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高校在人才政治素质培养上的责任重大而艰巨。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9)03-090-02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从实际出发,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实际效果不够明显。因此,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一项迫切任务。
  
   一、全员育人,强化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首先要强化全员育人理念。邓小平同志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1]高校党政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都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组成人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建设一支稳定可靠、素质过硬的基本队伍,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保证。
   其次要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指导和培养。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选择责任心强的优秀辅导员、班主任,在实践中进行“传、帮、带”,以他们的高尚师德、敬业精神和丰富的经验来感染和指导年轻辅导员、班主任,做到新老辅导员、班主任“互学、互促、互勉、共进”,以提高年轻辅导员、班主任的素质,使辅导员、班主任真正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同时,不断强化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培训与理论学习,充分利用班主任例会和假期,邀请校内外德育专家、学者开设专题讲座和主题交流会,以提高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艺术。
   再次要积极探索班级导师制,要求每位教师和一部分学生建立长期联系,对他们学习、生活、工作和成长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指导,及时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最后要充分依靠广大学生干部队伍,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和管理,充分发挥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和桥梁纽带作用。
  
   二、全程育人,实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环节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传导社会主义政治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媒介,但能否被学生认同、接受,不是概念和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实践问题。我们要动员和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不断提高其道德实践能力,从而把学生的思想认知转化为实践、内化到自身,落实到行动。
   第一,不断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紧密结合社会实际和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及时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和他们所关心、关注的问题,善于质疑,激发学生思考和分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与教师的互动过程中真正学到东西、受到启发、得到锻炼,从而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政治素质。
   第二,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渗透式”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各种理论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将理论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真正领会各种理论的精神实质。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党团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渗透到各种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中。通过这种隐性教育既可以有效防止大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又可以让他们在自己的切身体会中加深对社会规范、政治理论思想的理解,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真正入脑、入心。
   第三,强调外在教化与内在省悟相结合,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提升。人只有不断地开发自我的“本质力量”,才有可能不满足现实、改造现实、超越现实,从而形成实现自身对德性、素养的追求。大学生作为一个能动的个体,不应该成为道德标准的复制品,而要成为自主、独立、具有创新能力的德性践行者。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简单地告诉学生是什么,做什么,而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为什么,应该怎么做,从而锻炼其自我判断、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全方位育人,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要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树立全局观念,科学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有效资源,充分发挥其巨大的合力效应。学校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其教育资源也相对集中、系统。如何合理和有效地配置高校的各种教育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育人功能,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在要求。
   第一,加强德育人力资源的整合。高校首先要树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长期以来,一提起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把它看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工作部门的事,而没有把这项工作与全校广大教职工和各部门的工作相联系的意识。在实际工作中,大量的专业课教师也是只管教学、科研,很少在专业教学中践行育人职责,从而产生“重教书,轻育人或不育人”现象,削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此外,高校的行政、教学等部门也较少介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一切与学生有关的具体事务都下达给所有专兼职辅导员,使得他们终日疲于应付各种琐碎的学生事务,而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深入地思考和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途径及其方法,遇到什么解决什么、上级交给什么任务就做什么的被动工作局面,从而弱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为扭转这一被动局面,高校全体教职员工都必须牢固树立“全员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积极主动地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各专业课教师教书育人、行政管理部门管理育人、后勤部门服务育人的巨大作用,最终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高校的各部门,融入高校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服务各个方面,形成多方面紧密配合、齐抓共管的一体化育人模式。[2]
   第二,加强高校文化活动资源的整合。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担负着理论宣传、教育引导、培养才能的重要职责。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各个院系、学工部、校团委、学生社团等部门基本上都各自为政,“一阵风”、“一锅煮”、“花架子”现象仍然存在。由于缺乏统一地规划和指导,导致高校的文化活动整体上稍显无序、内容重复交叉、重声势轻效果,不仅造成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还容易挫伤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对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科学的整合,结合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要,并综合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制定相应的活动方案,通过组织协调、合理分配各部门、各团体的活动资源,构建一个统一、完整、科学的活动实施体系,确保活动的教育效果。
   第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学科的整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内外相关学科领域,如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众多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且使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推动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理论、新思路、新方法、新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有助于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四、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馈机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反馈是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的调控以健全有效的信息反馈为基础。随时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保证。没有足够、准确、及时的反馈信息,就难以及时、准确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进行有效的指挥与调节。信息反馈的目的在于提高系统的自知自觉程度,不断增强系统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能力。因此,高校必须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馈体系。一方面可通过各院系以及学生生活园区的学生工作部门、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等渠道收集有效的信息,就近、及时、准确了解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建立和健全心理咨询中心、学习咨询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等专门的学生咨询中心收集学生的信息,以便及时对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处理,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120.
  [2]蒋丽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5(4):31-3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435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