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卫生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吕 颖 王晓莉
[摘要] 卫生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人文教育缺失的问题,学生存在人文素质薄弱的现象,因此,我们应深入剖析卫生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缺失的原因,并提出有效改善这种状况的策略。
[关键词] 卫生高职院校 人文教育 学生
人文教育主要是指通过传授给学生人文学科知识, 使他们在认识自我世界、认识和适应社会、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和审美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 同时也使他们在心理、观念、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受到培养和熏陶,从而学会做人、学会处世、学会生存,达到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之目的。因此,可以说,人文教育是通过传授给学生人文知识来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的一种教育活动,其实质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
一、卫生高职院校忽视人文教育的原因
1.传统观念影响,培养目标未明确
职业教育的产生是由古代的学徒制演化而来,基本上属于个人的事情, 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开始仅仅是为个体谋生提供技术培训,是一种人力教育。20 世纪中叶后,政府有关部门开始重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走向公办。长期以来,一些职业院校将培养目标定位于“胜任某种岗位需要”,以此安排教学内容,设置课程,并在实际教学中重点强调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卫生高职院校属专科性院校,单一的专业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更为突出,专业设置过窄,人文素质教育只是点缀。同时,迫于就业的压力,学校要求学生考“资格证”,考“等级证”,考了“中级证”,再考“高级证”。由于过分夸大了操作技术的价值,忽略了文化修养,再加上学校图书馆藏书有限,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人文书籍资料的需求, 从而导致毕业生缺乏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缺乏发展的后劲和潜力。职业教育这种人力教育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者对职业教育本质的认识,使他们忽视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这一根本目的。
2.科技与人文观念的对立
自从斯诺的《两种文化》诞生以来,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被人为地扩大了。难以否认,科技知识(主要指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与人文知识的区别是客观存在的, 但教育应该超越这两种文化的对立, 以成就人的全面发展。所谓“科技以人为本”不应该仅仅强调科技产品对人的有用性,更应该强调现代科技发展本质上的“属人性”,是基于人性和人的发展需要而存在与发展的。
3.功利实用主义办学理念的制约
20 世纪初,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基本观点,他指出: 教育是生活所必须的,学校教育就是要使学生获得社会生活经验并养成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由于受这种功利实用主义教育观的影响,教育与个人生计的关系被凸显出来。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与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卫生职业教育的功利价值趋向变得日益明显,它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专业性理论知识的灌输和实用性技术的培养,专业课程的教学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忽视了对学生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人文素质培养,专业的细化使学生越来越缺乏人文关怀,越来越远离教育培养人的根本目的。
二、卫生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卫生高职院校的教育越来越强调科技教育而忽略了与人的个性发展密切相关的人文教育,而人文教育的缺乏必将导致学生情感淡薄、缺乏诚信、文化底蕴浅乏、价值体系混杂、敬业精神不够、心理素质较差、适应能力不强,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其实,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卫生高职教育的属性是多元化的,问题是现实的卫生高职教育过分重视了“有形”的一面,而忽略了“无形”的一面,而恰恰是后者左右着教育的成败。一个人走出卫生高职院校校园的时候,可能是一名护士、药剂师或者康复理疗师,但是,首先必须是一个健全的人, 否则教育就是失败的。人文教育在现代卫生高职教育中陷入了困境,卫生高职教育不但缺乏人文知识,更缺乏人文精神,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教育、轻德育的现象,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很多用人单位对一些高职院校学生的评价是: 有知识,缺文化;有学问,缺修养。我们的教育培养了“才”,却丢失了“人”。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改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
三、卫生高职院校实施人文教育的几点建议
1.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紧密结合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中曾指出:“为了科学专门化的需要,对许多青年原来应该进行的充分而全面的培养被弄得残缺不全。为从事某种内容分得很细或者某种效率不高的工作而进行的训练,过高地估计了提高技术才能的重要性而损害了其他更有人性的品质”。这一弊端在目前的卫生高职院校中表现得较为突出。只有单一科学知识或人文知识的人,根本不是完整的“人”。作为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医学事业,集科学、艺术、人文于一身,理应对医护人员有更高的要求,以人为本,人性化服务。然而,现实中却常有不和谐音符出现:如病人的权益被忽视,人格被不尊重,医患纠纷不断,甚至造成严重的医疗事故。拉伯雷说:“没有良知的科学只会是灵魂的废墟”。因此,必须改变重科技教育、轻人文教育的状况,实行教育体制的改革,改变那些过分专门化的学科分类,从而使受教育者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多地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达到培养“人”与培养“才”的完美结合。
