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倡简\务本\调控\求实\重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剪枝的学问――倡简
  所谓倡简,就是简简单单教语文。市教研室许红琴老师对于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也要求删繁就简,抓住最主要的话题进行深层次的阅读,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发散性。怎样的课是简单的语文课,我们可以从这几方面考虑:1.教学目标是否单纯明确。2.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调动起来。3.是否做到多一些语文,少一些关于语文。4.课堂情境是否做到了稳定?5.既定的教学目标是否落实了?
  二、潜游的本领――务本
  课堂简单了,并不代表我们语文课的内容简单了,这就需要老师能偶像潜游一样深入钻研,学会研读教材。这里的“本”有三层含义:语文课应该以学生为本位,注重语文的本体,强调文本本身。语文教学应该在语文本位上下工夫,关于学生的本位我们都知晓了,语文的本体就是听说读写,更具体一点:“识字、写字、读书、背诵、口语交际、写作、良好的学习习惯”。再说文本,我们常说,挖掘文本资源,其实教科书是最最基本的语文资源。文本毕竟是孩子学习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料。原来我在教学中往往是拓展、拓展、再拓展,后来就发现学生根本连文本最基本的都没有掌握,怎么拓展?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的落实主要是依靠文本解决。所以务本首先要关注文本资源。
  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这里不是一般的读,要研究,要深入进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过程,还是重点强调学生的自主阅读过程。苏教版张庆先生讲过:“课文不读熟不能开讲”,从某种意义上讲,初读也许就是解决阅读教学的突破口。在我们当前的课堂中还有一个误区就是为朗读而朗读。
  三、舵手的素养――调控
  于永正老师说:“我们教师在走进课堂时应该做到不带着疑点”,这是对我们学生的一种负责精神之所在。在教学中我们要像舵手一样灵活组织、调控教学,这也许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我们可以做到的是对每一篇文本都相当熟悉,同时在备课和上课前要进行精心预设,这对我们课堂驾驭能力的培养一定会有所帮助。上次听讲座,我们的导师特级教师刘寿华也向我们强调了一点:“问学生一个问题,最起码要想好十个答案。”首先就是要预设,他也提到有些特级教师的课堂语言也好,精彩点评也好,都是经过精心预设的。所以说“没有精彩的预设,就没有精彩的生成”这句话一点也不是空话。
  四、教练的意识――求实
  朱作仁教授曾经提出:“真实、朴实、扎实”。这三个“实”是很有针对性的。有的时候我们在听公开课的时候,往往觉得训练不够扎实,有些训练被忽视了。阅读教学就是仅仅让孩子读吗?说吗?要不要动笔写一写?语文就是强调语文的生命性。人文性是需要的,但不能一味地人文,也需要基础,两者不可偏颇。
  今天的习惯不仅仅是学习习惯,更多的是就语文本体本身的一种习惯的程度(如识字、写字、作文),这不仅仅是技能的层面,应该达到习惯的高度。比方说,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习惯靠什么?靠大量的实践,靠大量的训练。国外有一种调查:300次训练形成能力,1000次训练形成习惯,3000次训练形成母语。
  现在强调“语感”。什么是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对于语言文字本身达到一种直接反映的程度。其实归结起来就一条多读多写!
  五、渔夫的经验――重法
  教师要揣摩渔夫的经验,注重“授之以渔”。纵观现在的课堂教学,我们更需要关注文本的写作手法和写作技巧。特别是中高年段的教学,作文不只是一两堂作文课的教授,而应该是平时文本学习的积累。那天听昆山教研室潘老师的一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就是一堂操作性极强的语文课,与我们以往的教学语文课注重教学内容不同。她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两次看宋庆龄的照片,逐渐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很自然地体会到写树是为了写人的道理。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在注重初读的效果之后,就应该更多机会地让学生学会语言运用的方法,我们同样可以积极利用文本资源,根据每篇文本的写作特点,一篇课文教会学生一到两种写作方法,并尽可能地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相信我们的学生在以后的写作中总会有所提高的。
  总之,对于语文教学概括为五句话:“目标要整合,文本要钻研,训练要扎实,拓展要有度,方法要关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944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