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学习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构建知识,发展能力,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生活经验;激发兴趣;构建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7-018-02
  
  关注学生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学习新的知识,已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所积极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所了解的生物科学信息是生物课程的无形资源,是使生物课程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习动机的重要基础。”
  学生走进课堂,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已经在日常生活和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这些生活经验中包含着大量的有关生物科学的感性认识,课堂生物学知识的学习是他们对生活中有关生物学现象和经验的提炼和升华。高中生物所涉及的知识点几乎都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因此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备课时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知识点,思考学生在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技能等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的已有经验结合起来,让学生的生活经验变成活跃思维的催化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构建知识,发展能力,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下面笔者就自身的教学实践,结合《细胞呼吸》的内容谈谈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新课题,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来导入新课。不但能够激活学生原有的感性经验,使他们进入到积极的思维状态中;而且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又再次面临茫然未解的境界,从而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促使他们一步步迈向生物科学知识的殿堂。例如,在学习《细胞呼吸》一节前,提出“你在剧烈运动后有肌肉酸胀的感觉吗?原因是什么?”、“水果腐烂后为什么会有酒精味?”、“包扎伤口时,为什么需要选用透气的纱布呢?”……这些问题均取自学生熟悉的生活,学生对这些内容已有一定的经验基础,但同时也马上感受到旧有的知识经验不能解决眼前的问题,因此驱动了他们探究新知识的内在动力,这时教师顺势提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细胞呼吸。这样导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自然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入生物新知识的学习,从而拉开了教学的帷幕。
  
  二、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突破重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
  
  有很多生物学知识理论性太强、抽象、枯燥,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理解透彻。而生活经验的一大特点就是直观,不需要讲太多道理就容易让人接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法使教材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发生联系,将抽象难懂的生物学知识简化和通俗化,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来学习新知识,使之亲切而生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能触类旁通、化难为易,较快地顺应、同化新知识,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
  如细胞呼吸一节的内容中“呼吸作用的过程”是重点知识,然而理论性强、抽象,要把整个过程彻底理解,不少学生存在一定困难。针对这些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几乎每家每户都自酿红酒,特别是坂面老酒远近闻名这一情况。我先进行“无氧呼吸”的教学,尝试启发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解决存在的困难。效果较好,现提供给大家。
  教师:请一位同学描述一下红酒酿制的过程。
  学生:选优质糯米,清水浸泡8~14小时,投入甑内蒸熟,倒出摊开晾凉后,加入红曲搅拌均匀,放入缸中,倒入适量泉水,再把水和糯米搅拌均匀,最后盖上盖子静置室内。
  教师:你们知道红曲中有哪种生物吗?
  学生:酵母菌。
  教师:糯米主要为酵母菌提供什么物质?
  学生:淀粉等有机物。
  教师:蒸熟的糯米饭为什么要晾凉?
  学生:为酵母菌提供适宜的温度。
  教师:酿酒为什么要密封?
  学生:造成缺氧环境。
  教师:酿酒过程中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看到气泡,闻到酒味,手摸到缸壁感觉到热。
  教师:这些现象说明什么?
  学生:热说明放出热量,气泡说明放出气体,酒味说明有酒精产生。
  当学生对无氧呼吸有了粗浅的认识后,教师再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无氧呼吸各阶段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最后归纳无氧呼吸的概念。整个教学过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深入剖析,融会贯通,解决了课堂上照本宣科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样教学,让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抽象思维获得了具体形象的生活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生活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知识,从而在脑海中形成了清晰的思考流程。实现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三、利用学生原有生活经验中的错误认识,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新经验
  
  生活中的经验有正确的和错误的两种,有时利用学生生活中的错误经验进行授课,可以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细胞呼吸”一节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什么时间去树林中锻炼身体最好?说说你的看法。”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清晨。”有的说:“傍晚。”也有的说:“下午。”……其中关于在清晨锻炼还是在傍晚锻炼的问题成为学生争论的焦点。多数学生赞成前者,因为他们每天清晨都看到许多人到树林中去锻炼。这时教师应势利导,指出“在夜间。树木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只有呼吸作用。大家都知道树木呼出的是二氧化碳,吸入的是氧气。经过一夜的呼吸,清晨树林里的二氧化碳含量很高。氧气含量却很低。因此,日出前到树林里锻炼身体,会吸入较多的二氧化碳,严重时会出现头晕,甚至晕倒。”使学生真正了解清晨不宜到树林中锻炼的原因,并构建“早晨太阳出来后或傍晚锻炼较好”的新经验。
  当教师把学生认为是“千真万确”的生活经验给予否定时,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这种方法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教学活动的成功开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明白,生活中的许多经验在经过严谨的科学分析之前还是粗浅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要正确认识世界,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分析和认真学习科学知识。这对于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养成科学态度十分有益。
  
  四、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尾,促进学生巩固新知识
  
  常言道“学以致用”。在完成“细胞呼吸”这一教学内容后,可以提出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综合性问题:“青菜水果可以用哪些方法保鲜?如果是谷子贮藏呢?”学生们平时观察了父母的方法,结合本节课所学的新知识,个个积极发言,气氛热烈。这样结尾,学生的生活经验得到了有效利用。不仅能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加深学生对本节知识内容的理解,培养应用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意识到他们正在学习的生物学知识的实用价值。从而体验到学习生物学的乐趣,增强学习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的信心与动力。
  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造生活课堂,由于贴近学生的生活,每位学生都很投入,学生的大脑真正运转起来,从而有效促进学生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学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有很多学生说:“我最喜欢的课是生物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574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