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合作学习中的误区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合作学习是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容易实施的教学方法。《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下面结合自己对新课程下合作学习与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观念与操作误区
  
  1 合作学习形式化。目前,课堂上教师们都在积极尝试构建“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其中有许多精彩的片段,但同时存在的还有相当部分的“生搬硬套”、“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教师们在操作中尚存在着许多误区,导致合作学习形式化、表演化。往往是教师故设问题,宣布讨论,于是学生便匆忙分组。七嘴八舌,热闹非凡,这似乎也成了公开课必备的点缀,可仔细一看,这热闹背后存在的学生“合作学习”是只“作”不“合”,学生大多“各自为政”,有的搞“一言堂”,多数学生一言不发故作沉思状;有的你争我抢,谁也不听谁的,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这种有“形”无“质”的合作,其效果可想而知。
  2 合作学习中小组职责分工不明确。组织形式依样画葫芦,别人的“拿来就用”。不分析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状态,随意地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不研究“同质”或“异质”,不给学生明确的任务,不经常变换成员的角色,不动态地变更小组人数及人员的组成,没有一套与之相匹配的评价体系与课堂教学模式,讨论时成员发表完自己的意见即草草了事。对讨论过程中的结论、问题等缺少记录、比较、分析,因而导致讨论难以深入。这样的小组合作体现出较大的随意性,缺乏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的研究,缺乏创新,是毫无生命力可言的。
  3 忽视合作学习中的弱势群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然而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我们常看到优生活跃的身影,听到他们独特的见解、合理的分析,俨然成了主角。而后进生总是静静地旁听,成了配角,有的甚至完全成了一个局外人,处于被动地位。这样,学生之间并没有进行真正的合作,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十分有必要关注合作中的弱势群体,引导真正的合作学习
  4 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学习的关系。小组合作学习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提出问题后马上叫学生起立回答,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或教师刚布置完合作学习的任务后,学生马上聚在一起探讨、交流,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对问题了解不深,浮于表面;有的学生根本没有想法,沉默不语;有的脱离主要内容探讨,天马行空。我们都知道合作学习有利于拓宽思路、问题探讨的多元化,促使学生互相取长补短,但只有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完成,达到预期效果。在合作学习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先充分地学习探究,经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与组员探究、交流、解决问题。只有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才能避免合作学习时“浮”、“泛”的现象。
  
  二、存在以上问题有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原因
  
  1 教师方面:(1)教师在实际操作中无章可循,未能真正体现合作学习的意义,没有充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2)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尚未养成,教师急于求成,操之过急,违背小学生的生理、年龄特点,不讲清要求,不考虑学生的生活背景,随意地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学生任务不明确,没有动态地变更小组人数及成员的角色,不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不能科学地处理好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关系,一味地让学生合作、讨论、结果是表面热闹,实效不强。
  2 学生方面:(1)初中生独生子女多,在家里处在核心的地位,娇生惯养、我行我素、自私、狭隘、自我优越感强;社会、家庭又很少能为他们提供练习合作的机会和场所,因此他们不愿与人合作;与同伴之间的交流更多的是“指责”和“埋怨”,这些恰恰是老师在教学中所忽视的;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品质,不会倾听,不善讨论,“合作学习”也就无从谈起;(2)在合作学习的小组活动中,有时因组内成员的意见不一致、分歧太大而争论不休,造成内耗,浪费了大家的时间和精力。
  
  三、对策
  
  1 在新课标下,教师教育观念必须转变。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最大变化是角色的变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学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而更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教师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变为学生的合作伙伴。教师要坚信: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新课程要求我们做到: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传统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是一起分享理解;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新课程将建立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才能立于教改的潮头,才能适应新一轮课程的改革。
  2 强调小组合作精神,融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针对学生自我表现欲强烈。浮躁而不踏实的弱点,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自我“反省”。在充分表达自己意见和观点的基础上,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首先要训练和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把别人的意见归纳起来,怎样在别人意见的启发下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怎样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怎样大胆地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开展争论和辩论,并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等等。
  3 关注学生合作技巧的指导。合作学习时,只让学生明确合作探究目标,鼓励互相合作是不足以保证小组进行高效率合作的。笔者以为只有让学生学会合作的技巧,才能开展好合作学习。教师可以在合作学习前正面教给方法,如“交流时,组长指定轮流发言”,“可以提出不同意见,询问不明白的问题”,“认真听同学发言,说出你的看法、意见”,“认真听,评出最佳选手,说明理由”。教师也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时,个别引导,与学生一起参与学习,培养合作意识,不着痕迹地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的技巧,做到“润物细无声”。
  4 教师应重视“引”、大胆“放”。首先要求教师要及时引导。其次要抓住合作学习的契机,宁少勿滥。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为了课堂教学形式的热热闹闹,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精心安排。例如:在新知探求的过程中;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在运用概念、性质或定律等数学知识去判断、辨析正误时。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为了课堂教学形式的热热闹闹,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精心安排。可要可不要的不安排,不适合的不安排。再次,教师要发扬民主、大胆放手;此外,教师还要通过观察、参与、巡视、指导等方式积极参与调控,从而不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形成自主自强、合作探究的风气和习惯。
  总之,合作学习对教师而言。去除了单项讲解的枯燥无味,享受了教学相长的乐趣。对学生而言,提供了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教师通过各种活动、方法让学生明白:我只是社会中千千万万人中间的一员,不可能孤立地在社会上生存,必须依赖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与他人交往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比我好的,我能从他身上学到许多东西,比我差的,我帮助他,内心是多么喜悦;每一个人都是我的学习伙伴,都是我的合作者。学生只要建立了这种意识,便会在课堂中自发地进行合作、交流,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作者单位 山东济宁市任城区石桥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16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