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游泳教学中如何使儿童克服怕水心理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海峰

   [摘要] 儿童在学习游泳的过程中,特别是初学期很容易在出现怕水心理。初学者的怕水心理不仅会给游泳教学带来很多问题,还会给学生自身学习带来很多困难。笔者就此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进行阐述。
  [关键词] 游泳教学 儿童 怕水心理
  
  儿童在学习游泳的过程中,特别是初学期很容易在出现怕水心理。初学者的怕水心理不仅会给游泳教学带来很多问题,还会给学生自身学习带来很多困难。目前,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初学游泳教学的成果不多,并缺乏一定的深度与广度。因此,笔者就此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进行阐述。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淮安市初学游泳的学员。
  1.2 研究方法
  访谈法:访问有关专家、学者、干游泳训练工作多年的部分管理者以及主管游泳训练的教练员。听取他们介绍在游泳教学中用何种方法与手段来解决儿童怕水的问题。
  2 对儿童怕水心理的探究
  2.1 儿童怕水的年龄特征
  心理学对儿童害怕的年龄特征已有较明确的论述。1969年,德国人巴尼特对儿童害怕的发展作了研究,她发现,从总体上看,7~12岁的儿童其害怕基本是没有差别的,但是就以下三种专门的害怕对象来看,有一个年龄变化特点。这三种害怕对象是个体安全、想象中的生物及学校和社会关系。其中前两种有随年龄的增长呈下降的趋势。这可能是随年龄的增长,儿童对支配物质世界的规则或知识懂得多了。而第三种害怕对象却是随年龄的增长,这种害怕与成人的害怕比较接近。在游泳的学习过程中,儿童怕水心理产生是不是和巴尼特研究结论相同呢,本人做了一些经验性的研究,研究项目包括调查表、谈话、向家长调查了解及跟踪调查等。研究结果表明,年龄越小的孩子越容易产生害怕心理及心理障碍,年龄越大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产生怕水的心理越小。
  笔者从实验调查中认识到,年龄越小怕水心理持续时间越长,反之就越短。因此可以认为怕水心理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这是和巴尼特的结论相吻合的。
  2.2 儿童为什么对水会产生害怕的心理
  儿童怕水的心理原因,心理学认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发展过程,它的产生依赖于种种原因,如刺激的类型、环境的熟悉性、儿童发展的水平等。因此,只有了解儿童产生害怕的原因,才能预知儿童在游泳教学中可能出现哪些害怕心理,以致有效的预防和克服。心理学家对害怕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多种解释,如害怕是一种学习现象、遗传现象和知觉再认的现象等等。他们从某一角度或某一方面说明害怕产生的原因及复杂程度,并且都有实验作为依据。例如,大多数人公认的一种解释认为害怕是一个学习现象,是后天获得的,它往往通过工具性或经典性的条件反射而获得的。如第一次课儿童发生溺水现象,就会使儿童对水产生一种害怕心理,并且对水有了他自己的认识,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怕水心理。不仅如此,初学儿童还可以通过直接观察取得别人的经验。如果有一个孩子发出可怕的叫喊声,那么其它孩子在该内容的教学时就会发生困难。总之,害怕心理产生的种类很多,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对害怕产生的原因的解释,还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的去探索。
  3 克服怕水心理的几种经验型做法
  儿童在学习游泳过程中,对水感到害怕是正常的心理行为,教师应正确地认识这一心理现象在教学中发生。因为如果不重视儿童的怕水心理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可能严重影响到教学效果,甚至会给儿童造成终生怕水的心理阴影,一辈子都不愿游泳的后果。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重视儿童的心理教学,把学生的心理与生理教学同等的重视起来。本文根据多年实践提出几种克服怕水心理的方法。
  3.1 榜样塑造法
  榜样不仅能使儿童获得良好的行为习惯,高尚的思想品质,还能帮助儿童克服怕水的心理,是教师非常喜爱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3.2 对抗性条件作用法
  对抗性条件作用,就是把一些能唤起怕水情绪反应刺激与愉快的活动结合起来,最后以愉快活动产生的积极情绪克服由怕水刺激引起的消极反应。这一方法在教学中运用的较普遍。如在熟悉水性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对水不了解时,心理必然产生怕水情绪。这时教师可选择浅水区,做一些游戏,使儿童在玩水中了解水性,从而克服怕水心理。
  3.3 说明情由法
  在教学过程中各阶段儿童都可能产生怕水情绪,教师可用简单的道理或示范讲解使他们对所要进行的练习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这样可消除一些人的怕水心理。实际上,这种方法是最有效、最简单易行的方法,也是教师运用最多的方法。实验表明,总有效率为百分之九十以上。
  3.4 帮助儿童建立克服怕水的信心
  帮助儿童建立克服怕水的信心对于教师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教师常用的方法是表扬学生做一做示范动作,这样可以迅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3.5 提供爱、理解和支持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对于学生克服怕水心理也有很大作用。因为,儿童希望有一个自己熟悉、信赖、喜爱的教师来教自己,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尽量避免用不给予爱的方式作为惩罚儿童的手段。练习时尤其是遇到困难时应予以鼓励、支持、帮助来解决儿童心理上的冲突,从而达到克服怕水的目的。
  3.6 满足儿童安全感
  让儿童心理上有安全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浅水区和深水区教学从其效果上看,浅水区教学效果明显优于深水区教学。在浅水区,学生没有潜在的安全上的心理威胁,因此练习时,身体肌肉基本是放松的,学习动作较快。
  3.7 积极预防溺水现象的发生
  在游泳教学中,学生如果有过溺水或有溺水的体验,都会给学生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怕水心理及心理障碍,对游泳的教学极为不利。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在儿童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出现一些强烈的刺激使学生出现不应有的溺水现象,以免给教学带来不必要的困难。
  4 结论与建议
  长期以来,在游泳教学研究中,重视动作技能的教学研究,忽视心理上的教学研究,是影响游泳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这致使游泳教学研究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难突破原有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中,人们习惯把教学活动理解为单纯的动作技能教学,因此,在教学方法的研究上总突破不了传统教学方法。从近几年对游泳教学理论研究文献资料的统计来看,游泳教学研究滞后于时代的要求,跟不上现代教育研究发展的潮流。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游泳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水平呢?本文认为,要提高目前游泳教学研究水平,必须以在游泳教学中发展、引进、运用心理学理论为突破口,理论联系实际,把学习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仅要坚持生理上,还要从心理上加以探讨,使游泳教学研究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统一体。
   参考文献:
  [1]李文静.游泳技术描述,动作要点及练习手段.中国游泳教员培训与考核2004.63-68.
  [2]莫罗佐夫.游泳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游泳训练学,1996.77-82.
  [3]纠延红.对初学游泳者的教学应具有趣味性.游泳杂志,2001.37.
  [4]赵立煌.灵敏素质及其训练.运动训练学.2002.28-3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08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