2.人文教育应加强“隐性课程”建设
人文素质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要注重隐性课程的作用,加强隐性课程的建设。
隐性课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人文环境,在无形中改变学生的气质。学院可以通过面向大学生开展形式多样、主题各异的人文讲座、演讲比赛、大专辩论赛和科技文化艺术节等活动,甚至借助校园建筑、校训、历史人物事件等对学生进行陶冶。这种教育超越了课堂本身,可以于不经意之间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隐性课堂”无时无刻不对学生的人文素养产生深刻的影响,人文素质教育不仅要涵盖课堂教学,而且要涵盖校园生活与社会实践活动,要使学生随时受到人文精神的启迪,随处感受人文精神的熏陶。
二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卫生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文教育时,采取灌注式教学方法比较多,以抽象的道德规范说教为主,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内心思想变化和情感体验。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人文教育当成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而不是将所学的知识用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其结果往往与人文教育的目的相悖。所以,人文教育应避免空洞的说教和脱离各种具体实践活动的教学方法。高等学校要创设条件,将人文教育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种课内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选择、全身心投入、身体力行,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各项实践活动中,从而把活动的结果内化为自身的素质。
让卫生高职院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之一。人文知识的积累,正如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所说的“知道”,人文精神的养成就是庄子所说的“体道”。由“知道”到“体道”,要经过实践的过程,卫生高职院校应该鼓励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人文风景、参加社团活动、进行社会调查、开展社会服务等,使学生在实践中陶冶情操,提高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人文精神的养成。
3.人文教育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卫生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专业的确定、社会竞争的激烈、教育大环境的舆论导向、理想与现实的反差,都导致其更容易产生情绪、性格、人际关系上的障碍,若不能及时解决,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人文教育必须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对个体生命的珍视,本身就是对人的价值的弘扬, 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对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人文教育应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教师是教育系统中最主动的因素,教师最有说服力的教育方法就是为人师表。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一位学识渊博的老师,一位教学有方的老师,一位潇洒正直的老师,一位善良真诚的老师,会让同学从心底佩服,会成为学生做人的楷模。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修养。陶行知曾说:“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教师要以自己的言行给学生以做人的启示。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必须具有高深的人文素养,要敬业。敬业与学生爱学是密切相关的。如果把教学看作是不得不完成的任务,那将会是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痛苦;如果把教学看作是探索真理,追求真理的人生经验,那将会创造和谐、积极的境界,将会通过这个载体,让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因此,教师要把自己化作一种生活的感召,去启示学生追求健康幸福的人生。
目前,影响和阻碍人文教育的因素仍困扰着许多卫生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目前仍面临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只有加快卫生高职院校人文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摸索,勇于创新,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理念,才能推动我国的卫生高职教育事业向前发展。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离开学校时, 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这里所谓“和谐的人”,应当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人。
参考文献:
[1]秦钠.略论高校人文教育[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8(6):17-20.
[2]李丽,王筱楠.浅谈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J].素质教育论坛,2009,(1): 10.
[3]褚宛玉.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失问题的对策研究[J].素质教育论坛,2009,(3):44-45.
[4]郭文玲.论人文教育的重要性[J].安阳大学学报,2004,(3):148-14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08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