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贤先哲早已形象凝练地道出了关于阅读的要义。书读得多,见识广博,自然能笔走龙蛇,谈吐不俗,气质不凡。但对中学生来说,课堂阅读的容量是十分有限的。以一学期24篇文章计,高中三年也仅达到144篇,离“万卷书”还差得很远,由此可见,惟有在课堂外才有可能去读成千上万卷书。
  但应试教育的桎梏还牢牢地捆绑着学校,教师不敢“离经叛道”,家长也不鼓励孩子课外阅读。孰不知,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轻视课外阅读也就切断了学生了解生活和社会的一条重要通道,必将压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另一方面,中学生已处于叛逆的青春期,对未知领域充满了探索的冲动与好奇,而他们的审美能力、认识能力、辨别能力还都很有限,如果没有正确的导向,他们就很容易凭兴趣与喜好去进行课外阅读,容易走入误区,消耗时间却收效甚微,甚至陷入低级庸俗的泥淖。因此,要使学生走出教材的束缚,打开视野,在课外阅读的海洋中找到一条正确的航向,就成为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就必然会引发教师对阅读教学终极价值的深入思考。
  阅读不仅要使学生眼界开阔,拥有丰厚的知识积淀,阅读还为学生的写作服务。为此,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抛弃陈旧落后的阅读教学法,倡导研究性阅读教学法。研究性阅读教学法是以阅读目的为前提,以信息论为理论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研究性阅读教学法教给学生的是一种终身受用的基本生存技能,对学生成长、成才、成就事业关系重大。为此,笔者以课外阅读作为突破口,进行大胆的尝试和摸索,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阅读教学之路,笔者将其概括为“六一”工程。
  1. 每日赠言。要求学生每天晨读之前在黑板上写下一句话,内容或是名人名言,或摘录文章的优美语句,能起到或励志、或启迪、或引发学生思考的作用。这一活动促使学生阅读采集,学会鉴赏甄别。
  2. 每周一抄。要求学生每星期辑录一段美文,抄写一首古典诗词,了解一个成语典故。这项作业看似简单,完成得好却不易,它能促使学生主动广泛阅读,并有意识地接触大量名家名作,精品文章。
  3. 每周一评。每星期用一节早读课,开展荐读评书活动。可介绍故事情节,探讨作品主题;可评价人物形象,感悟作者的思想等。这一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4. 每课一讲。每节语文课前请一位同学即兴演讲,要求主题鲜明健康,内容大到社会自然、人生哲理,小到日常生活、市井百态,时间3-5分钟。
  5. 每月读一本好杂志。把《读者》作为班级必订、必读杂志;还向学生推荐《青年文摘》、《视野》、《世界博览》等视野广阔,内容丰富的优秀杂志。要求学生选出最佳作品,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评论在班上作交流。
  6. 每学期辑录一本《作品精粹》。由学生自发组织,将每周读书活动的荐读语、课前演讲及《读者》佳作点评的优秀之作辑录成册,供同学们随时翻阅。这些凝结着辛勤汗水与智慧的作品,闪耀着动人的光芒,使同学们尝到了成功带来的幸福喜悦,并提供了一个使大家互相学习、借鉴的平台。
  
  二
  
  通过“六一工程”的实施尝试,阅读教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引发了教师对中学生量课外阅读价值的有益探究。
  1.课外阅读首要的作用在于增长见识,增加阅历,从而为阅读能力的提高铺垫深厚的基础。我们知道,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是理解和分析,而理解和分析必须以相关的知识积淀为基础。比如,一篇高中的现代短文,让小学生来读,文字上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即便有几个生字,他们也能够通过查词典,很容易地得到解决,但是让他们读明白文章想说什么,恐怕就极为困难了。同样是读一篇文章,小学生和高中生相比欠缺的是什么呢?是阅历,是相关知识。这些年,高考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也是文学、哲学、美学、科技等文章无所不用,如果学生没有较多的相关知识作为背景,那么回答问题时,自然会增添许多困难。因此,在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时,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广泛涉猎,使之眼界开(上接第87页)阔,那么当面对阅读问题时就能够做到游刃有余。
  2.课外阅读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之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最初的强制阅读、指标阅读,同学们已经自觉地爱上了阅读,不再是为完成任务,也不再是单纯为发好言、写好点评而去阅读。他们在书籍中发现了精彩的世界,感悟了人生,吸取了精神养料,尝到了阅读的乐趣。即使是在课业繁重的高三,同学们也没有放弃阅读。以《读者》为例,班上几乎有一半同学期期必读,课余随处可见同学们在交流读书的感受。
  心理学家们认为:人的认知与自我需要紧密联系,只有当这种“需要”转化为愿望时,才能迸发出强烈的内驱火花,形成积极的追求。叶圣陶老先生指出,阅读是吸收的事情。“六一”工程的阅读给予学生极大的主动性和良好的导向性,使学生的阅读在避免盲目的基础上又体现了自己的个性,为语文学习开辟了极大的空间。
  3.课外阅读阅读增强了学生的语感能力。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认为,“中国的语言是人治的,要习得以‘人治’为主要特征的汉语文能力,积累语言素材,培养语感是一条非常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六一工程”中读、抄、写、讲等方式,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打牢了知识基础,更使他们的阅读量与日俱增。通过三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同学们在捕捉文章主要信息、寻找关键句、体会作品思想的能力等方面有所提高。大家也都一致认为增强对文章的感悟力和理解力,是培养语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4.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营养剂,能够提高阅读效率。在课堂教学中,记忆力是一切学习的必要前提和基础。苏霍姆林斯基揭示出课外阅读与增强记忆力之间成正比关系。因为通过课外阅读获得了课内的有关知识,为课堂学习奠定了一定的背景。这时的识记就成为一种有理解的思维分析过程,而不是死记硬背。记忆增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也就发展了,同时对课堂的内容也能较快的消化吸收了。
  5.课外阅读提高了学生们的作文水平。对大多数同学来说,写作文是一件难事,难就难在绞尽脑汁也无从下笔,这是无米之炊的困难。“六一工程”实施以来,同学们有了大量写作素材的积累,长期以来选抄的美文佳作也潜移默化地融会贯通到学生们的写作之中,使他们不再惧怕作文。阅读使写作深化,写作因阅读而丰富,读与写形成了良性循环,促进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在校级、省级和国家级作文竞赛中,笔者班学生屡屡获奖。
  6. 提升了人生境界,强化了人文精神。“六一工程”的导向性是非常明显的,例如《读者》杂志,它被广大读者喻为“温暖灵魂的阳光”,是国内最具人性、最具温情的杂志。它的许多文章挖掘出了普通人蕴藏在心底的点滴美好,这些美好并不壮丽却纯净不羼杂质,人文精神的光芒使它散发出了恒久的迷人魅力。因此,引导学生阅读,可以培养学生对人的终极关怀精神。
  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六一工程”,它引领着学生与那些人类良知的代表者如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鲁迅、曹禹、巴金等大师对话,感悟人性善良、美好。通过课外阅读,让每一个学生变得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那么便达到了阅读的高境界。
  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到既让学生乐于接受,又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还需更进一步的探索努力。但无论怎样做,只要坚持引入高品位阅读的这股活水,就能使学生心清眼亮,涵养气质,提高修养,实现阅读的终极价值。[e]
  
  (贵州省福泉中学 5505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902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