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高中阶段的环境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惠敏

  摘要:环境问题成为全人类关心的主要问题之一,环境教育也具有重大意义。在我国,人们的环境意识也日益增强,环境教育也被提到日程上来。如何在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使学生增强环保意识,是每位教育工作者所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环境问题;环境意识;环保责任感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成为全人类关心的主要问题之一,环境教育也成为世界课程改革的热点之一。1972年,人类历史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作为会议成果的《人类环境宣言》中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并正式将“环境教育(Environmental Education,EE)的名称确定下来,指出环境教育是一门跨学科课程。在我国,人们的环境意识也日益增强,环境教育也被提到日程上来。但限于我们目前中小学课时的紧张和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环境教育暂还没有独立开设。但是尽管如此,国家制定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都体现了对环境教育问题的重视。高中阶段环境教育的目标是:“高中是环境教育的提高阶段。这一阶段应比较系统地学习掌握环境科学知识,并应着重从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进行比较深入的环境与发展教育,使学生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观点。对我国环境保护的国策地位,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制度、法规能够比较深刻地认识和了解,具有较高的环境意识和参与意识。”那么如何对高中生进行环境教育呢?
  
  一、使学生正确认识环境问题,增强环保责任感
  
  澳大利亚教育家亚瑟・卢卡斯认为:环境教育是“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和为了环境的教育”。高中阶段环境教育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观点,培养较强的环境意识和参与意识。环境教育需要把真实的社会环境作为教材。通过这样的环境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言行一致,对环境负责的人。
  为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环境问题的根源,笔者曾让学生列举出我们舒适的生活所体现的方面:炎热的夏天,我们可以打开冰箱,喝上一杯清凉的饮料;冬季,我们可以在(有暖气的)温暖的房间里学习;我们居住在一个交通便利的城市里,汽车可以带我们去想去的任何地方;逛街累了,我们可以吃快餐,可以用很便捷省事的木制方便筷子和纸巾;我们无论去哪买东西,都不会担心无处放东西,总会有人给你递上准备好的塑料方便袋……当学生们谈到这些优越的生活时,无不为人类的聪明才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我启发学生: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永恒主题,然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我们在创造着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在破坏着美好的自然世界。我们在享受着一个舒适的生活的同时,也在浪费着资源(方便筷子、纸巾的原材料都是树木)、制造着大量的垃圾(塑料袋、方便饭盒已成为“白色污染”之一),同时也在为酸雨的形成、臭氧层的破坏“默默地做着贡献”(石化燃料的过多使用会导致酸雨,制冷氯氟烃大量使用造成了臭氧层空洞的扩大)
  笔者帮助学生们探求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源:支撑近65亿人口消费的生产方式,构成了对环境问题的全部“贡献”。对于发达国家的人们来说,由于物资的富足,他们不愿意放弃奢侈的消费方式;对于我们发展中国家来说,一些地区面临着发展经济,摆脱贫困的巨大压力。于是人们为了维持生存,砍伐森林、过度放牧,以致环境恶化。虽然环境问题全球都存在,但是各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力度却不一样。中央电视台曾播放了一个引人深思的报道――”一次性筷子还能用多久?”大体内容是:日本人禁止用本国木材生产一次性筷子,93%的一次性筷子都是从中国进口的,同时建立全国性回收网络,把用过的木筷送去造纸,据说由此节省下来的造纸木材成本相当于进口木筷的外汇。笔者把这则报道提供给学生,组织学生们讨论: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我国与日本在环保意识上的差距;筷子与餐饮业的卫生问题及解决途径。学生们立刻投人到热烈的讨论中。经过对比,他们对森林价值和有关环保问题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增强了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二、寓环境教育的知识于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可以充分挖掘教材,利用蕴含环境教育内容的课本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熏陶。笔者从事高中英语教学近十年,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英语学科的特点,积极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学《坦萨村的青山》一课(它取材于一篇新闻报道。故事发生在印度北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一个村庄。记述了妇女们造林、护林的事迹)时,笔者让学生们思考坦萨村所发生的变化(过去:只砍树不植树,村庄内外没有什么树;土壤被雨水大量从山上冲到河里。现在;山上密密麻麻长满了树:只允许砍一小部分树)、变化的原因(人们意识到了树木的重要)、森林的重要作用(维持生态平衡,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具有经济效益)、我国森林覆盖情况(覆盖率为2.7%),我们所要做的(爱护树木)。
  在学《地球・空气・水》这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在掌握英语知识的同时,思考“为什么一些地区(例如敦煌)曾经人口众多、五谷丰登,而今却成了沙漠?”(过度放牧是主要原因之一:年景好时,牧民就增加牲畜饲养的头数。而如果下一年天旱,牧民又不想把牧畜杀掉,因此,牧畜就把草全都吃光。这种情况连续几年,草就再也长不出来了,土地也变成了沙漠。解决办法:有计划、有一定规模地科学放牧)“空气污染状况如何?”(工厂、汽车排出的烟雾中所含的化学物质可以随风飘几百里,然后随雨水降落地面。这种“化学雨”逐渐摧毁森林里的树木,杀死湖泊中的鱼)“一些动物濒临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首先,许多动物被捕杀。其次,许多动物过去栖息的地方现在已被破坏。再次,江河湖泊被污染)通过阅读思考,使学生了解我们生存的环境状况,以及环保的重要意义。日常的学科渗透对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有着滴水穿石的作用。
  
