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网站现状分析及建设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引言
  
  自2003年国家为了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而倡导建设精品课程以来,全国涌现了几千种的精品课程。所谓的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开发精品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资源共享,达到示范的目的。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通过网站进行。
  目前,全国已经建立起了各门类和各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建设精品课程网站是校园网应用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各院校都在积极建设自己的精品课程以及精品课程网站。但精品课程建设的地位和现状究竟怎样?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存在哪些问题?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对策解决这些问题?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调查了许多高校的精品课程网站,得出了以下结论。
  
  二、目前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
  
  1.网站的建设模式
  网站分为静态网站和动态网站,静态网站的稳定性比较好,容易被搜索引擎检索,但是它的交互性比较弱,而且不支持数据库,页面的更新和维护比较复杂,工作量比较大。而动态网站相对于静态网站,在稳定性、交互性方面都比较强,而且支持数据库,网站的更新和维护简单、方便灵活,但是动态网站不容易被搜索引攀检索。目前,越来越多的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选择使用动态网站。目前精品网站的搭建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依托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另一种是建立独立的网站。精品课程网站如果依托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那么要进入精品课程网站,只要找到学校的主页、点击精品课程进入就可以了。这种方式建设比较简单,对技术的要求低,并且对课程的维护和管理进行分工,平台方面由专门的主管部门进行维护和管理,而内容则由教师来管理。依托学校教育平台建设精品课程网站在规范化方面要求比较高,开发效益也好,使用起来比较简单,易掌握。这种方式最大的缺点是个性化程度不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独立的精品网站建设对技术要求比较高,建设过程复杂,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自主建立一套完整的课程网站系统。这样开发效益就不高且操作比较复杂,规范化程度也比较弱。但是因为网站是独立开发的,所以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和开发,因此个性化方面是比较强的。
  
  2.精品课程网站的内容和模块设计
  精品课程网站就是为了展示精品课程的示范性而建立起来的,目的是通过这个平台来实现资源共享,进行交流。精品网站的建设应该遵守内容充实、服务与教学等原则,这就要求建设精品课程网站时,首先,必须要内容充实。其网站的模块应该包括“教学设计工具”、“课程设计模板”、“电子教案”、“教学课件”、“授课视频”等与教学信息相关的内容,这是网站必须具有的内容,从这些内容可以展示精品课程的优秀之处。其次,精品课程网站的功能主要是为教学服务,这就要求网站必须介绍学科知识体系,提供相关的习题和链接的模块,并且要结合实际情况,有重点地突出学科的特点,设置一些特色栏目。最后,为了让学生随时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且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网站要有交流协作模块,比如:建立网上考试系统,建立交流论坛、留言板等,学生通过这些模块可以进行自我检测,并且遇到问题时可以寻求及时的帮助。
  已建成的精品课程网站应该包括两种功能:一种是对外的功能,另一种是对内的功能。精品课程网站对外是向其他院校提供共享的一个课程资源网站,对内是日常教学工作的网络辅助教学或全程网络教学的教学网站。因此,精品课程网站应该满足网络教学的基本要求。
  
  三、目前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存在的问题
  
  精品课程通过网络进行传播以实现资源的共享,所以要求精品课程网站能够运行,在实际的教学中能确实地发挥作用。但是纵观现有的精品课程网站不难发现,大部分的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并不如人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网站的建设质量不高
  首先,对网络课程建设缺乏应有的总体认识和规划。在建设网站上,存在着页面的制作无序、风格不统一的问题。这样建设起来的网站没有形成统一的风格,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而且这样的网站难以形成独立的模块,严重影响了系统的扩展,降低了系统的灵活性。
  其次,网站的内容组织繁琐。内容是精品课程网站的灵魂,内容的好坏决定这个网站是否办得成功。但是很多精品课程网站只是简单内容的堆砌,单调而且枯燥,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对学习者的考虑比较少,不能吸引学生和老师的参与。
  
