一)高职院校学生需要具备哪些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一般由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三部分构成。基本能力包括基本的语言、文字、判断及外语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专业能力是关注从事某一特定行业需要具备的特殊能力,高职院校的学生的专业能力主要体现在具有很强的应用技术能力,能够解决企业在实际生产中所面临的技术问题:关键能力则是指向学生职业持续发展需要具备的能力,比如,不断学习的能力和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等。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1.基本能力不扎实
制约因素1:学生
高职院校新生入校“门槛”较低,生源质量较差,结构多样,包括:普通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及职高“技校”中专的对口升学学生,他们之中,很多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语言素材积累较少,合情合理地进行口语表达的能力和动手练习写作能力较差,外语学习普遍存在较大问题,计算机主要被用于打游戏和网络聊天。这种种现实表明:高职院校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受自身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制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制约因素2:观念
由于基础能力并不直接外显于某一具体工作成效之中,所以,很容易被广大师生所忽视。尽管现在一些高职院校也比较注重学生计算机能力和英语能力的培养,但计算机和英语作为工具学科离不开学生的语言表述、文字架构、逻辑思维能力、归纳与总结等方面能力的发展。所以。高职院校需要关注学生职业发展的长线动力――基础能力的培养。
2.专业能力不凸显
高职院校重点培养的是应用型技术人才。但现有的高职院校严重缺乏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高技术素质教师以及相应的课程体系。
制约因素1:教师
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是由以前中职学校升格而来,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实际教学水平、知识结构尚不能完全适应高职院校的发展需要。同时。很多高职院校教师缺少对企业生产实际和技术发展情况的了解,对特定行业所需的特定的专业能力尤其是具备高技术含量的专业能力了解有限,不能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这就限制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制约因素2:课程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面向工作第一线。这就要求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与时俱进,在“实用”和“够用”上下功夫。然而,目前的高职教育依然沿袭着学术型的课程设置模式,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统领了高职课堂,这就导致理论内容设置过多,实践环节缺失较大。这样一来,学生就没有机会在实践中锻炼和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
3.关键能力不被关注
制约因素:文化传统
由于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的人才培养强调单枪匹马,教师的教学指向一个个具体的学习者,衡量的标准也局限于个人完成某项工作的情况。但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对技术型人才的质量提出了合作、协调、继续学习等方面的要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一个个一线生产者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的协调能力;在培养一个个技术过关的应用型人才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灵活驾驭知识,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二、建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树立培养职业能力的观念,不间断地监控学生职业能力的缺失部分
高职院校的师生应该更新观念,意识到,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业和学校的办学质量及办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如果职业院校不关注职业能力的培养,它也就失去了自身的发展特色。为此,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建立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因为每一种职业对人的自身条件、能力水平等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学校应该安排相关的教职人员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判断和监控。学校可以从自身实际出发,建立适合各个专业的实训室,借助与特定职业相关的职业技能的考评。给提供学生反馈和建议,帮学生指明职业能力的哪些方面(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关键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二)以职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教学实践环节
高职院校要将社会需求纳入到办学思路中来,认真研究产业岗位结构的变动情况,加强市场调查和科学预测,及时根据就业岗位群对人才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来设计人才培养计划,尤其要关注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对技术型人才的质量要求,以确保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所学有所用。为了加强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实验、实习教学,加强校内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不能借助于演练性质的操作,必须要借助一定的设备、场地。所以,学校还应该努力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通过积极打通产学合作的途径,拓展技术与技能培养的教育资源,提高毕业生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适应程度,由一般性的参与合作向最终的互动性的产学合作发展。
(三)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学生的能力是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逐步形成的,因此,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高职院校的学生不可能依靠纯理论型教师的指导成为未来的应用型人才。所以,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建设具有教师和工程师双重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入手。“双师型”教师强调老师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备熟练的动手实践能力,并熟悉企业,了解市场。在课堂教学中兼具理论性和应用性、实践性。为此,高职院校需要在改善和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的同时,更要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学校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一方面,将教师有计划地派到工厂企业学习现代专业技术,使他们成为“双师型”人才;另一方面,可聘请工厂和企业生产第一线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专兼结合,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形成符合高职院校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05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