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瞿朝文

   [摘要]学习新课程思想,感受新课程理念,对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实践探索。“自主―合作―探究”是最主要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其重大意义在于:注重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模式;取缔了传统教育中教师的启发式作用,更多的是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自主实践,自我小结学习心得;发挥了学生的各种优势,积极主动交流,合作学习互动,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过程,所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关键词]合作学习 参与意识 构建小组
  
  《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放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学习方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合群性和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帮助他人共同进步的良好品质,使每个学生在相互交流中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从中寻找自我价值,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育合作成功的快乐。
  我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是这样做的:(1)根据实际,我把全班的学生按优、良、中、差的各个等次,分成5人为单位小组的一个学习小组,同时制定小组合作学习目标计划、步骤及专题研讨合作学习方法,在小组中选出具有说服力、感召力的学生担任学习小组长,在组长负责制下,分工又合作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2)小组合作学习的步骤:A.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有目标的自主性自学;B.小组内学生在组长的领导下相互讨论学习心得,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重点、难点、疑点;C.小组汇报,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中的收获,学习中的未能解决的问题;D.教师针对学生的汇报采取集中讨论式教学,利用学生自主、教师帮助等形式解决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未能解决的问题,教师重点为学生解惑。
  然而在许多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以小组为基本单位的合作学习,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偏差,影响了学习效果。
  
  一、合作学习存在的偏差
  
  1.合作学习成了学优生的自我展示台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常看到优生异常活跃,听到他们独特的见解,合理的分析,俨然成了主角,合作学习成了他们的展示舞台。具体表现为:合作学习时学习成绩好或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他们居于小组的权力中心和活动中心,以“小权威”的身份掌握小组活动权,阻碍组内多项对话,压制批判异己,成为小组的主宰者。在班级交流时,代表每组汇报合作成果的还是他们,他们成了合作小组的代言人。长此以往,便使学优生滋生骄傲心里,或产生沉重的心理压力。
  2.合作学习成了学困生的避风港
  与学优生在课堂上大包大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处于从属地位或配角地位的学困生,他们在合作学习中,往往一言不发,静静地旁听,或是心甘情愿的当听众,坐享其成,或是人云亦云,盲目随从。更有甚者,他们干与学习毫无干系的事情,对学习任务置之不理,漠不关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因为学困生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合作交流技能低下,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二是因为小组内分工不清楚,职责不分明,学困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小组成为他们的“避风港”。
  3.合作学习成了教师的悠闲场
  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做什么,充当什么角色?对此,有的教师认为,既然新课标提倡自主学习,就应当让学生学习,让他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组内的事情由组员共同解决,若是教师参与个别小组的讨论,给予指导或帮助,便会丧失公平竞争的原则。因而,在合作学习时,教师成了悠闲者,有的袖手旁观,等待观望;有的盘算下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有些虽作巡视,但只是维持课堂纪律而已。在交流学习成果时,教师只是依次听取汇报,汇报完毕,活动便结束。
  合作学习中出现的上述不和谐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正确把握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表面化、形式化地理解其意义。
  
  二、纠正合作学习偏差的策略
  
  1.合作构建科学小组,使学生能合作
  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情况,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组。一般以3~4人为宜,做到每组的优等生、中等生、差困生比例相当。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在实施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定期进行人员调整,以保证小组间学生竞争的活力,增加小组内学生合作的凝聚力。
  2.明确小组个人责任,使学生会合作
  (1)教师要把每组的学生按照一定的编号:优等生可编为1号,中等生可编为2、3号,学困生可编为4号,这样便于统一组织与管理。
  (2)明确每个小组成员在合作中的职责,以真正落实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对于每个学生担当的责任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使每个学生都能担当不同的角色,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会合作。
  3.精心把握合作机会,使学生愿意合作
  (1)在学生独立尝试后设计合作。面对学生对某一问题独立思考与研究后的发现与困惑,设置合作有利于学生相互交流、集思广益,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2)在学习的重难点处的合作。在教材的重、难点上设置合作,有利于学生集体智慧的发挥,有利于每个学生对教材中难点的学习,从而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3)在学生单独试验遇到困难时倡导合作。
  4.强化小组团体激励,使学生乐于合作
  (1)对于小组成员的评价,要体现“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理念。作为教师只有正视学生的客观差异,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才能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2)对于小组的评价,要做的只有小组团体成功,才能代表小组成员的成功,即以小组集体的学习效果作为评价依据。
  (3)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作出指导。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学习合作的时候,教师应该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每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并直接参与到活动中去。对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地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4)小组合作学习应与自主探究有机结合。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万能的,它还应与其他学习方式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孔企平,马云鹏.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数学教育,2003,(7).
  [2]邓炜明.加强合作交流促进自主探索.数学教育,2003,(9).
  [3]郭子平.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几点思考.教与学研究,2003,(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14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