  三、要学生了解、分析身边的环境信息
  
  环境教育不仅要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提高,还要让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精神境界得到升华,为成为具备良好环境意识的人奠定基础。随时融进生活实际和最新环境信息,不仅顺应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时代要求,而且还能开阔学生的眼界,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兴趣。  作为沈阳人,每年春天我们都会亲身体会到沙尘暴的厉害――天色昏黄,狂风四起,飞沙走石,呼啸而来。笔者发动学生通过各种方法寻找造成沈阳地区沙尘暴的根源。学生们非常感兴趣,学习之余常注意广播、电视、报纸上的有关信息,最后交上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康平县风沙区陷入退化――沙化――碱化――草少的恶性循环(①降雨量小造成的干旱使得沙化加重。②人为砍伐严重。周边村民一年四季唯一的燃料就是树木。③过度放牧,每年初春大量的牛羊啃草,造成树木和草无法存活)新

民市(县级市)旱季沙化加重(人为砍伐和垦荒造成);于洪区得胜营古沙丘群“复活”(人为砍伐和采沙所致)。让学生们分析身边的环境问题,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把环境理论的学习和保护环境的实际活动结合起来。含磷洗涤用品在我省早巳“寿终正寝”了。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让学生们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找到答案。当他们大多数已找到答案时,又会给他们提供更多的信息:以磷为主的营养过剩,造成水生藻类和浮游生物爆发性繁殖,这样会导致赤潮发生。1986年福建东山县居民因吃赤潮发生区的“菲律宾蛤仔”,136人中毒,1人死亡。1989年8月至10月,渤海发生大面积赤潮,受灾海区养殖的对虾大量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亿元。1998年9月18日至10月3日渤海赤潮使沿海海洋水产业直接经济损失达5.6亿元。
  除了分析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笔者还让学生们交流环境保护方面的“好消息”、“坏消息”;如:为了打击乱捕滥杀野生动物资源,全国开展了“猎鹰行动”;沈阳治理白色污染的工程开始启动;沈阳市的绿地率只有不到2l%,与大城市标准28%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我省年清运生活垃圾达900多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到30%,城市已陷出境入垃圾的包围之中。学生们了解了他们所生活的环境现状,就会更加关心自己的生活环境,从而保护这个生活环境。
  
  四、鼓励学生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
  
  环境教育与其他的教育不太一样,其目标并不是仅仅获得知识,而是要使一个人的意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他在做每件事时能够将环境保护的意识考虑进去,即主要是意识的提高和态度的转变以及行动的体现。
  要提高学生的品位,师德的熏陶不可缺乏。因而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气质和品格。“身教胜于言教”,我们必须在行动上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们虽然不能因为冰箱、汽车的使用而导致环境恶化就不去用它们,但我们可以尽我们所能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见到水龙头还淌着“长流水”,过去把它关紧;见到有损坏花草树木的现象,坚决加以制止;在光线充足的情况下,不浪费一度电;购物时,自备购物袋等等。让学生以实际行动从“我”做起来保护环境。
  学生们逐渐意识到要注意节约用纸,(这也是间接保护树木),而且用过的纸不是随手扔进垃圾袋,而是攒起来,送到废品收购站,(既减少了垃圾的制造量,又节约了资源);废旧电池要攒起来统一扔到电池回收箱(绝不能随意乱扔)。除此之外,笔者还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宣传环保方面的活动(例如:“小太阳网上行动”),让他们更深刻地领悟环保的重要意义,以及带动更多的人加入保护环境的行列。这样的活动对学生的环保意识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使环境保护不仅仅停留在认识上,而且转化为自身的行动,成为个人的素养。
  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我们虽然无法改变整个现状,但至少通过环境教育,会使我们未来的接班人――这一代年轻人从现在起就重视保护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为建设环境优美的未来新世界做出自己的贡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3574.htm