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秉承传统 汇聚特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华敏 高 蕾

  北京建筑学院依靠准确的办学定位,鲜明的办学特色,科学的专业设置,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可谓一座孕育现代“鲁班”的高等学府。学院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就承担起培养新中国“能工巧匠”的任务,为城市建设生产一线输送了数万名具有务实作风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在社会文化多元化、高等教育多样化的今天,依靠准确的办学定位,鲜明的办学特色,科学的专业设置和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的培养目标,造就出一批又一批适应性强、应用水平高、思想品德优良的学子,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0%以上。
  
  秉承历史传统凝炼办学特色
  
  鲜明的办学特色是高校的生命力。在七十年的办学历史中,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秉承为首都城市化服务的传统,凝炼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前身为创办于1936年的北平市立高级工业职业学院土木工程科。七十年变迁,数度易名,历经高工建专、中专和大学三个发展阶段。七十年来,学校一直紧紧围绕建筑业和首都城市建设的发展,按时代要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和服务方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勤奋务实的品格;把教育目标始终放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
  进入21世纪,学校根据北京城市建设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要求,继承学校长期办学所形成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凝炼、形成和发展了“坚持服务于首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致力于培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学校的办学和人才培养始终根植于首都城建领域,服务于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坚持依托建筑业,服务城市化;学校为首都城建领域输送的人才是面向基层岗位或生产一线,主要从事区域规划、建筑设计、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等工作,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善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高级专业人才;学校一贯坚持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工作技能,能较快适应基层工作环境,具有创新精神并能胜任首都城建领域的专业工作。
  
  依托城市建设彰显办学特色
  
  一所大学的社会价值取决于其为社会服务的多少。始终依托城市建设,为首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是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法宝。
  
  近几年,按照为城市化服务的指导思想,学校在办学特色上下足功夫,先后增设了城市规划、工程管理、工商管理、环境工程等十多个与城市建设密切相关的专业。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专业21个,高职专业18个。其中建筑学、土木工程、给水排水工程、测绘工程专业为北京市品牌建设专业。学校具有建筑学、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17个,具有2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拥有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8个北京市双基合格实验室,同时有具有甲级资质的建筑设计研究院和京精大房工程建设监理公司等科技企业的支撑。2002年,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被北京市确定为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人才培养基地。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注重在学科专业建设上突出自己的特色。学院拥有规划、设计、结构、施工、供燃气、给排水、污水处理、建筑智能自动化以及与建筑行业和城市相关的管理、法律、社区服务等一系列的学科专业,从而构建了符合学校定位、土建类专业齐全、相关专业配套、优势突出、结构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
  在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中,建工学院一直非常重视专业设置要符合首都城市建设的要求。考虑到北京在建大型公共建筑、高层建筑和高档住宅小区较多,特别是利用清洁能源和发展城市燃气化的发展趋势,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设置了“暖通空调”和“燃气工程”两个专业方向,为北京市培养暖通空调和燃气工程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考虑到北京城市交通的发展,土木工程专业设置了“建筑工程”和“交通土建工程”两个专业方向。
  在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建工学院的课程设置既重视满足城市建设生产一线的需要,又重视跟踪首都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考虑到50%以上的毕业生就业于水工程施工和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方向,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在满足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强化水工程施工、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训练,并在长期教学积累中形成优势。建筑学专业培养计划中“中国传统建筑”、“绿色建筑技术”、“建筑遗存与保护”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处理好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关系的能力显著提高。测绘工程专业在引进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卫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的同时,还将其用于本科教学的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更新。学校对各新办专业的课程设置均提出了面向首都城市建设的要求。
  建工学院近年来进行的专业结构调整都与市场紧密结合。如现代汽车技术与维修专业自创办起就紧扣市场需求,使该专业每年毕业生的就业率都达到100%;近两年新办的工程测量技术(数字建筑仿真技术)高职专业,是结合学校正在为故宫做的数字化工程而设立的,其就业潜力相当诱人。
  
