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地方高校研究生科研团队构建模式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邵一兵 郑孟琳

   [摘要] 随着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和新时期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深化,通过研究生科研团队的组建以加强研究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逐渐成为研究生教育的的重点。分析了研究生科研团队的基本特征,就地方高校研究生科研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给出5点构建策略。
  [关键词] 科研团队 研究生 构建模式
  
  一、引言
  21世纪初期,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全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许多地方高校不仅办学规模扩大,办学层次也进一步提升,这主要表现在以硕士研究生为主的研究生教育规模得到了飞速发展。自1999年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来,全国在校研究生规模已经从2000年的30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100万人。2009年,研究生报考人数更是上升至124.6万,比2008年多出4.6万。200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41.5万人,扩招规模达6.4%。在校研究生数量规模上的扩张,有利于地方高等院校在更加宽厚的学术背景和氛围下,不断增强整体办学实力,但和国内重点大学以及有相当校龄的高等院校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在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上。
  研究生科研能力,是指研究生运用理论和研究方法去研究和解决本学科领域的历史或现实的理论及实践能力。它既包括对理论的研究能力,又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在理论能力的培养上,主要依托学位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教学以及毕业论文的撰写;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则鼓励研究生深入一线,积极参与各类课题研究,但每个研究生的参与机会很不均等,导致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参差不齐。因此,笔者认为,被企业界广为接受和应用的“团队”运作模式则由于其更加强调集体智慧,适应科学研究的变化和要求,正逐步取代个体模式成为高校研究生群体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主要载体。通过组建研究生科研团队,充分利用各种软硬件资源(图书资源、学科资源、人才资源等),来提高研究生整体的科研能力就显得更为迫切。
  二、研究生科研团队的基本特征
  所谓科研团队,是指以共同的科研目标为基础,通过某种独特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从事科学研究的群体。科研团队具有四大特征:一是以共同的活动为基础,团队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作;二是团队成员有着共同的行为规范,其行为规范反映团队成员共同的价值目标;三是具有一定的组织性,团队成员在团队中有着一定的地位,各自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其中最重要的成员是团队领头人,是带领团队实现科研目标的关键成员;四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团队成员经常会由于工作需要离开,但也有人不断加人团队,在团队领头人的带领下继续完成团队的目标。
  研究生科研团队是以自愿为前提,以“分享(资源、技术、经验、价值观等)、合作”为核心,以共同愿景为纽带把研究生联结在一起,进行互相交流和共同学习的一种平台。笔者在此倡导的研究生科研团队主要是指某几个或某一专业研究生与助学者(包括导师、专业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具有共同的目标,在基于一定支撑的环境中共同学习,分享学习资源,彼此交流情感、体验和观念,协作完成一定的学习、科研任务,通过共同参与科研活动,建立相互影响和促进的人际联系,进而形成较强的组织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自身和团队的专业成长。
  三、地方高校研究生科研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研究生科研团队具有学科门类齐全、人才储备充足、信息渠道丰富等多方面的优势。但在现阶段,地方高校研究生科研团队的建设并不容乐观,组建高绩效、高质量的跨学科、跨专业的研究生科研团队是困难重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研究生协作精神不强,不愿与他人分享“蛋糕”。随着研究生奖学金评定方案的改革、“三助”(助研、助教、助管)等制度的推行,研究生对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在不断提高,但大多数地方高校的研究生科研团队还是以“师徒合伙”、“好友开店”等类型的小型组织为常见,近亲繁殖现象严重,创新活力不足。这些研究生科研团队,有的只是为了获得某个科研项目而临时联合几个人构成“拼盘”式的“机械组合”团队。一方面,因技术力量薄弱,后续研究常常力不从心;另一方面,怕技术泄密不愿有其他研究生参与后期工作,因为缺少交流,而花大力气去钻研自己所不熟悉的技术领域,结果浪费时间,失去机遇。
  2.组织壁垒阻碍了地方高校研究生的自由组合。一般来讲,大学是按照专业化教学的需要划分为相对稳定的院、系等实体性组织,这样无形之中形成了种种组织壁垒,扼制了研究生在大学内部的自由流动,阻碍了研究生实现跨院、系、学科的自由组合。造成当前的研究生科研团队多由本学科或本专业人员组成,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相同,经历背景相似,经验水平相当,使团队难以申请或完成跨学科的科研项目。
  3.忽视团队文化建设,整体优势难以发挥。科研团队负责人往往忽视团队文化塑造,不善于吸纳新鲜血液,喜欢“近亲繁殖”,这些因素导致研究生科研团队普遍缺乏和谐进取的团队文化,导致团队中成员的潜能未能被充分挖掘处理,科研团队创新成果难以产生。
  4.缺乏稳定的研究方向和目标。不少研究生科研团队采用“导师中心制”或是“论文中心制”。对本团队的研究方向限定在导师研究方向上,或是毕业论文(设计)研究方向上,缺乏对科研团队整体研究方向的发展规划,使得研究方向分散,对每一个方向缺乏持续性研究,因而每个方向都很难产生成果。
  四、地方高校研究生科研团队的构建策略
  美国的管理学者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高效团队应具备8个特征:清晰的目标、相关的技能、相互的信任、共同的承诺、良好的沟通、谈判技能、恰当的领导、内部与外部的支持。本文将研究生科研团队的建构策略主要归纳为如下几点:
  1.合理配置科研团队的组成人员,增强科研团队凝聚力。研究生科研团队的组成人员既要考虑其研究的专业共性,又要有各自的专长,要强化共同愿景建设,在心理上相互认知、行为上相互作用、利益上相互联系、前途上相互依存。因此,增强研究生科研团队的凝聚力是团队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基础和前提,是科研团队创新力和竞争力的基础。建设良好的科研团队,提升团队的凝聚力,主要从增强学术内聚力、提高文化维持力、降低人际离散力三个方面着手。通过创造良好学习氛围,培养研究生学术能力,提升研究生学术水平,来增强研究生科研团队的学术内聚力;通过培养团队成员坚定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增强团队成员的毅力和意志,营造团结、融洽、民主的氛围来提高研究生科研团队的文化维持力:通过开展各项集体活动,促进成员之间的坦诚交流,防范并化解成员之间的各种矛盾,消除误解来降低科研团队的人际离散力。
  2.培育有利于科研团队成长的文化氛围和广阔胸襟。首先,优秀的团队组织者是科研团队的核心力量。考虑到研究生科研团队的特点,团队组织者应具备一定的学术造诣、理论基础,还应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及团队管理能力。另外,还应值得重视的是他应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学风素养。因为团队组织者的一言一行不仅会影响到每一个团队成员,而且会直接决定团队文化的形成。其次,团队成员要善于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开放的心态容纳别人,接纳不同的意见,在交流意见过程中激发成员的智慧,使成员在一种相互尊重、彼此理解的氛围中奉献个人的潜能。
  3.推行目标管理,建立稳定的研究方向和目标。首先,研究生科研团队应确立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只有这样,团队才能少走弯路,使研究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且能在本学科领域形成优势和特色,从而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在选择科研方向时,应全面结合研究生培养的目标规划和该领域国内外发展动态及国家经济、科技发展的重点,使团队的科研工作始终处于本学科领域的领先地位。其次,要使团队研究方向获得团队成员的认可,可将团队总体目标分解为阶段目标,并落实到每个团队成员,使团队成员朝着团队目标共同迈进。最后,要强化目标管理,定期对团队目标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督促,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纠正,确定团队目标的实现。

