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德育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仁典
[摘要]德育教育的关键是道德教育。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在新时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本文从当前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德育教育面临的困境出发,分析和找出德育教育面临的困境和走出困境的对策思路,以利于加强和改善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民族地区 德育教育 高职院校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在内容上与全国普通高校的德育教育基本上是大同小异,但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上仍然有很大的差距。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是参加高考后没有被普通高校录取的学生,也有本校参加中职升高职的部分学生。他们大都来自少数民族地区,或多或少的带有自身民族的一些性格特征和文化特征,学生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加上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偏低,这给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造成了不小的困难。
一、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德育教育面临的困境
1.德育过程背离了人的个性教育
高职院校德育通常把学生作为施加影响的对象,注重规范的灌输、观念的形成及习惯的培养。整个德育过程忽略了学生的主体需求,忽略了人与人心灵之间的交流,很难使学生的知、信、行做到统一。另外,在传统道德价值评价中,缺乏德育评价机制和评估办法,未建立和形成统一的德育评价体系,考核学生品德水平时注重道德知识测验,把它同智育一样进行格式化,忽略了学生的道德行为的培养和锻炼。智育好就是“三好”,“安分守己”便是好学生,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不能在真正意义上与学生奖励、毕业、就业相对挂钩,导致部分学生对德育的不重视,这就造成了一个极坏的后果即学生不愿参加或轻视道德实践活动,因而德育教育收效甚微。
2.现行教育体制在道德教育上缺乏连续性
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下,在幼儿和小学教育阶段,我们的道德教育确实下了功夫,也有成效。但在残酷的升学压力下,重智力教育,忽视思想教育,使中学的道德教育开始退化。到了大学阶段,大学生的道德观出现学历与道德觉悟不成正比的现象。
3.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分离
多年的正面教育和传统教育在当代大学生中产生了较深的影响,使他们形成了比较正确的道德认知。但在实际行动中,一些大学生受到功利、实惠、互利、本位等市场经济价值取向的影响,又表现出价值追求短期化、实用化、功利化等倾向,体现出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分离现象。
4.个人中心主义倾向明显
高职生入学后由于没有升学压力,他们更加注重自我价值和个人发展,往往忽视他人和集体,缺乏协作精神。比如有些同学个人衣着讲究,但不注意公共卫生;爱惜个人物品,但对社会公物损坏却熟视无睹;课间无人擦黑板、宿舍水龙头开着无人关。自私自利,以邻为壑。缺少应有的集体主义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5.人际关系的庸俗化倾向泛滥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大学生中出现了请客送礼贿选学生“官”的现象。“谁投我一票,我就请他撮一顿”,为争取“连任或升官”积极活动,请客吃饭、送礼送物司空见惯。有的学生在考试前后向辅导员或任课教师送礼、打招呼,为的是得到奖学金等。这些现象正在扭曲高校的学风和校风,对学生道德观的负面冲击也是非常大的。
6.多渠道,多方位的信息化社会,给德育教育增加了难度和不确定因素
互联网的普及给人们带来许多方便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有的学生上网成瘾,把大好光阴用在上网、聊天和游戏之中,彻夜不归,以至于上课睡觉,无精打采。由于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性、全方位性,使得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侵袭和占领了学生的思想阵地,使得高校这个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导阵地地位产生了动摇,权威性不复存在,加之我们的德育方法软弱无力,重知轻行,宣传与身教脱离,学校教育与社会导向脱节,从而大大地增添了德育教育的不确定因素,加大了德育教育的难度。
二、走出德育教育困境的对策和思路
1.加强和完善德育教师队伍建设
德育教师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教师。由于合并,现在很多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德育教师队伍建设仍亟待加强和完善。另外,还应该加大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力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学识、品格、修养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如何,不仅关系到教学质量高低,而且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整个品质的培养,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不断充实自己的业务知识,培养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做到自觉修身养性,以身立教,以德服人。
2.用科学的德育理念去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理念是先于行动的核心理念和哲学前提,它关系德育实践的成败。没有科学的德育理念,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德育创新。德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育人,现在德育的创新就是要确定“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把人作为德育主体和根本,把人作为德育的根本出发点。我们要看到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因此要把社会所要求的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放在一切德育活动的中心,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德育过程本身的规律做到在促进人的个体化基础上的社会化,最终也就是把培养具有社会所要求的品德又具有个体个性的社会成员作为指导德育实践的理念。
3.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
这是由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在职业院校加强德育工作,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接班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任务所决定的。孔子曾说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韩愈也提出: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第一位的任务是传道。前苏联的教育学家苏姆林斯基认为“人的身心发展中,思想品德是灵魂,是一切言行的指导”。正因为如此,职业院校必须把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高素质的技师型人才作为自己的任务。这种高素质的劳动者应该是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有为祖国建设和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有良好的道德风范,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4.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育人环境
校园环境建设对于加强高校德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校园环境的建设中要注重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渗透和感染。同时要注重寝室文化的建设和引导,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教育氛围。另外,要结合大学生实际广泛开展一些高质量高品位的文化活动,利用多媒体广泛开展一些有实际意义的德育教育和形势与政策讲座,使他们在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良好氛围中感受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自觉排除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从而形成团结互助、求实进取、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离不开所处的客观环境因素,建立健全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主导,社会教育为补充的完整的育人环境,齐抓共管,通力合作,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才能真正保证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稳步提高。
5.利用校园网络开拓德育教育领域
要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着眼于当前高校学生格局变化的特点,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独特优势,努力开拓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领域,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既要加强硬件建设,更要加强软件的建设,建立健全校园网络管理制度,开设丰富多彩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校园网站,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有机地融入网络教育的过程当中,在全面服务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情感等需要的同时,把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机地渗入其中。
6.改革德育教材与实际脱节、教学手段单一的现象,重视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相结合
德育要取得效果,它的内容必须能打动人心,贴近人的思想。但在当前高职院校的德育教材中,内容多与实际相脱节,尤其与学生的实际联系不紧密,必然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德育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更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必须改革德育的教材和手段。同时要注重区分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重视运用心理辅导手段来开展思想教育,把心理辅导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苏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4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12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