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行进在教改的路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带着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的震动,结合学校深化课改的精神,我开始了新一轮教改的探索。向往前方开阔的愿景,像蹒跚学步的娃娃向前迈步。改革本身就是故事,行进中总有机缘和风景,而每迈出一步都意味着勇气和挑战。
  故事之一:从课堂预习指导起步
  预习是展示的基础,也是学习的起点。学生在预习展示环节的表现是课堂教学的起点。给孩子一个风筝,鼓励孩子把风筝放飞起来之前,或许是应先告诉孩子怎样放线。放线的过程即自学能力培养的过程,而自主学习最初的蠕动在预习。
  初一的学生知道怎样预习吗?预习什么内容?怎样做预习笔记?解决问号的办法就是从体验怎样预习开始。于是我把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设为单元预习课。先和学生一起突破单元生词朗读,然后通览单元内容,帮助学生把握单元话题,再和学生一起寻找“语言目标”“核心词汇”“重要句型”“语法聚焦”等主要内容常出没在课本哪些地方,以便学生独立预习时能迅速找准重点。之后领学生一起做预习笔记,内容包括“单元标题”“重要单词”“常用短语”“主要句型及语法”“我的困惑”5个板块。并告诉学生课上将以同桌互相朗读的形式对预习内容进行展示、交流、反馈。对于初一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我想应该把水平线放低一些,先辅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能够抓住知识要点即可。
  以前我们常说“为了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先准备一桶水”,然而现在我却意识到:教学应该是和学生一起去找“泉水”,去寻找泉水的“发源地”。也就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本领远比教给学生有限的知识更必要。因此,预习性自学应该早早开展为好。
  对于课本文章,我引导学生从“读、圈、划、思、问”5个方面进行预习:“读”,通读文章了解大意,朗读文章,朗朗上口;“圈”,圈出文章涉及的生词,以便理解生词应用的语言环境;“划”,下划线自己欣赏的优美语句;“思”,思考课本中提问的问题,尝试解决;“问”,自己对文章提出3-5个问题,准备上课提问别人,培养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也告诉学生,对于他们的预习收获,课上将以“朗读展示、美句欣赏、互相提问”等形式对不同的预习内容进行展示与交流。
  课前预习与课上展示衔接,是将学生内在的收获以外显的形式呈现出来,使之得以交流,并获得矫正、反馈或认可。当课前预习与课上展示及时有效地衔接时,学生在预习中的困惑将在后续的学习中得到指导,预习中的收获将获得充实和提升,学生超前自主学习的价值才更明显。只有让学生体验到预习的妙处时,学生的预习才会有动力,从而自觉地将这一学习方式延续下去。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时,应该思考如何在后续的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交流与展示的平台。
  故事之二:以“小老师”的培养实现个体关注
  从杜郎口学习回来后的第一周,学校安排我出一节公开课。在往常,设计这类堂课时常常在情境创设和任务设计上下功夫。而今,关注点聚焦学生,怎样组织课堂才会尽可能地让学生主宰课堂呢?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在关注全体学生的同时,什么样的活动能够突出并促进个体的发展?
  那就启用“小老师”吧,让学生做“小先生”。其实陶行知老人家早就提倡过这件事了。因此想来,很多时候,个体教师所作的教改尝试往往只是对自身的某种突破。不敢期望初一的孩子多么晓得如何上课,于是设计好课件,找来4个学生,准备指导学生做“小老师”。课件是剧本,我做导演,4个学生成为主角。我先和他们一起学习课件内容,然后指导他们如何组织课堂。40分钟的午间准备后,4个小老师就在公开课上亮了相。正是这次“首次亮相”让我对“小老师”的培养及其在课堂上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
  也许学生暂时不能像老师那样灵活地调控课堂,暂时不能像老师那样准确地突出重点,也许不能完全把老师的教学意图呈现出来,也许只是“比着葫芦画瓢”地把一件事情做完而已。然而,就是这样的过程,你依然会禁不住为这几个学生欣喜!他们克服了紧张的心情,大方地面对许多观课的老师,把内容正确地讲了出来,把课堂学习有次序地组织了起来,等等。面对这一系列的磨砺,难道不应该为学生感到欣喜吗?把学生推上台前本身就是一种磨练。把学生推到台前做事情的过程,就是教师刻意创造机会促进学生的发展。
  于是,我下定决心有步骤地培养“小老师”。每批4人,每批重点培训一周,每一天都承担不同的任务。这样,59人的班级,15周就可以全员培训完毕。期望在“重担”之下,每周关注不同的个体,直至最终培养全体学生的能力和信心。鉴于初一的学生刚刚入学,教师的“导引”任务比较多,等把三四批学生榜样培养起来后,等学生对做“小老师”比较有信心和有基本思路保障的时候,教师可以多放手,让学生自主地设计课堂、组织活动,融入更多的学生思维活动。
  当然,“小老师”的培养,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山东淄博市张店区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 赵霭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482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