  在狠抓教学质量的同时,学校还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各种学术、科研和工程实践活动。该校近年来的科技立项中,为北京城乡建设服务方面的立项占总项目的70%,城市规划、城区和古建筑的保护与改造、城市交通、城市服务与管理、环境污染治理、建筑节能、城市防灾减灾、智能建筑、古建筑保护数字化、新型建筑设备与新型建筑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和设计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五”期间,学校共承担国家、省、市、学校各级各类科研课题860余项,科技服务总经费突破2.6亿元,到校科研经费达5000余万元,在北京市属市管高校中居前列。学校教师近期承担的居住区及其环境的规划设计研究、故宫古建筑数字化测绘、前门地区修缮整治规划、北京浅山区生态村规划与示范、小型低温气源热泵机组研究、住宅节能改造技术研究、雨水资源化、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规划和北京市区域道路网增容理论与设计等国家和北京市重大科研目,均为北京城市建设和发展献上了优异答卷。
  
  培养实践能力弘扬办学特色
  
  在高校林立的北京,建工学院的学生能够在建设行业中独占鳌头,取得令人刮目相看的好成绩,与学校着力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密不可分。
  建工学院是伴随着首都北京的城市建设发展起来的。进入21世纪,为了适应北京的城市化发展进程,学校首先在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实践实验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将创新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如在开设法学专业时,通过设置建筑类专业的课程,使专业具有了鲜明的特色和学术专长,从而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法学专业。
  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的摸索,学校构建了以工程技术教育为主体,课内与课外实践教学两者相互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将其纳入培养方案,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校注重给学生更多实践机会,把课程学习、毕业设计、实习与将来要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多年来学校不断增加教学经费投入,建立了5个校内实习基地,60个校外实习基地,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学校还经常聘请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讲座,注重引进具有工程实践能力或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人员,近年来先后聘请了91名国内外科研院所、设计院、研究院、兄弟院校和建筑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客座或兼职教授,在学科专业建设、实习、毕业设计等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给予指导,促进了学生与社会的融合,与行业的接合、与生产的结合。学校在学生的培养计划中安排了长达十几周的毕业设计,要求课题的选择、教师的指导都从实际出发,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为了引进更先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还采用国际合作的方式,与法国已有百年职业教育经验的佩雷学院合作,建立了中法能源培训中心,学生在学校里就可以全面接触欧洲的先进设备和技术。
  
  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设计竞赛,建立了大学生科技立项制度,2002-2006年拨款组织学生科技立项达到475项。2002年以来,学生们在结构设计、建筑设计、机械创新设计、电子设计及物理、数学、英语等全国和北京市的竞赛中荣获众多奖项。其中在2005年第九届“挑战杯”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机电系学生的“全自动移动搬运机器人”和城建系学生的“中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技术经济调查与分析”两个项目获大赛三等奖。
  由于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准确,特色鲜明,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普遍欢迎。学校通过对重点用人单位的走访和向100多家毕业生所在单位问卷调查显示,毕业生们普遍适应性强,踏实肯干,乐于助人,尤其是团队精神、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三项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指标,均获得较好评价。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0%以上,2006年毕业生年底就业率达到了95.76%。
  建校七十年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培养了4万多名毕业生,许多毕业生成为首都城市建设系统中规划、设计、研究、开发、施工、管理各个岗位的领导和骨干。原核工业部副部长、核电建设专家赵宏,原北京市城乡规划建设委员会主任赵知敬,原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王宗礼,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院长沈小克,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院长刘桂生、总工程师包琦玮,北京奥组委工程部部长许建等众多杰出城乡建设人才,都毕业于该校。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办学特色贯穿于历史传统和改革发展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理念和实践活动中,更是体现在人才培养的骄人业绩中。在服务于首都城市化的过程中,凝炼、彰显、弘扬办学特色是维系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历经七十年薪火相传,永葆生机的生存之本、发展之源、强校之基,使其在首都高等教育结构布局中始终具有特殊的地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23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