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古诗文的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初中语文古诗文的教学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逐字逐据地分析,讲得唇焦口燥,学生机械地做着笔记,昏昏欲睡;或是教师提出重点词句的一丝,学生捧着古诗文翻译不加思考地大声应对.......结果一考查,一些出自文中注释的字词的意思写不出来,一些句子的翻译也不到位。
  其实,要想让学生古诗文的学习有成效,与现代文的教学一样,首先要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兴趣和成功的动力。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探讨。
  1 诵读激趣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习一篇古文,首先要从诵读入手,诵读分泛读,齐读,分组读,个别读,交叉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多样的形式。通过教师泛读,使学生读准字音,分清句读。指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达到既定目标,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诵读过程中多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文,先由教师范读,学生从老师的范读中很容易就把握了基调,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分组比赛,学生很快就能朗读成诵,并悟到词中的几种意象,再经过教师略加点拨,就会明白众多意象构成行旅之人孤独寂寞凄凉的意境,从而理解了词的内容。
  2 想像激趣
  课要上得有趣,引导学生想像课文内容也是一种办法。学习古代诗文,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文字里拓展无限的联想、想像,让诗文中的景、物、人在脑海里浮现、加工,展现成一幅幅形象生动的图景,使远古的画面走进学生脑海,使古代人物的思想注入现代的内容,使学生觉得新奇,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的教学,抓住“风景异”、“无留意”、“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词要求学生展开想像,口头描述诗的意境,学生很快就描述出了这样一幅边地肃杀、荒凉图:重重叠叠的山峰里,一轮残阳夕照,一座孤城大门紧闭,戍边关城笼罩在昏沉沉的暮气之中……通过想像联想的手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想像联想能力,还提高了感知美、鉴赏美的能力。
  3 活动激趣
  语文阅读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为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乐学语文,愿上语文课,不怕古诗文,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把学生觉得鼓噪无味的古诗文教学课上得生动活泼,学生兴趣盎然。如教学刘禹锡的《陋室铭》,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乐曲《读书郎》为课文配乐教学;教学《两小儿辩日》把课文编成课本剧让学生上台表演;教学《愚公移山》,针对愚公愚而不愚开辩论会。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讲故事比赛、分角色背诵比赛等语文活动,使学生尝到成功的甜头,从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另外,古诗文语言凝练,词义,句法与现代文有很大差异,学生在记诵时往往时间投入较多,而收获却不佳,在教学中十分必要教给一些记诵的方法。
  3.1 关键词句记忆法
  许多课文,都有中心词或中心句。背诵时要只要抓住这关键的词或句,学生即能围绕中心词或句快速背诵。如刘禹锡的《陋室铭》中“德馨”一词,它是统领全文的文眼,全文紧扣这两个字,从室外写到室内:陋室环境景色之雅,交往人物之雅,情趣之雅突出“惟吾德馨”,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达陋室主人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3.2 文脉记忆法
  抓住文章的脉络记诵,能条理清晰地记住全文内容.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先理清文章的脉络:
  ① 亭的环境,滁环 -琅琊-酿泉-醉翁亭
  亭名由来:做亭者-命名者-命名之意
  ② 景画: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总括点出“乐”字
  ③ 物画:滁人游――太守宴――众宾宴――太守醉
  ④ 束画:太守归――禽鸟乐――点名全篇主旨
  先让学生记忆文脉,再按顺序对应扩展,如“四时之景”即“野芳发而幽香(春)佳木秀而繁阴(夏),风霜高洁(秋),水落而石出者(冬)。”这样背起来就快捷得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对比记忆法
  有些课文的内容及写法对比十分鲜明,遇到这样的课文,就可要求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背诵,如《口技》,可要求学生用抓“少顷”“既而”“是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的方法来背诵,还可知道学生按“静――动――静――动”的对比进行背诵。
  3.4 分类记忆法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复习课,尤其是诗词的记忆,在指导学生复习背诵时,可要求学生按作者归类背诵,如背诵有关李白的诗,也可按朝代归类,还可按诗中描写的景物归类,如背诵风、花、雪、月、山水、花鸟为描写对象的诗句。
  当然,古诗文背诵的方法有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不管背诵的方法有多少,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背诵方法,同时还应该注意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表扬学生,让他们在愉悦的学习中,更多地了解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历史,把历史文化的积淀化作自身的人文素养,化作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827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