  4.建立健全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马斯洛有关人的需要层次理论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奖励都能起到激励的作用。只有那些能不断满足人们需要尤其是高层次需要的因素,才能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因此,激励机制的建立必须因人、因事、因时而定。要根据不同的人的不同需要以及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来进行激励.同时也要根据不同的科研任务来确定激励制度。因此,在明确团队目的和目标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可以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着手,物质性的激励要求要量化、可操作;除了物质激励外,还必须注意精神激励,要注意加大宣传力度,全力营造团队建设的氛围,给团队以精神上的优越感。
  5.鼓励师生共建研究生科研团队。所谓师生共建型科研团队就是以创新人才培养需要为导向,具有较为明确的学科方向和研究课题。师生团队关系比较简单,相互熟悉,容易协调管理,将教师作为一级管理组织核心,与研究生形成一级技术核心。团队倡导“开放”的观念,平台设施与资源的开放式共享,技术与信息资源的内部共享,保持团队成员思想的开放性。鼓励创新与合作基础上的良性竞争,从制度上保持团队技术和研究工作的不断更新和人员活力。新型的师生共建研究生科研团队,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导师型师生团队,赋予研究生更多的自主性,在人才培养方面,克服了以往“干活多、培养少”的现象。同时,指导教师树立教学、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职能观念,尤其注重对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的培养。在合作观念下的合理竞争促进每一位成员在对团队高度负责的基础上,实现团队及个人的高速、可持续发展。
  总之,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重点,是时代赋予研究生教育的历史使命。通过研究生科研团队的构建,强调集体智慧,适应科学研究的变化和要求,激发他们的科研潜能,提高他们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使其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罗志文.产学研视角下的高校科研团队运行机制[J].科技创业月刊,2009,(2).
  [2]卜祥云.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概念、特征及功能[J].科技管理研究,2008,(10).
  [3]喻华林.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团队的管理与建设[J].科技广场,2009,(2).
  [4]孟凡生.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管理问题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5).
  [5]金南顺.基于标杆管理的高校科研团队评价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09,(1).
  [6]邓磊.高校科研团队成员心理和谐机理研究[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9,(1).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一般项目(Y200806014)资助成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08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