  2.网站的建设存在盲目性
  课程应该是建设精品课程网站的主要目的、主要的建设主题,所有的建设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开展的。目前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
  首先,技术的盲目性。许多的精品课程网站依托于学校的教学平台,这些平台存在着“为了技术而技术的问题”,往往平台的模块设计得非常好、功能非常多,但是却缺少与一线教师之间的沟通,一些功能的设计不切实际,结果只是技术上的实现,但却没有去使用,这就造成了网站与实际教学之间的脱轨,从而加大了网站推广的难度,严重影响了使用效果。
  其次,盲目追求表面成绩。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是很多学校评价精品课程和政绩的一个标准,这就使很多的精品课程网站是虚幻的。为了完成任务,或者为了某种需要而凭空“制造”了很多的精品课程网站。这样“制造”出来的网站显然不会符合实际的要求,往往起不到资源共享和示范的作用。
  其三,盲目崇拜高科技手段,造成了资源浪费。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很多学校把是否应用新技术作为评价的一个指标,导致在网站的建设中盲目加载高技术、新技术,但是技术的应用却不充分,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却并没有达到建设要求,从而陷入了技术的使用误区。
  
  3.网站的交互性不高
  首先,精品课程网站应该建设诸如答疑信箱、师生园地等互动交流空间,以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交互性是网站建设的一个基本的要求,因此建立交互性网站是精品课程网站的一个目标。为使精品课程网站具备网络教学的互动功能,网站设计最常见的方式包括在线交流、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等方式,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实现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但是笔者调查发现,很多的精品课程网站这一交互功能的应用并不好。
  其次,精品课程网站应具有趣味性,寓教于乐。为了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程网站建设过程中,应该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充分利用动画等形象的模式、手段,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知,让学生更有兴趣利用精品课程网站学习知识,从而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但是笔者调查发现,很多精品课程网站并不具有这一功能,网站的实现形式比较单一而且枯燥。这样就起不到吸引学生参与的作用,导致网站的利用率和访问率不高,没有起到精品课程网站应该起的作用。   
  4.网站的应用情况不好
  调查发现,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际应用存在严重脱节问题。很多的精品课程网站只是响应号召仓促建立起来的,质量不高且使用率不高。网站的使用仅仅停留在为学习者提供服务的基本层面上,而建设者和使用者以及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导致了网站内容更新周期长,更新不迅速,使网站的利用率比较低,没有在使用者之间产生共鸣。
  
  四、解决精品课程网站建设问题的对策
  
  1.统一规划,避免资源的浪费
  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要有统一的标准和指导思想,这样网站才具有统一性。因此,各个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之间应实现统一规划,精品课程教学网站之间要相互联系、相互沟通,这样才能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从而实现课程和资源的共享、交流和提高,实现建设精品课程以及精品课程网站的作用。
  
  2.网站的建设要符合实际的教学要求
  精品课程网站是为了更好地为学生和教师服务的,而不是单纯地为了建设一个作为一种象征的网站,实现与教学无关的目的。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过程中,要避免一些建设的误区,在进行网站的建设时要与一线的教师进行充分的沟通,而不能单纯地为了实现技术而使用技术。只有充分了解了学生与教师的需求建设的网站才能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为教师和学生服务。
  
  3.用科学的理论指导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
  建设精品课程网站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师生服务,学生应是这个工程最主要的受益者。因此,要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应着眼于最大幅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高质量的支持和服务。因此,在建设精品课程网站的过程中,要把以学生为中心作为网站建设的指导思想,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方法和实现手段,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对象进行适当的诠释,从而实现精品课程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4.建立完善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为了使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符合一定的要求。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对精品课程以及精品课程网站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二者的评价和检查,以促进其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健康发展。
  建立精品课程网站的评价体系,首先,应该突出质量意识,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优化课程资源的配置和使用,使有限的课程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其次,应该放眼观察世界教育和课程网站发展的总趋势,把精品课程网站的发展放在世界的范围内进行审视,使其能够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其三,评价体系要具有可操作性。评价体系应可以用来指导网站的开发,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个性化的发展。其四,评价体系应该与政策保持一致,这样制定出来的政策才不会偏离方向,失去本意。
  
  五、总结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这表明要推进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首先要坚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其次要真正地围绕教学实际来进行,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进而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
  
  编辑 咸彦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516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